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中的崔母形象
摘 要《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读者的喜爱,生动形象的描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本文以崔母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崔母的形象及对作品的意义,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是崔母形象的分析。通过分析崔母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崔母的身世背景和崔母对其女儿的态度来分析崔母的形象。第二部分是崔母形象的成因,结合唐代的风土人情以及崔母的身世背景来分析她的形象。第三部分是崔母形象的意义。崔母这一形象,促使崔张二人的感情更加稳固,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目 录
引 言 1
1 崔母形象分析 2
1.1 封建严母 2
1.2 舐犊慈母 3
2 崔母形象成因 6
2.1 信仰的多元化 6
2.2 传统礼教的束缚 7
3 崔母形象意义 8
3.1 爱情催化剂 8
3.2 推进故事情节 8
3.3 深化作品主题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 言
王实甫作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他的《西厢记》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成为《西厢记》评点史上的高峰之举。[2]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中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4]《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5]《西厢记》主要叙述的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及崔老夫人在普救寺为崔相国做法事,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途中因拜会其八拜之交杜确将军,于是在小二哥的推荐下去瞻仰了普救寺并偶遇了相国小姐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但崔相国在世时就为崔莺莺定下了郑尚书长子郑恒,崔张二人在崔老夫人等人的压迫下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为了争取婚姻自主权同老夫人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爱情故事。而崔老夫人在这部戏剧中扮演的角色可谓是将整部剧推向了白热化阶段,正因为老夫人等人的反对才有了崔张二人后来的敢于为追求婚姻自主勇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崔老夫人作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崔府的主事人,她有着名门望族的原则,她要注重门风;同时她也是一个母亲,她要为女儿的终身幸福考虑,处在封建社会环境下的崔老夫人是不可能不受这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封建礼教的熏染下导致崔老夫人成为了一个矛盾体。正因为有崔老夫人这个矛盾体的存在才促进了崔张二人的相识、相处、相知,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崔老夫人在这部剧中的“三许三赖”更是令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化色彩,深深的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却表现了作品反抗束缚、征服环境的精神,崔张二人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幻想。
1 崔母形象分析
崔母作为崔府的主事人,社会风气促使了她不得不注重门风;同时她也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她要为女儿的终身幸福做打算。处在封建社会下的崔母是不可能不受这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方面她要维护门风,另一方面又要为女儿的幸福做打算,这也就导致了崔母成为了一个矛盾体。
1.1 封建严母
崔老夫人是身为名门贵族的相国夫人,她有自己的责任。她要恪守礼法,要维护相国家的门风,这就塑造了她封建严母的形象。
在《西厢记》楔子中,“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1]p1。从开场自述中崔老夫人就表现了她的现实处境,丈夫是前朝相国,不幸去世,留下了一个女儿莺莺与自己相依为命,还有丫鬟红娘,小厮欢郎。崔相国在世时曾把莺莺许婚给崔老夫人的侄子郑恒 ,因莺莺父丧未满,所以未能成婚。崔老夫人是郑尚书的妹妹,家族是名门世家,从小接受封建思想教育,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所以崔老夫人有着很顽固的封建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崔老夫人既要照顾好莺莺,又要坐好崔府主事人的椅子,可谓是很艰难的事情了。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中,“老夫人处事温俭,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入”[1]p29。法本这样评价老夫人,从法本的口中可以看出对老夫人的评价是很高的。红娘也对张生说“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1]p30,由此可见,红娘对老夫人的态度也是敬重的。崔老夫人有崔府主事人的威仪,有着当家主母的风范,比较注重门风。在他人眼中,崔母作为崔府当家无疑是被肯定的。不论是当家主母还是身为一个母亲来说,崔母都必须是小心谨慎的,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对崔母来说这是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可见崔老夫人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想强掳其为妻,老夫人说:“老身年六十岁,不为寿夭;奈孩儿年少,未得从夫,却如之奈何”[1]p67?当莺莺提出第一计时,老夫人哭道:“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1]p67。于是莺莺又提出第二计,若有人能击退贼人就倒陪家门,与对方结为秦晋,“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1]p68。老夫人在择婿的问题上则要求门当户对,但在女儿的幸福面前还是选择了妥协。张生急中生智救了莺莺一行人,崔母本应履行诺言让张生和莺莺结为秦晋之好,但崔母自认为门当户对和家族地位要能配得上相国千金这个身份才会让莺莺幸福,所以在击退贼人之后借莺莺和郑恒的婚事来拒绝张生,叫张生和莺莺以兄妹相称,殊不知崔莺莺和张生早已暗通情愫,崔母自以为的为莺莺考虑反倒成了莺莺反抗的直接原因。
