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铁凝乡村题材小说的审美情调

论铁凝乡村题材小说的审美情调[20191210155653]
内容摘要:铁凝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审美情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即早期挖掘优美人性的审美情调,中期叙述悲剧命运的审美情调,后期探寻真实生活的审美情调。本文结合作者的大量分别论述其审美情调早、中、晚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人生经历的丰富和文化潮流的变迁。通过分析原因,让读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意义,感受其审美情调变化带给读者的惊喜与感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铁凝乡村题材审美情调变化特点AestheticMoodofRuralNovelsbyTieNing(铁凝)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 1
(一)早期:挖掘优美人性 1
1.《哦,香雪》:纯真淡静的小诗 1
2.《村路带我回家》:曲折人生路中的闪光心灵 2
(二)中期:叙述悲剧命运 3
1.《麦秸垛》: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 3
2.《棉花垛》:战争时代的悲剧命运 4
(三)后期:探寻真实生活 5
1.《秀色》:甘甜隽永的井中水 5
2.《笨花》:和谐的乡土风貌 5
三、审美情调变化的原因 6
(一)人生经历的丰富 7
1.早期到中期:初识人性的改变 7
2.中期到后期:岁月沉淀的蜕变 9
(二)创作环境的变化 9
1.早期到中期:文坛氛围使然 9
2.中期到后期:身份转变使然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论铁凝乡村题材小说的审美情调
一、引言
铁凝,原姓屈,1957年出生于河北,1996年起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其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小说、散文、随笔等均有涉猎。在小说方面,主要著有长篇小说四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其作品曾六次获国家级文学奖,享誉国际。其小说根据题材可大致分为都市题材小说和乡村题材小说。其中,乡村题材小说,是指取材于农村的材料,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内容主要反映了农村的生活风貌、经济文化、人生百态等的小说。审美情调通常是指与感觉、知觉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艺术创作构成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调,指的是创作主体洋溢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起伏变化的基本倾向。一般说来,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状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同时,也必然会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强烈感情。创作主体往往会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思想感情的倾向。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变化,主体感情也会有所变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悲悯唯美。
铁凝虽然自小生长在城市,但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乡村题材小说,其中的很多作品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评论者们纷纷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述。其乡村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独具匠心,对中国乡村题材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审美情调方面分析铁凝乡村题材小说的一大特色,进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意义。
二、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
铁凝乡村题材小说的审美情调在早期、中期、后期呈献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一)早期:挖掘优美人性
铁凝早期的乡村题材小说常给人以向善向美的审美感觉,把人物、环境、主题、精神自然的交融,表现淡远志趣,以生气勃勃的昂扬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时代情绪为标志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这里将以其《哦,香雪》、《村路带我回家》为代表赏析其早期作品中审美情调的表现。
