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贬谪词的创作历程从虚静到物化

摘 要北宋特殊的文化环境使儒释道三家能够共存发展,苏轼针对创作所提出的“虚静”与“物化”理论即是对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使文学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贬谪作品,贬谪文学的发展也日益强盛。苏轼提出的“虚静”、“身与竹化”等文论观点在他的贬谪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本文意在通过解析人物经历去探究考证苏轼贬谪词的创作历程,苏轼在贬谪过程中的心境变化、虚静和物化在他贬谪词中的体现,从而探索从虚静到物化的创作历程所产生的影响。
目 录
引言 1
1 遭贬过程的心境变化 3
1.1 澄神以思,道意欲言 3
1.2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 4
1.3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5
2 苏词的虚静与物化 6
2.1 创作前的虚静准备 6
2.2 随物赋形的形象刻画 7
3 从虚静到物化,从塑己到化人 9
3.1 构造苏词的独特风格 9
3.2 影响后世的创作观念、审美趋向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言
本篇论文所探究的对象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北宋是我国历朝历代经济文化发展最繁盛的朝代之一,我国颇负盛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创作于此时,真实的复刻下了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昌盛之景。北宋掌权者以儒学为治国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当时的科举必考篇目《大学》,但当时的官场并没有十分公正公平的制度为官员保驾护航,稍微的行差踏错都会造成贬官、降职的情况出现。但相比较而言,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这使得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能够共存、发展,也因此影响了一大批的文人。自唐代安史之乱后,佛、道两家受到重创,自觉地向占统治地位的儒教靠拢,加强了儒释道三者的融合,而佛、道又注重心性上的发展,这样的思想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苏轼的虚静与物化思想即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1]P112:主要是对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也不乏儒家与佛家思想的渗透,他崎岖的仕途也不无助力。苏轼的物化思想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观照,物化是以笔达意;化物是以意驭笔[2]P17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国内外关于苏轼的研究很多,大家都将关注的眼光投射在这位大文豪身上。学者们多研究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带来的卓越的文学成果,学习他乐观旷达的心境。但从苏轼的文论观点来分析苏轼贬谪词的却几近于无。
很多学者研究苏轼的坎坷人生,王闽红在《论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一文中[3],分析苏轼的几次迁官经历,苏轼的文风旷达,不受束缚,又体现出真情实感,作者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他的艺术风格,从人生经历去探索文学创作。周晓音在《论苏轼在杭州时期的文化性格》一文中主要分析了苏轼在杭州时的文化性格,在这个阶段,苏轼没有放弃自己的报国思想,但思想已经逐渐向佛老思想转变。
在研究苏轼诗词创作方面,海俊在《论苏轼词的雪意象》一文中对苏轼词中所有有关雪的意象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正是苏轼坎坷的仕途,才让苏轼笔下雪的意象更加丰富,。
在对苏轼的思想进行解读方面,童庆炳在《苏轼文论解读》中从五个方面出发,几乎全面的阐述了苏轼文论的全部内容。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如果想去分析苏轼的文论思想,就先去认识苏轼,了解苏轼的一切,从根本出发,去对苏轼的文论进行解读。
从古至今,关于苏轼的研究都很多,本篇论文仅就苏轼词作中的贬谪词,并结合苏轼的“虚静”与“物化”的文论观点,来分析苏轼贬谪词的创作历程。论文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部分写苏轼的几次左迁,意在分析其贬谪过程的心境变化。第二部分将苏轼的贬谪词与他的文论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探究。第三部分写虚静与物化构造了苏词的独特风格,又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趋向,意在分析从虚静到物化这一创作过程的影响。
1 遭贬过程的心境变化
公元1071年是苏轼仕途乃至人生经历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苏轼因为他的斐然文采在仕途上可称得上是顺风顺水,他在创作时敢于去大胆创新、文风上又豪迈不羁,这些都为他的仕途添砖加瓦,自应试时起,短短五六年,已经名声大噪,前途无可估量,但在他36岁这一年,因反对新法遭排斥,苏轼随即自请出京,自此之后,开始了他多达数十次的迁官之路。苏轼从出生到逝世就跨越了北宋的5个朝代,这样的朝代更替速度不可谓不快,频繁的改朝换代,也就意味着统治者、政局的变换,苏轼也在朝代更替的大潮中起落,造成了他复杂的思想变动与心境变化。
1.1 澄神以思,道意欲言
澄神以思就是将自己的神思澄空去思考,刘勰在他的文论作品《文心雕龙》里对创作前的构思也做了较详细的专业论述,他提到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就体现出创作构思的虚静观,这句话同时体现出构思的动静结合,静是指创作主体进入虚静状态,潜心思考,不受外物干扰。动指的是作家进行的精神思想活动,凝神于寂静之中,但思绪如泉涌,遨游千年之远。前者为前提,后者为深入。“道意欲言”出自苏轼的《日喻》,他认为道需要通过自己虚心学习,循序渐进得到,而不能强求。宋代注重“理通文道”,并将其与心结合而尽显“万物之情”,道家在“心通文道”中主要偏重于意,在于畅快的表达情绪。在读苏轼被贬至黄州后期的作品时,足以知其意。
1079年,苏轼还在徐州做官,就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从徐州到黄州,全程约六百三十公里,即使是交通发达的现在,乘车仍需要七个小时,苏轼去做团练副使,直到1080年2月才正式上任。初居定慧院,后居临阜亭。苏轼在初到黄州时心中仍有济世思想,他在定慧院中作《卜算子》,词中写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字里行间,仍然可以看到苏轼被贬官之后的苦闷孤寂以及对仕途的向往之情。然而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大格局,以及自己被贬官,连续奔波带来的生活之苦,生活的反复与困顿让苏轼不得不面对现实,渐渐地,苏轼的思想变得逐渐成熟稳定,同时他的文风也在转变,多了奔放旷达之意,可以看到,通过开始被贬谪杭州,再到徐州、黄州,苏轼的思想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他的词中,已经增添了豪放旷达的感情,第一次游玩赤壁时,他写的《前赤壁赋》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他容纳天地的胸怀。之后他再游赤壁,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流传于世的优秀作品。
在这次被贬时期,苏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是作品上复杂的情绪流露,苏轼被贬谪黄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他的第一次贬谪,此时他的心中既有遭贬的失落,同时又有济世报国的思想,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看出,他仍然是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在游赤壁后,他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4]。这其中的悲欢离合又有几分可道?词的上阙有大浪淘尽英雄的悲凉和自哀,下阙又笔锋一转,我们看到的还是后世熟知的那个豪迈旷达的苏东坡。可以看到,苏轼的思想在黄州时期已经慢慢转变,逐渐在摆脱刚被降职的抑郁不平,思想从入世向出世转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