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田园诗简论(附件)
摘 要田园诗是范成大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得到了古今学者的一致肯定。作者身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士大夫,却能以农民的眼光、农民的情怀、农民的生活体验几近全方位地描写农家风物,这不仅在古代,即使是今天也是不可多得的。本文从这类诗所表现的田园生活、传达出来的感情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效果等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使人得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范成大其人其诗。目 录
1 诗中体现的田园生活 1
1.1 以寻常景物入诗 1
1.2 全方位描写农民 2
1.3 写水乡风土民情 2
2 诗中传达的思想情感 4
3 诗歌的艺术特点 6
3.1 采用组诗的形式展示田园生活 6
3.2 选取典型场景或事物,使四季之景各具特色 6
3.3 运用代言,创新形式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生于战乱,涉世甚早,幼时饱经忧患,成年后开始奔走于官场,后因积劳成疾,多次上书请辞;至晚年辞官归里,过着田园式的农耕隐居生活达十年之久。由于乡居,使他产生了如同陶渊明世外桃源式的人生理想,也使他能同情百姓疾苦。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作中,有大量的农家诗。这些诗将农村生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七言绝句,是其晚年退居石湖所作。正由于这组作品,才使他享有了“田园诗人”的称号。这组诗充分体现了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他的爱民思想。而这组诗的高超的艺术成就、非凡的创作技法也为后人所追慕。
1 诗中体现的田园生活
范成大的田园诗内容丰富,让人赞叹。他的这类诗“深刻全面地描写了当时农家的景物、岁时、风俗、劳动、困难、忧虑、灾难、煎迫、奋斗、各式样的生活、各式样的琐事,我们觉得这样的作者才仿佛是在一定程度上亲自体验过那种生活和遭遇的人”,[1]P432具有很浓郁的乡村色彩,散发着农家气息。
1.1 以寻常景物入诗
范成大的田园诗以大量农村常见事物作为创作对象,展示了丰富的内容。他的诗中涉及到植物、动物、虫类、水果、农具等各种内容,通过这些物象,使得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更加真实具体,散发着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生活、各式样的琐事,我们觉得这样的作者才仿佛是在一定程度上亲自体验过那种生活和遭遇的人”,[1]P432具有很浓郁的乡村色彩,散发着农家气息。
1.1 以寻常景物入诗
范成大的田园诗以大量农村常见事物作为创作对象,展示了丰富的内容。他的诗中涉及到植物、动物、虫类、水果、农具等各种内容,通过这些物象,使得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更加真实具体,散发着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如《四时田园杂兴》“夏日杂兴”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2]P374
初夏时节,田间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金黄的梅子、硕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金黄的菜花,遍野皆是。农民们劳作在田间,所以村子里的篱笆旁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样优美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突出了乡村的幽静。将农村常见景象完全展示了出来。
再看《四时田园杂兴》“晚春杂兴”其三: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2]P373
在这首诗里,飞舞的蝴蝶、茂密的菜花、乱飞的鸡、狂吠的狗,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而农民既要春播,又要采茶卖茶,忙得不亦乐乎。
1.2 全方位描写农民
诗人写农村生活时的观察视角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充分表现了田园生活。描写的对象除了展示前人世外桃源般的场景外,还涉及了偏远山村虽然古老却也尽力跟随时代脚步的耕作方式。如《四时田园杂兴》“夏日杂兴”其六: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2]P374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都得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付出艰辛的劳动,以取得微薄的收入。农民用戽斗来浇地,使庄稼得到灌溉,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此诗呈现出了奇异多彩的田园生活场景。
再看“冬日杂兴”其十和“夏日杂兴”其十二两首小诗: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2]P376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2]P373
前一首诗写朝廷下令免租,但地方官员却不执行此项命令,依然搜刮民膏。借助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被压迫被欺辱的场面,令人发指。后一首诗写农民把采摘下的蔬菜洗择之后拿到店头旁边叫卖,到了日落时分用卖菜的钱换取日常生活所需品。诗人选取的题材新颖,使得内容也更为具体,所表现的情感更加突出。
1.3 写水乡风土民情
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在范成大的田园诗中也有很明显地体现。风俗是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在历史衍变的过程中约定俗成的风习,并且一直延续了下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和辽阔的疆土,众多的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带着独有的本民族特色。就汉族而言,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户异政,人殊服”[3]P8的。宋朝时期的吴地民俗风情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随处可见。如写祭社时的场景: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2]P372
社祭是民间常见的一个活动,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就是巫媪。这里写社祭结束后,农民拿着自家酿制的酒送给巫媪以作酬劳,表示谢意。农家也许因为怕巫婆嫌弃,这才一再向其解释自家酿制的酒要比官家的酒纯净得多,希望巫媪不要嫌弃酒味不够浓烈。
还写了蚕忌时候的情事: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2]P373
蒋剑云解析这首诗时说:“在蚕忌的三十天中,人们只能闭门不出,邻里之间也要断绝往来。吴地风俗,四月为蚕忌,在此期间,家家关门闭户,断绝邻里、亲朋之间的一切往来,禁止小孩啼哭,妇女也要独宿。”[4]P72这是由于当时生产水平低下,农民养蚕技术不高,又因对丰收的期待值很高,于是他们就采用这种方法,祈求蚕茧丰收。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蚕农们在对蚕茧丰收的期盼中那种战战兢兢的心理,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