1.《哦,香雪》:纯真淡静的小诗
铁凝似乎对短篇小说有着专属的热爱,1982年,她创作了《哦,香雪》。这篇小说有着极其浓厚的散文化抒情性意味,具有丰富的审美张力和审美韵味,成为铁凝早期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哦,香雪》就像是一首淡淡的诗,讲述了发生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台儿沟的故事,诗中充满了人情美和意境美。火车的来临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每晚七点钟的火车虽然打破台儿沟的封闭与宁静,但改变不了这群少女们单纯的心和善良的本质。作品传达出一种优美自然、质朴纯净的人性情感,是乡土田园的诗化与美化,也凸显了作者的审美情调。小说中年轻女性天真活泼、烂漫亲切的情怀风韵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浪漫色彩。那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漂亮、质朴,就像是一条从未受到过污染的小河:
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然而,她们又像是封闭的大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着无尽的好奇与向往。铁凝捕捉了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向我们营造了这样一个美好宁静的小山村,塑造了这样一批如天使一般的乡村少女,作者用简洁明快的文笔触及人性深度,以富有诗性的语言营造出了空灵、含蓄的艺术境界。王蒙就曾经这样评价这篇小说:“我不能不佩服她的取材,她的构思,她的细致入微的艺术感觉和她的语言天籁感——这是一支纯化人的心灵的歌,怀着这种对生活的美好情致而写作的作者是幸福的,读这样的作品也是幸福的。”这一切都展示了铁凝早期乡村题材小说纯真质朴的审美情调,一种如诗一般的审美情调。
2.《村路带我回家》:曲折人生路中的闪光心灵
中篇小说《村路带我回家》创作于1984年,向我们讲述了女知青乔叶叶下乡后与盼雨、宋侃、金召等人发生的故事。小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下乡之后发生的变化和成长。一开始的乔叶叶天真、不懂人事:
她不知道这里有黄土平原,有白沙丘陵,不知道沟垄里的水是怎样奔跑着穿过机耕道,不知道越过土墙的老榆树有多么高,更不知道树下的乡亲是怎样欢迎她们进村的。她只看见尤端阳又把那张有她签名的决心书贴在了凉亭的柱子上,她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没有笑,也没有哭
直到后来经历了与盼雨结婚、盼雨过世、独自抚养女儿小凡等事,她才学着自己挑水、自己种地、自己生活。乔叶叶不再对身边的事情后知后觉,她学会了为自己的事做主,即便如此,她还是在拒绝了宋侃之后在他面前大哭一场,因为在她看来,天下没有比宋侃再诚实的人了,而她最终还是辜负了他的诚实和那么多年的等待。铁凝用不加修饰的语言和简单的人物情节传递了主人公们对爱的执着和对生命的热爱,浪漫而温馨,平静而动人。她总是用一个个细节直击读者心中的柔软,用自己平凡的语言和行动带给读者温暖,让读者感受到乔叶叶这个人物的善良和真实,虽然经历了曲折的人生之路,但仍然保留着闪光的心灵。
铁凝早期乡村题材小说中描绘的人物比其他作者笔下的人物更美、更天然、更真实、更纯粹,其笔下神圣美好的女性形象就是她积极乐观的创作基调的最佳说明。那些明亮、优美的作品让人一唱三叹,陶醉于爱与美的愉悦之中,明快轻松的审美情调也成为其早期作品的标志。
(二)中期:叙述悲剧命运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无论是创作风格还是写作特色,铁凝的文学世界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风格由柔婉清新转变为沉抑阴郁,相应的,其作品的审美情调也发生了改变,其中就以“三垛”系列(《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等作品为代表。在这个时期,铁凝的乡村题材小说突出了悲剧命运的叙述,从女性角度对男性世界进行了审视和反观,在批判的同时也指出了女性自身的很多弱点和局限,显示了其创作的独特风韵,也体现了与早期作品不同的悲凄压抑的审美情调。
1.《麦秸垛》: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
《麦秸垛》中大多数的女性角色都呈现了悲剧命运,比如大芝娘,在与丈夫离婚后执意要一个孩子并独自抚养,而那个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女儿却命丧麦秸垛;又如沈小凤,狂烈追求所爱并在麦秸垛上将被女人视为最珍贵的东西献给了最心爱的人,东窗事发被抓取审问、作检讨,但最终还是希望落空,没能留住发生在她与陆野明之间那短暂迷茫的爱情,也没能改变被抛弃的结局;再说花儿,带着腹中的孩子瞒天过海逃到端村,嫁给小池,好不容易得到了小池一家的谅解,却在生下孩子的几年后,在怀着小池孩子的情况下被之前的丈夫抓走,逼得她与爱人、孩子永远分离,受尽屈辱。这些人物命运让读者感受到铁凝作品审美情调的变化,不像早期那般清新和理想化,而是用一些残酷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无奈、苦闷和悲烈。
