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二十四诗品之雄浑美
摘 要《二十四诗品》是中华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它以四言诗的形式演绎了二十四种不同的诗歌品格,由于诗无达诂,而《二十四诗品》又用以诗论诗的方式来鉴赏诗歌,因此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去解读它的主旨。关于《二十四诗品》的研究,从清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呈现了相当繁荣的状况。学者们从创作、鉴赏、传播、接受等方面对它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使之在年代的更替中一直绽放着光芒。本文通过对《雄浑》品的疏解以及解读进行较好的阐述,进而对《雄浑》品的影响做了分析,正因为“雄浑”风格是一个有生命力了,流动的,有生气的,雄浑才具有无穷的价值和突出的特征。
目 录
引 言 1
1 《雄浑》品疏解 2
1.1 品题来源 2
1.2 “雄浑”释义 2
2 《雄浑》品的解读 4
2.1 《雄浑》品的风格特征 4
2.2 《雄浑》品的美学思想 5
3 《雄浑》品的影响 7
3.1 推进了意境论的发展 7
3.2 提升了诗论的美学地位 8
3.3 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10
3.3.1对后世诗论体例的影响 10
3.3.2对后世“意境说”发展的影响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由二十四首风格各异的短诗组成,探讨了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问题,极具美感。《雄浑》一品居于首篇,备受学术界重视。《二十四诗品》对二十四种风格、二十四种审美意境都进行了系统、丰富、生动的展示,这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第三,《二十四诗品》几乎涵盖了我们能感知的所有风格类型,每一种风格都具有典型性。由此可见,《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典文论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论专著。1 《雄浑》品疏解
1.1 品题来源
《二十四诗品》之“品”来源于魏晋人物以品评人物品行优劣的风尚,但已经摆脱了其品评高下的意义,它更强调以审美鉴赏的态度对待诗歌。因为审美鉴赏活动更能使人兼容不同的风格,这样才能做到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二十四诗品》的“品”也是从美学的角度去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赏诗歌,而不是讨论诗歌的政治学、社会学功能。所不同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艺术品评是以评价人物品格或诗歌优劣为出发点的。钟嵘的《诗品》把一百二十二位诗人的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分六个品级来评定二十七位画家的艺术成就和风格,梁庾肩吾的《书品》则分三品九等评论自汉以来一百多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而《二十四诗品》中却没有对其品目分高下的意思。我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出现了以“品”来论艺术的风尚,但是他们深受魏晋以来人物品藻的影响,把艺术也当成是评价人格优劣的手段。
1.2 “雄浑”释义
在《雄浑》品中,渗透了多家思想,可以说,雄浑是一个容纳了儒道佛等多家学说及观点而写成的,其中道家体现比较明显,如对“返虚入浑”的解读方面,张少康先生在《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中认为雄浑体现了道家思想。张国庆在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认为“《诗品》整体上与老庄思想关系密切,那么《雄浑》中的`虚是有可能也与老庄的“虚”有着某些关联或近似特征的”。儒家的思想内涵也是占着较大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张国庆老师的解读最精彩“丰富充实的伦理内涵和浩大光辉的外观,显然都与巨大的力量分不开,它们本就是巨大的人格之力伦理的聚集和展开。
因此,儒家又是非常重视力量的,重视表征着力量的刚、阳刚、刚健等等,在佛家方面,“雄浑”中所呈现的“境界”之大也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在这一方面,刘国贞的论述有着参考价值,他认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受禅宗的影响很明显。体现着对禅宗义理的深切洞察对其解读,犹如禅家参得禅机,体得禅趣受禅宗`境论的影响,丰富了境界理论。同时,它是一部独特的论诗诗,本身即蕴涵着诗歌的境界”当然,“雄浑”品也融入了“盛唐气象”。正如殷播所言,盛唐诗歌正是一种如“气来、情来、神来”的韵味。2 《雄浑》品的解读
《雄浑》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解读。第一层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此句诗中,“用”与“外”“体”与“内”两两对应。学术界一般认为“体”指内在的思想内容,“用”则指外在的文字表达形式。作者在此提出了他的创作观念,也可以说是对好的诗歌的评判标准,即要“内容美”与“形式美”兼具,既要有华茂的文采来支撑,又要有真挚的情感来充盈。
第二层是“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这里“虚”和“浑”的真意究竟何在?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张国庆先生在《<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总结了前人三种主要见解:其一是将“返虚入浑”看作把客观素材或者想象活动转化为真实艺术作品的过程,其二是认为诗歌等艺术作品要体现道家之“道”,其三乃认为“虚”和“浑”是诗歌要进入的一种浑然之境。张先生则认为“‘虚’是一种辽远空阔的艺术境界,‘浑’在‘虚’的基础上更渲染着一层朦胧浑沦的色彩,而‘雄’的主导精神则在于力量的巨大无比。”这几种见解多站在诗歌本身的角度来论“虚”“浑”,贴合《雄浑》所呈现的艺术境界,但读来未免有些朦胧、缥缈。其实,若将视角由作品转向创作者,或许会更易于理解。杨景生先生曾明确站在创作主体的角度认为“浑即天地万象,虚即主体意识”。郁沅先生也曾说过“‘返虚’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合乎自然之道,而其心态必须‘虚静’”。两位先生皆认为“虚”“浑”与创作主体有关。可惜他们并未就“虚”“浑”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做深入论述。
2.1 《雄浑》品的风格特征
关于“雄浑”风格,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许自强认为“雄浑,是属于阳刚类的一种主要风格”张国庆先生认为“《雄浑》是《诗品》的开篇第一品,它所表示的`雄浑,是一种至大至刚的艺术风格,一种至广至阔的艺术境界”张少康先生却有不同的看法。张少康先生认为“`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整体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第二,它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第三,它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第四,`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第五,`雄浑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缺少生气的静态的美。`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而不是平面的”以上三种看法可以说代表了对“雄浑”风格的看法,当然,也有较大多少的学者认为他和西方的“崇高”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学者持中国的雄浑观与西方的崇高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目 录