1.2 舐犊慈母
崔老夫人虽然贵为相国夫人,可她并没有蛮不讲理,她也是希望女儿能够幸福,。所以在张生出现时,崔老夫人对崔莺莺的管教都是出自于关心和爱护,她要以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去考量张生,这就塑造了崔母舐犊慈母的形象。
“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1]p2,崔老夫人对着红娘吩咐道。崔老夫人所处的环境塑造了其封建形象,因丈夫去世所以暂居在普救寺为亡夫做法事,做法事之余还不忘记自家女儿莺莺,叫红娘带莺莺出去散心,散心的前提是佛殿上没有外人。可见崔老夫人是很重视女儿名誉的,未出阁的女孩不能被外籍男子看到容貌,否则被视为不守妇道。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崔母还让莺莺散心不可谓不是很细心的举动。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孙飞虎要强娶崔莺莺,崔老夫人事先说若有人能击退贼人,就把崔莺莺嫁给这位英雄。在第二本第三折中,张生机智解围击退了贼人后,崔老夫人邀请了张生并喊红娘叫莺莺出来说:“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红娘看热酒,小姐与哥哥把盏者”[1]p102。老夫人的态度却是让莺莺和张生以兄妹之礼相待,莺莺察觉崔母变卦后,并没有以崔母是首,崔母看出莺莺的不情愿才又直接叫红娘拿热酒直接给莺莺,逼莺莺和张生行兄妹之礼。张生推辞道“小生量窄”[1]p102,崔莺莺看出崔母想硬逼她和张生成为兄妹,就索性接过了红娘的台盏,双方拜过兄妹之礼之后,崔母让红娘送莺莺回了房间。在莺莺回了自己的房间之后只剩下崔母和张生二人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张生质问为何由喜庆之期变成了兄妹之礼相待,崔母却拿崔相国在世时曾为莺莺许下的亲事来拒绝,并以金帛相酬,让张生带着金帛拣豪门贵宅之女,张生拒绝道“小生何慕金帛之色”,便要告辞离去。在我们看来,这一折崔母狠心拆散了张生与崔莺莺,我们只会说崔母的出尔反尔及她的不近人情,但是在张生要离去时,崔母却说“你且住者,今日有酒也。红娘,扶将哥哥去书房中歇息,到明日咱别有话说”[1]p104。在第三本第四折中,崔母听闻张生生病时,就叫太医去看看,事后还叫红娘去看望张生,问问病症以及太医下的药。由此可见崔母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冷血,不近人情,崔母对张生还是有着真心实意的关心的,不似表面作假。崔母在赖婚时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让我们对崔母有着不成熟的认识,再加上崔母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让我们更加对崔母有着不成熟的见解,误认为她是一个棒打鸳鸯的形象。
目 录
引 言 1
1 崔母形象分析 2
1.1 封建严母 2
1.2 舐犊慈母 3
2 崔母形象成因 6
2.1 信仰的多元化 6
2.2 传统礼教的束缚 7
3 崔母形象意义 8
3.1 爱情催化剂 8
3.2 推进故事情节 8
3.3 深化作品主题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 言
王实甫作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他的《西厢记》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成为《西厢记》评点史上的高峰之举。[2]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中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4]《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5]《西厢记》主要叙述的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及崔老夫人在普救寺为崔相国做法事,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途中因拜会其八拜之交杜确将军,于是在小二哥的推荐下去瞻仰了普救寺并偶遇了相国小姐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但崔相国在世时就为崔莺莺定下了郑尚书长子郑恒,崔张二人在崔老夫人等人的压迫下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为了争取婚姻自主权同老夫人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爱情故事。而崔老夫人在这部戏剧中扮演的角色可谓是将整部剧推向了白热化阶段,正因为老夫人等人的反对才有了崔张二人后来的敢于为追求婚姻自主勇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崔老夫人作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崔府的主事人,她有着名门望族的原则,她要注重门风;同时她也是一个母亲,她要为女儿的终身幸福考虑,处在封建社会环境下的崔老夫人是不可能不受这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封建礼教的熏染下导致崔老夫人成为了一个矛盾体。正因为有崔老夫人这个矛盾体的存在才促进了崔张二人的相识、相处、相知,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崔老夫人在这部剧中的“三许三赖”更是令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化色彩,深深的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却表现了作品反抗束缚、征服环境的精神,崔张二人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幻想。