人常说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乡间的范成大在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大都是乡村中的人。诗人在诗歌中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农民形象,有采桑姑,有村妇,有巫媪,有催租的皂吏,也有勤劳的农民。且看下面这两首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P374
诗中展现的是初夏时节乡村的生活状况:农民们日日夜夜不停地
1 诗中体现的田园生活 1
1.1 以寻常景物入诗 1
1.2 全方位描写农民 2
1.3 写水乡风土民情 2
2 诗中传达的思想情感 4
3 诗歌的艺术特点 6
3.1 采用组诗的形式展示田园生活 6
3.2 选取典型场景或事物,使四季之景各具特色 6
3.3 运用代言,创新形式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生于战乱,涉世甚早,幼时饱经忧患,成年后开始奔走于官场,后因积劳成疾,多次上书请辞;至晚年辞官归里,过着田园式的农耕隐居生活达十年之久。由于乡居,使他产生了如同陶渊明世外桃源式的人生理想,也使他能同情百姓疾苦。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作中,有大量的农家诗。这些诗将农村生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七言绝句,是其晚年退居石湖所作。正由于这组作品,才使他享有了“田园诗人”的称号。这组诗充分体现了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他的爱民思想。而这组诗的高超的艺术成就、非凡的创作技法也为后人所追慕。
1 诗中体现的田园生活
范成大的田园诗内容丰富,让人赞叹。他的这类诗“深刻全面地描写了当时农家的景物、岁时、风俗、劳动、困难、忧虑、灾难、煎迫、奋斗、各式样的生活、各式样的琐事,我们觉得这样的作者才仿佛是在一定程度上亲自体验过那种生活和遭遇的人”,[1]P432具有很浓郁的乡村色彩,散发着农家气息。
1.1 以寻常景物入诗
范成大的田园诗以大量农村常见事物作为创作对象,展示了丰富的内容。他的诗中涉及到植物、动物、虫类、水果、农具等各种内容,通过这些物象,使得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更加真实具体,散发着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生活、各式样的琐事,我们觉得这样的作者才仿佛是在一定程度上亲自体验过那种生活和遭遇的人”,[1]P432具有很浓郁的乡村色彩,散发着农家气息。
1.1 以寻常景物入诗
范成大的田园诗以大量农村常见事物作为创作对象,展示了丰富的内容。他的诗中涉及到植物、动物、虫类、水果、农具等各种内容,通过这些物象,使得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更加真实具体,散发着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如《四时田园杂兴》“夏日杂兴”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2]P374
初夏时节,田间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金黄的梅子、硕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金黄的菜花,遍野皆是。农民们劳作在田间,所以村子里的篱笆旁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样优美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突出了乡村的幽静。将农村常见景象完全展示了出来。
再看《四时田园杂兴》“晚春杂兴”其三: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2]P373
在这首诗里,飞舞的蝴蝶、茂密的菜花、乱飞的鸡、狂吠的狗,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而农民既要春播,又要采茶卖茶,忙得不亦乐乎。
1.2 全方位描写农民
诗人写农村生活时的观察视角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充分表现了田园生活。描写的对象除了展示前人世外桃源般的场景外,还涉及了偏远山村虽然古老却也尽力跟随时代脚步的耕作方式。如《四时田园杂兴》“夏日杂兴”其六: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2]P374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都得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付出艰辛的劳动,以取得微薄的收入。农民用戽斗来浇地,使庄稼得到灌溉,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此诗呈现出了奇异多彩的田园生活场景。
再看“冬日杂兴”其十和“夏日杂兴”其十二两首小诗: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2]P376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2]P373
前一首诗写朝廷下令免租,但地方官员却不执行此项命令,依然搜刮民膏。借助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被压迫被欺辱的场面,令人发指。后一首诗写农民把采摘下的蔬菜洗择之后拿到店头旁边叫卖,到了日落时分用卖菜的钱换取日常生活所需品。诗人选取的题材新颖,使得内容也更为具体,所表现的情感更加突出。
1.3 写水乡风土民情
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在范成大的田园诗中也有很明显地体现。风俗是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在历史衍变的过程中约定俗成的风习,并且一直延续了下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和辽阔的疆土,众多的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带着独有的本民族特色。就汉族而言,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户异政,人殊服”[3]P8的。宋朝时期的吴地民俗风情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随处可见。如写祭社时的场景: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2]P372
社祭是民间常见的一个活动,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就是巫媪。这里写社祭结束后,农民拿着自家酿制的酒送给巫媪以作酬劳,表示谢意。农家也许因为怕巫婆嫌弃,这才一再向其解释自家酿制的酒要比官家的酒纯净得多,希望巫媪不要嫌弃酒味不够浓烈。
还写了蚕忌时候的情事: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2]P373
蒋剑云解析这首诗时说:“在蚕忌的三十天中,人们只能闭门不出,邻里之间也要断绝往来。吴地风俗,四月为蚕忌,在此期间,家家关门闭户,断绝邻里、亲朋之间的一切往来,禁止小孩啼哭,妇女也要独宿。”[4]P72这是由于当时生产水平低下,农民养蚕技术不高,又因对丰收的期待值很高,于是他们就采用这种方法,祈求蚕茧丰收。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蚕农们在对蚕茧丰收的期盼中那种战战兢兢的心理,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
人常说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乡间的范成大在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大都是乡村中的人。诗人在诗歌中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农民形象,有采桑姑,有村妇,有巫媪,有催租的皂吏,也有勤劳的农民。且看下面这两首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P374
诗中展现的是初夏时节乡村的生活状况:农民们日日夜夜不停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