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悲剧命运对词作的影响(附件)

摘 要辛弃疾作为爱国词人,一代英雄,因其理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造就了其悲剧人生。他在祖父的影响下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拿起手中的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收复失地报国雪耻。但是那时的宋王朝已是惊弓之鸟,朝廷的懦弱与畏缩与他倔强的性格,执着的北伐大相径庭。虽然他也有作为,但是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却壮志难酬,他一生的抱负却与当时岌岌可危南宋背道而驰,空有将相之才却无法得到朝廷的重用,他的悲剧便来源于此。本文通过研究辛弃疾的悲剧命运对词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解读辛弃疾的词作,更充分地理解其悲壮的爱国情怀。
目 录
引言 1
1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2
1.1 仕途经历 2
1.2 田园生活 2
2 辛弃疾人生悲剧的成因 4
2.1 激进的军事思想与保守的政治倾向的矛盾 4
2.2 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冲突 4
3 辛弃疾的悲剧对创作的影响 6
3.1 悲愤、豪迈的词风 6
3.2 爱国精神与悲壮情怀 7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辛弃疾成长在官宦地主阶级,从小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他在祖父严谨的家教下使他具有坚定的抗敌救国之志,他的一生都被“收复失地,强大祖国”的意志所贯穿,然而正因为这坚定的理想才为他的人生埋下了以悲剧收场的隐患,他的这种思想与当时懦弱的南宋王朝背道而驰,当这两种极端发生碰撞时就会产生极大地冲击力。
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说辛弃疾:“一世之家,以节气自负,以功业自许。”[1]P10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充满豪气,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沙场点兵,挥军北伐,建功立业。他这种积极的主战思想与当时毫无斗志的统治者是冲突的。他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状态是相冲突,形成辛弃疾的悲惨人生经历。
辛弃疾并没有低头向命运屈服,而是用坚定的意志力与其斗争,面对朝廷的软弱无能,无力征战。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即便是被朝廷罢免回家,他也不失去报效祖国的决心,仍然不忘记鼓励友人抗击外敌,如《满江红?送李正之刑入蜀》:“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徼。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1]P10正是在这种抗争中彰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悲剧力量。
1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是出名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生在金国的统治下,早年便抗击金国入侵,曾任职朝廷各地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满江红家住江南》、《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他词的艺术风格大多以悲愤,豪迈为主,他擅长引用各种典故加入词中来彰显他的爱国情怀借此来讥讽对统治者懦弱的不满。由于辛弃疾与当时朝廷统治者的意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隐入田园,1207年,辛弃疾去世,享年68岁。
1.1 仕途经历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年少到中年是他一生游离于朝廷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辛弃疾,充满信心,壮志凌云。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对抗金国的侵略,但都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在这些年间,他被各种调任,从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为官众多,但是大多是一些文职闲置,并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他在滁州知州仅仅半年的时间就改变当地状况,创立“飞虎军”,雄镇一方,可以看出他拥有清醒的军事头脑,同时且忧国忧民的好官。尽管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但是朝廷并没有发挥他的特长,让他统帅军队,只是给他一些闲职来安抚他。
除却热情、才能、功名心,伴随辛弃疾一生的是两个字:“弹劾”[3]P7。辛弃疾被弹劾共九次,被弹劾之后,辛弃疾只能无奈的接受命运对他的安排,碌碌无为隐入田园。
1.2 田园生活
1182年是辛弃疾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官,直接被罢了10 年,这10年里他隐居在上饶,在后面的时光里他每次任职最短的仅仅几个月,最长也才不过3年,一直到他去世,罢官长达21年的闲置。在别人建功立业的年纪他却只能碌碌无为地闲居在田园中,只有满腔的忧愁充斥在他的内心深处。
辛弃疾在闲居的日子里远离官场的重重矛盾,他游山玩水,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妙,陶醉其中,仿佛和陶渊明一样过着舒适的田园生活,但是他终究是辛弃疾,他有着抗敌救国的决心,而不是醉生梦死,即使在醉梦中也是英雄梦。这点我们不妨在《破阵子》这首词中看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6]P5
漫漫长夜,辛弃疾只能以酒为伴,半醉半醒中他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战场,他骑着“的卢”拼杀在你死我活战争里,号声震耳欲聋,为收复失地,他骁勇善战,怀着济世英雄完美救国的宏图,可惜这一切都是一场梦。他的这首词没有一个“愁”字但是愁情无处不在。他的这种惆怅不是舒适的生活可以化解的,他的归隐本质上不是出于文人骚客的爱好而是由于被迫无奈。
在被反复调用停职的过程中,他尝遍了各种滋味,他对南宋王朝的懦弱有了本质上的了解,深知朝廷对他的任用只是调节朝廷内部的纠纷,用来解救这支离破碎的半壁江山。就这样,辛弃疾还是对朝廷抱有幻想,他从满头黑发等到白发丛生,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都是大呼“杀贼!杀贼”。[2]P7
2 辛弃疾人生悲剧的成因
辛弃疾一生的悲剧性,都是以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造就的,正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同常人的情感,才造就了他不同常人悲剧特征。
2.1 激进的军事思想与保守的政治倾向的矛盾
在辛弃疾沉浮的官场中主要有“主战、主和”[3]P8的两种主张,这和朝廷势力分布有极大的关系。就辛弃疾的立场来看,辛弃疾作为一个将领,他主张坚决,他在上奏的《美芹十论》里分析敌我军队的形式,提出自己独特的复国强兵的计谋,但是他的这建议都没有被高宗采纳。在宋高宗的心里,以往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说皇帝内心是有阴影的,他宁可以钱财来换取和平,割地等屈辱的协议来保住南方王位,也不愿用打仗这种不安定因素去搏一搏。辛弃疾也曾上书提出:
君主御军道德规范,强调君主主要信任与久任将帅,诚以一胜一败兵家 常事,惩败狃胜,非策之上。故古人之君,其信任大臣也,不间于馋说,其图回大功,不恤于小节,所以能责难能不敢为之事于能为必可能之人以其效也。[3]P5
辛弃疾希望宋高宗能够相信他们主战派的将领是敢于作战的,并且重用他们。谈起符离的败仗,辛弃疾提出是因为将领之间不和加上其他综合因素所造的。他也指出皇帝一味的求和主张是错误的,他直接指出了皇帝的过失,从而导致了与孝宗皇帝的不合。他还在《美芹十论致勇》中提出了敌用“诈”和对敌用“诈”。对敌用“诈”主要说的是以“诈”诱敌,使他们产生内讧,发生内乱,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他在《九议其五》中主张对敌开展“阴谋”工作,“上则攻其腹心之大臣,下则间其州府之兵卒,使之内变夕卜乱”。[2]P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