1 崔母形象分析
崔母作为崔府的主事人,社会风气促使了她不得不注重门风;同时她也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她要为女儿的终身幸福做打算。处在封建社会下的崔母是不可能不受这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方面她要维护门风,另一方面又要为女儿的幸福做打算,这也就导致了崔母成为了一个矛盾体。
1.1 封建严母
崔老夫人是身为名门贵族的相国夫人,她有自己的责任。她要恪守礼法,要维护相国家的门风,这就塑造了她封建严母的形象。
在《西厢记》楔子中,“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1]p1。从开场自述中崔老夫人就表现了她的现实处境,丈夫是前朝相国,不幸去世,留下了一个女儿莺莺与自己相依为命,还有丫鬟红娘,小厮欢郎。崔相国在世时曾把莺莺许婚给崔老夫人的侄子郑恒 ,因莺莺父丧未满,所以未能成婚。崔老夫人是郑尚书的妹妹,家族是名门世家,从小接受封建思想教育,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所以崔老夫人有着很顽固的封建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崔老夫人既要照顾好莺莺,又要坐好崔府主事人的椅子,可谓是很艰难的事情了。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中,“老夫人处事温俭,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入”[1]p29。法本这样评价老夫人,从法本的口中可以看出对老夫人的评价是很高的。红娘也对张生说“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1]p30,由此可见,红娘对老夫人的态度也是敬重的。崔老夫人有崔府主事人的威仪,有着当家主母的风范,比较注重门风。在他人眼中,崔母作为崔府当家无疑是被肯定的。不论是当家主母还是身为一个母亲来说,崔母都必须是小心谨慎的,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对崔母来说这是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可见崔老夫人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想强掳其为妻,老夫人说:“老身年六十岁,不为寿夭;奈孩儿年少,未得从夫,却如之奈何”[1]p67?当莺莺提出第一计时,老夫人哭道:“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1]p67。于是莺莺又提出第二计,若有人能击退贼人就倒陪家门,与对方结为秦晋,“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1]p68。老夫人在择婿的问题上则要求门当户对,但在女儿的幸福面前还是选择了妥协。张生急中生智救了莺莺一行人,崔母本应履行诺言让张生和莺莺结为秦晋之好,但崔母自认为门当户对和家族地位要能配得上相国千金这个身份才会让莺莺幸福,所以在击退贼人之后借莺莺和郑恒的婚事来拒绝张生,叫张生和莺莺以兄妹相称,殊不知崔莺莺和张生早已暗通情愫,崔母自以为的为莺莺考虑反倒成了莺莺反抗的直接原因。
1.2 舐犊慈母
崔老夫人虽然贵为相国夫人,可她并没有蛮不讲理,她也是希望女儿能够幸福,。所以在张生出现时,崔老夫人对崔莺莺的管教都是出自于关心和爱护,她要以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去考量张生,这就塑造了崔母舐犊慈母的形象。
“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1]p2,崔老夫人对着红娘吩咐道。崔老夫人所处的环境塑造了其封建形象,因丈夫去世所以暂居在普救寺为亡夫做法事,做法事之余还不忘记自家女儿莺莺,叫红娘带莺莺出去散心,散心的前提是佛殿上没有外人。可见崔老夫人是很重视女儿名誉的,未出阁的女孩不能被外籍男子看到容貌,否则被视为不守妇道。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崔母还让莺莺散心不可谓不是很细心的举动。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孙飞虎要强娶崔莺莺,崔老夫人事先说若有人能击退贼人,就把崔莺莺嫁给这位英雄。在第二本第三折中,张生机智解围击退了贼人后,崔老夫人邀请了张生并喊红娘叫莺莺出来说:“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红娘看热酒,小姐与哥哥把盏者”[1]p102。老夫人的态度却是让莺莺和张生以兄妹之礼相待,莺莺察觉崔母变卦后,并没有以崔母是首,崔母看出莺莺的不情愿才又直接叫红娘拿热酒直接给莺莺,逼莺莺和张生行兄妹之礼。张生推辞道“小生量窄”[1]p102,崔莺莺看出崔母想硬逼她和张生成为兄妹,就索性接过了红娘的台盏,双方拜过兄妹之礼之后,崔母让红娘送莺莺回了房间。在莺莺回了自己的房间之后只剩下崔母和张生二人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张生质问为何由喜庆之期变成了兄妹之礼相待,崔母却拿崔相国在世时曾为莺莺许下的亲事来拒绝,并以金帛相酬,让张生带着金帛拣豪门贵宅之女,张生拒绝道“小生何慕金帛之色”,便要告辞离去。在我们看来,这一折崔母狠心拆散了张生与崔莺莺,我们只会说崔母的出尔反尔及她的不近人情,但是在张生要离去时,崔母却说“你且住者,今日有酒也。红娘,扶将哥哥去书房中歇息,到明日咱别有话说”[1]p104。在第三本第四折中,崔母听闻张生生病时,就叫太医去看看,事后还叫红娘去看望张生,问问病症以及太医下的药。由此可见崔母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冷血,不近人情,崔母对张生还是有着真心实意的关心的,不似表面作假。崔母在赖婚时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让我们对崔母有着不成熟的认识,再加上崔母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让我们更加对崔母有着不成熟的见解,误认为她是一个棒打鸳鸯的形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