引 言 1
1 《雄浑》品疏解 2
1.1 品题来源 2
1.2 “雄浑”释义 2
2 《雄浑》品的解读 4
2.1 《雄浑》品的风格特征 4
2.2 《雄浑》品的美学思想 5
3 《雄浑》品的影响 7
3.1 推进了意境论的发展 7
3.2 提升了诗论的美学地位 8
3.3 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10
3.3.1对后世诗论体例的影响 10
3.3.2对后世“意境说”发展的影响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由二十四首风格各异的短诗组成,探讨了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问题,极具美感。《雄浑》一品居于首篇,备受学术界重视。《二十四诗品》对二十四种风格、二十四种审美意境都进行了系统、丰富、生动的展示,这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第三,《二十四诗品》几乎涵盖了我们能感知的所有风格类型,每一种风格都具有典型性。由此可见,《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典文论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论专著。1 《雄浑》品疏解
1.1 品题来源
《二十四诗品》之“品”来源于魏晋人物以品评人物品行优劣的风尚,但已经摆脱了其品评高下的意义,它更强调以审美鉴赏的态度对待诗歌。因为审美鉴赏活动更能使人兼容不同的风格,这样才能做到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二十四诗品》的“品”也是从美学的角度去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赏诗歌,而不是讨论诗歌的政治学、社会学功能。所不同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艺术品评是以评价人物品格或诗歌优劣为出发点的。钟嵘的《诗品》把一百二十二位诗人的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分六个品级来评定二十七位画家的艺术成就和风格,梁庾肩吾的《书品》则分三品九等评论自汉以来一百多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而《二十四诗品》中却没有对其品目分高下的意思。我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出现了以“品”来论艺术的风尚,但是他们深受魏晋以来人物品藻的影响,把艺术也当成是评价人格优劣的手段。
1.2 “雄浑”释义
在《雄浑》品中,渗透了多家思想,可以说,雄浑是一个容纳了儒道佛等多家学说及观点而写成的,其中道家体现比较明显,如对“返虚入浑”的解读方面,张少康先生在《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中认为雄浑体现了道家思想。张国庆在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认为“《诗品》整体上与老庄思想关系密切,那么《雄浑》中的`虚是有可能也与老庄的“虚”有着某些关联或近似特征的”。儒家的思想内涵也是占着较大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张国庆老师的解读最精彩“丰富充实的伦理内涵和浩大光辉的外观,显然都与巨大的力量分不开,它们本就是巨大的人格之力伦理的聚集和展开。
因此,儒家又是非常重视力量的,重视表征着力量的刚、阳刚、刚健等等,在佛家方面,“雄浑”中所呈现的“境界”之大也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在这一方面,刘国贞的论述有着参考价值,他认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受禅宗的影响很明显。体现着对禅宗义理的深切洞察对其解读,犹如禅家参得禅机,体得禅趣受禅宗`境论的影响,丰富了境界理论。同时,它是一部独特的论诗诗,本身即蕴涵着诗歌的境界”当然,“雄浑”品也融入了“盛唐气象”。正如殷播所言,盛唐诗歌正是一种如“气来、情来、神来”的韵味。2 《雄浑》品的解读
《雄浑》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解读。第一层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此句诗中,“用”与“外”“体”与“内”两两对应。学术界一般认为“体”指内在的思想内容,“用”则指外在的文字表达形式。作者在此提出了他的创作观念,也可以说是对好的诗歌的评判标准,即要“内容美”与“形式美”兼具,既要有华茂的文采来支撑,又要有真挚的情感来充盈。
第二层是“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这里“虚”和“浑”的真意究竟何在?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张国庆先生在《<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总结了前人三种主要见解:其一是将“返虚入浑”看作把客观素材或者想象活动转化为真实艺术作品的过程,其二是认为诗歌等艺术作品要体现道家之“道”,其三乃认为“虚”和“浑”是诗歌要进入的一种浑然之境。张先生则认为“‘虚’是一种辽远空阔的艺术境界,‘浑’在‘虚’的基础上更渲染着一层朦胧浑沦的色彩,而‘雄’的主导精神则在于力量的巨大无比。”这几种见解多站在诗歌本身的角度来论“虚”“浑”,贴合《雄浑》所呈现的艺术境界,但读来未免有些朦胧、缥缈。其实,若将视角由作品转向创作者,或许会更易于理解。杨景生先生曾明确站在创作主体的角度认为“浑即天地万象,虚即主体意识”。郁沅先生也曾说过“‘返虚’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合乎自然之道,而其心态必须‘虚静’”。两位先生皆认为“虚”“浑”与创作主体有关。可惜他们并未就“虚”“浑”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做深入论述。
2.1 《雄浑》品的风格特征
关于“雄浑”风格,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许自强认为“雄浑,是属于阳刚类的一种主要风格”张国庆先生认为“《雄浑》是《诗品》的开篇第一品,它所表示的`雄浑,是一种至大至刚的艺术风格,一种至广至阔的艺术境界”张少康先生却有不同的看法。张少康先生认为“`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整体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第二,它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第三,它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第四,`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第五,`雄浑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缺少生气的静态的美。`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而不是平面的”以上三种看法可以说代表了对“雄浑”风格的看法,当然,也有较大多少的学者认为他和西方的“崇高”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学者持中国的雄浑观与西方的崇高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