苏轼辛弃疾农村词比较

摘 要苏轼对于农村词创作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一改往常有关农村词的风格界限,创造出清新自然、朗朗上口的农村词。而辛弃疾在苏轼之后又创作了数量众多,个性鲜明的农村词。本文从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以及农村词的创作等方面来比较二者农村词的异同。总而言之,苏轼开创了农村词崭新的风格,而辛弃疾在苏轼对农村词的贡献上继承并发展了不一样的境界,语言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写作意象较苏轼更加丰富,人物塑造更加形象,意境更加突出,他拓宽了农村词的写作范围,丰富了写作内容,使得农村词的创作更上一层楼。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的思想内容 2
1.1创作内容的相同点 2
1.2创作内容的不同点 2
1.3创作角度的不同点 3
第二章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手法 6
2.1农村词的写作意象不同 6
2.2农村词表现手法的不同 6
2.3农村词语言表达的不同 7
第三章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风格比较 9
3.1苏、辛词主导风格对比 9
3.2苏、辛农村词风格的对比 10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士,并称“苏辛”。二人皆才华横溢,偏又命运多舛,几番起落。因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的不同,他们所写的农村词看似相似,但追究溯源,却是蕴藏了不一样的韵味。他们都是对宋词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为农村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在他们之后越来越多的词人开始关注农村,关心百姓疾苦。苏轼的农村词作大都集中在杭、密、徐时期和黄州时期。最有名的应该当属在徐州上任所作的五首《浣溪沙》。熙宁末年(1077 年),苏轼转到徐州去做官,元丰元年(1078 年),因为当时的环境所致,苏轼曾在此地为民祈雨,求得下雨之后,又再次前往石潭去谢雨。在往返的途中,被经过农村时的美妙场景所吸引,有感而发便写下了五首词组《浣溪沙》,再有《渔父》(四首)等。贬官黄州后,苏轼又写了五首咏叹村野景观的《浣溪沙》。但事过境迁,词的色彩不似以往那般喜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遭受贬黜,到黄州去做官,那时的苏轼虽被打击,但是本身乐观豁达的人身态度却没有遭到磨灭。
辛弃疾一生作词大约有600余首,然而以农村为题材的数目相对偏少。据顾之京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其中南归后第二个十年也就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春,辛弃疾出知滁州,被频繁调遣,但是从所写诗词的意境来看,与第一个十年有所不同,这是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改变,这时的诗词创作已渐入佳境,如《摸鱼儿》、《菩萨蛮》、《鹧鸪天》、《阮郎归》等几首。辛弃疾农村词的具体创作时期为置散投闲的两个十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弃疾遭参,解官而归,至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是辛弃疾平生创作之成熟期,有《丑奴儿》、《清平乐》、《西江月》、《浣溪沙》等多首。
目前学术界对于二者农村词的研究相对较少,大体有韦立军所写的《宋词鉴赏词典》、施议对所写的《辛弃疾词选评》、王水照和朱刚所写的《苏轼诗词文选评》,而单篇的文献资料有很多,像杨茜的《苏辛农村词比较》、康丽云的《辛弃疾农村词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周晴的《苏轼、辛弃疾农村词浅议》等。无论是书籍还是单篇的文献资料,都只是就某一两个方面去比较二人农村词的异同,他们的思路几乎都是从对苏辛二人的经历去写农村词的特色以及内容,包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本文同样是以苏辛的经历为线索,但注重阐释了二人在农村词方面的异同,包括内容的创作、艺术手法的表现、词风以及创作的角度等,同时注意表述了二人各自的农村词对各自所作诗词的影响。 第一章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的思想内容
1.1创作内容的相同点
苏轼、辛弃疾在对农村词的表现中都涉及到农村本地的风俗习惯。而对于农村风俗习惯描写的诗句也有很多,像陆游的《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中就提到了春社;王驾的《社日》“桑拓影斜春社散”也谈到了春社这一习俗。而苏辛亦在农村词的创作中涉及到了农村本地的风俗习惯。苏轼的《浣溪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其中就讲到了赛神和麦社两个民间活动;《蝶恋花密州上元》中也描写到了村民在元宵节时举行的灯会和击鼓。而辛弃疾的《清平乐连云松竹》“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也写到了土地祭祀的活动。他们农村词中多少都涉及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包括元宵节赏灯、农村桑社等。苏轼和辛弃疾笔下的农村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的场景,他们笔下的农村是充满活力的、宁静怡人的、乐观豁达的。像苏轼《浣溪沙》“相挨踏破蒨罗裙”、《浣溪沙》“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清平乐》“儿童偷把长竿”。这个和陆游、范成大描写农民群众被打压被欺凌的画面不同,他们描写的是真实的农村,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触去体会农民对于本地风俗的热衷和期盼。
1.2创作内容的不同点
1.2.1苏轼直抒己见、感性直观的农村词
苏轼初次涉及官场,因为与王安石在政界上的意见不和,触犯了当时的政坛而被流放,后来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此,对官场的勾心斗角有着深刻的触动。比起官场来,农村的淳朴、安详更能引起内心对恬静生活的向往。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第二组中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上片用简单易懂的语句写到农村中的姑娘为了看使君,随便画了点红妆,就三五成群、结伴而行争相去看,他们没有像大家闺阁中的女子对镜贴花黄,羞羞答答的,而是很大方很活泼的展现自己最具魅力的一面。推推搡搡的甚至踩破了衣裙,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非凡,同时也展现了农村姑娘的豪放和直爽。“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下片的描写主要是麦社和赛神两个非常重要的活动。老人和孩子相互搀扶着去收麦社,成群结队的鸟鸢在头顶上盘旋,挥散不去,好像也在庆祝丰收的喜悦。夕阳西下,回归的途中看到一位老叟醉卧在路旁,一系列细腻的描写,呈现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整首词由多个场景组合而成,看似不搭配的场景在词人笔下总能牵扯出一丝关联,言语粗浅顺口,通俗易懂。
1.2.2辛弃疾理性思考、意蕴深沉的农村词
辛弃疾本来是有着宏伟的抱负,是想有所作为才去做官的,但在官场上却是处处受到挤兑,非常的坎坷不顺。辛弃疾投奔南宋,在官场上的路途不顺,与其他人的意见不合,甚至遭参被贬,前后闲置了将近二十年。因此,跟苏轼一样,对官场强烈不满,但是与此相反的农村词却调子愉快,与辛弃疾当时的处境不一样,流露出一种别样的基调。如《鹧鸪天代人赋》中写道:“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两句是描写陌上的桑树开始破芽的场景,一个“破”字既形象又生动地把桑树发芽的冲击力和速度展现出来,代表了一种新兴势力的兴起。“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原本“斜日”、“寒林”和“暮鸦”就是渲染凄凉孤寂的氛围,但是一个“点”字却软化了过于冷清的意境,疏散了整首词忧伤的基调,使整首词的基调趋近于平和;“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当城中的桃李畏惧风雨迟迟不肯开放时,小溪旁边的荠菜花已然可以找寻春天的足迹。“春在溪头荠菜花”一句表明春天是属于拥有旺盛生命力的荠菜花,任何风雨都阻挠不了它盛开的动力。整首词的基调还是属于低沉的,从“斜日”、“寒林”和“暮鸦”可以看出,乃至后面的“城中桃李愁风雨”。词人用寓情于景的方式表达对金兵力压南宋,南宋岌岌可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表示担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5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