女知青杨青对陆野明则有一种强烈、霸道的支配欲。她一方面瞧不起沈小凤,一方面却也妒忌着沈小凤的轰轰烈烈,出于这个黑暗心理,她出卖了沈小凤,她的冷血却也显示了其爱情的苍白无力。但对于这个人物,铁凝并非完全的讴歌赞美,反倒是呈现出些许批判态度。直到小说最后,杨青也没有给陆野明一个“交代”。杨青“没有说过‘行’,也没有说过‘不行’”,或许杨青自己也不知道该给陆野明一个怎样的答案,她恨沈小凤的出现,为报复她做出不磊落的事,压制着陆野明的欲望,也压制着自己的欲望,她看似什么都没有失去,实际上却丢失了那个快乐的自己。作者在这个人物中寄托的犹豫、敏感和压抑也是其这个时期审美情调特点的突出体现。
2.《棉花垛》:战争时代的悲剧命运
《棉花垛》将故事焦点放在感情与战争,突出了人们在战争中为保卫脚下的土地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主题,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强有力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棉花垛》中的每个人物都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活动着,在那个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活动着。其中,乔和国既是革命人,又是血肉之躯。国作为一个男人,对小臭子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与她好成那样,但最后他还是从表面上果决地把小臭子处理掉了,这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抗日干部。这样矛盾又纠结的命运体现了人物的丰富性,让读者体会到了人性的真实性。小臭子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她愚昧、无知,对她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生存支撑着她活下去,她选择了腐化的生活,像汉奸、像叛徒似的革命立场不坚定,最后也让她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女革命者乔虽然在成年后选择了与小臭子不同的人生道路,努力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而奋斗,但最后却被日本鬼子轮奸并被残忍杀害,落到了与小臭子无异的下场,这又是何等的凄凉和悲壮。
小臭子虽然放荡,却有其可爱和单纯。小时候的她跟着老有和乔玩,他们让她做什么她就去做什么,等她长大了,她还是愿意跟着乔,但乔却没有把她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或是好妹妹,在国向乔询问小臭子家庭情况的时候,乔是这么回答的:“别看小臭子平时爱和我们一块堆儿,我也不赞成她那样儿。现时村里对她的风言风语更多了,要不咱夜校别要她了,省得一块肉坏满锅汤。”乔的话没错,小臭子确实沿袭了她娘米子的某种坏习惯,那是在理,但在情,她们是从小玩大的好伙伴,小臭子一直把她当做好姐姐,乔却在背地里这般诋毁她,也许作者就是想让读者感受到乔这个人物的某种不仗义,就人物的结局而言,她同小臭子一样悲凉凄苦。
铁凝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较多地审视了女性受压迫的悲剧命运,用一种独特的异己方式呈现出女性的性本能和性意识,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女性角色的同情和怜悯使其审美情调有别于早期作品中的审美情调,也更具魅力。这个时期的女性形象是多层次的,饱满的。而对于男性形象,她却选择了弱化和批判,这也凸显了她这个时期强烈的女性意识。读者从中也不难看出铁凝中期农村题材小说中审美情调的变化,有别于之前的明快轻松,而变得悲凄压抑,让读者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切感受到作品中角色悲剧的哀凉苦闷。
(三)后期:探寻真实生活
二十一世纪后,铁凝乡村题材小说的审美情调又带给读者别样的触动。后期,作者似乎是在探寻一种真实的生活,阅读其作品,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平和心态,其柔和、凝炼的文字将人物描写得生动又立体,情节叙述得跌宕又合理,也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领略其不同于早期、中期的审美情调。而这其中,最突出的当属短篇小说《秀色》和长篇小说《笨花》。
1.《秀色》:甘甜隽永的井中水
写于1997年的短篇小说《秀色》与铁凝早期的《哦,香雪》有着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两者写的都是小山村发生的故事,村子里的条件并不发达,但村民们却莫名的团结,好似拧成了一股绳。《秀色》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深山几经波折之后开辟了水源的故事,但它的文字却带给读者一种力量,一种振聋发聩的启迪。
著名作家崔道怡称:“《秀色》的故事平常而平凡。我爱《秀色》,因她‘别致’、‘奇而不俗’,却又‘并不一惊一乍’。”的确,《秀色》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女性别样的崇高伟大,不管是张品还是在她之前的女子,为了让大家获得生存,她们甘愿奉献自己,她们不是没有羞耻之心,她们只是选择了认为对的事情,并坚持做下去。好在张品这次遇到的是李技术,是共产党的干部。铁凝将人物描写的丰富饱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