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美学
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美学[20191210155351]
内容摘要:阎连科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这几年“中国文学中绕不过去的人物”。文学界普遍认为他是继莫言后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他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作家,针对其着力抒写的苦难主题,文学界的评论观念是毁誉参半,“苦难”的抒发过度和创作与接受的不对称性是争议的焦点所在,尤其是其小说在对“苦难”的叙述过程中,妖魔化知青,丑化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质疑声太多。因此,笔者结合作家经历,从美学的角度具体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追溯其苦难主题的来源,寻找苦难在其作品中的身影,深入探析作者的诗学理想,彰显阎连科透过苦难所展现的绝地求生的精神,生命的韧性,以及存在的原始意义,进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整体价值和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阎连科苦难诗学理想生命意义
Key words: Yan Lianke; suffering; poetics thought; life; meaning目 录
一、引言 1
二、苦难美学的来源 1
(一)家庭的困窘 1
(二)社会的压抑 2
三、苦难美学的表现 4
(一)荒诞美 4
(二)崇高美 6
(三)悲剧美 7
四、苦难美学与诗学理想 8
(一)重新审视原生命意义 8
(二)构建完美乌托邦世界 9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4
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美学
一、引言
阎连科,当代著名作家,被看作是这几年“中国文学绕不过去的人物”。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入伍,从军期间创作才能逐渐显露,22岁时开始正式发表作品,但直到1997年《年月日》的面世,文坛才开始关注这位“新人”。一部《日光流年》则使他在1998年达到个人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2003年长篇小说《受活》的发表让整个文坛对他刮目相看,也成为其代表作。2006年一部《丁庄梦》又令他名扬海外,备受瞩目。2013年其作品获奖无数,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作品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际文坛上广受关注,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
在阎连科小说中,“苦难”一词是被反复渲染的,他常通过反复抒写苦难,让人直面生存之痛,生命之重,从而引发人对生命的沉思。学术界对此分析研究的也很多,这同时也是他引发争议的部分,尤其是针对其小说在“苦难”的叙述过程中,妖魔化知青,丑化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质疑声太多。因此,笔者打算结合作家经历,并从美学角度具体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进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整体价值和意义。
二、苦难美学的来源
中西方美学中常讨论文学艺术创作与苦难的关系。费尔巴哈也曾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作家经历影响作家创作,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毋庸置疑受他的人生经历影响不少,正是因为他成长过程中的苦难体验才造就了他独具个性的苦难美学。
(一)家庭的困窘
河南嵩县,是阎连科的故乡,他成长在这个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下的小村庄。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他深刻体会到社会底层人生活的苦难。父亲的哮喘,姐姐的腰病,使得原本就贫困不已的家庭生活变得更为艰难。为了支撑这个家,为了给姐姐治病,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变卖了,哥哥到矿下挖煤,二姐去拉碎石,阎连科去建筑队当小工,他们不过才是十三五岁的孩子而已,却已过多的承载了生活的重负。阎连科曾在《我所欠父亲的债》中说,“我少年的敏感已经对命运开始了许久的触摸和感叹,像出生在秋后的芽草过早地望着将要到来的冬天的霜雪一样,不及长成身子,就有了浑身的寒瑟。”为了摆脱这一切,阎连科做了很多努力。七八年阎连科如愿入伍了,他终于逃离了那些苦难的束缚。在军营,他夜以继日地创作,即使是在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到不能走,不能坐的地步,他都绑着钢板或趴在床上,坚持写作。这种行为,和对文学的热爱相比,更多的应该是对未来再次置身于苦难的恐惧的驱动。作家对苦难的印象,我们可以从他早期的“瑶沟系列”小说中读出,那些苦痛的记忆,丧失的自尊,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困住他,让他初体会到生存,权利这些现实的东西,就像小说《情感狱》的名字一样,那就是一个人间炼狱,人人为求自保,奋力挣扎。童年的记忆深深影响他小说的倾向性。阎连科也说“瑶沟系列”“是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真实描述。”那种沉痛感是无法摆脱的。
在阎连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物都患有疾病,甚至是些疑难杂症,也有些是噩运诅咒,病态生活在苦难里。如《瑶沟的日头》里的大姐身体一直不好,却始终找不到得病的原因,她常年饱受腰痛折磨,不能动弹,只能被桎梏在床上;《耙耧天歌》里的尤四婆,她的四个孩子全都是智力残疾,她期望着能够用自己的血肉,骨头给这四个孩子治好病;《黄金洞》中要强的贡家老爹,忽然有一天得了绝症,浑身猪膘似的肉全没了,只剩下皮包骨头;《日光流年》中的三姓村人,一辈子都在与致命的喉堵病斗争,然而他们历经几代人,受尽磨难,付出惨痛的代价,却依然摆脱不了喉堵病,活不过四十岁;《受活》中生活在受活村里的人,全是些残疾人 ,瘸子,瞎子,聋子,侏儒,缺胳膊断腿什么的占了大数;《丁庄梦》中的艾滋病,让丁庄每月都死人,庄里的坟头像地里的麦捆儿一样,密密麻麻,让丁庄人过上小康生活的梦想破灭;还有《风雅颂》中那有些寓意的精神病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阎连科对疾病,死亡的描述极其细致,集中,让人震惊和感叹,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疾病的困扰,家庭的重担,让阎连科经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因而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他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深入思考。
(二)社会的压抑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引言部分说:“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个则属于疾病王国。”对此,我们可以看到疾病,除了是生理层面的反应,也是一定社会重压在人身体上的反应。因此,社会历史因素也是影响人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而然地影响作家创作。
1.饥荒
阎连科出生后没几年,受党的“左”倾政策错误和自然天灾的影响,中国开始闹起了饥荒。为了生存,人们蝗灾时吃蝗虫,鼠灾时吃老鼠,吃光了就吃草根、树皮、树叶、观音土,凡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都吃,有些地方还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这些对阎连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日光流年》的第四章《奶与蜜》中,讲述了司马笑笑带领三姓村百姓度过饥荒年月所做的努力。我们从中似乎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缩影:粮食被蚂蚱吃光了,司马笑笑就让村民到山坡上抓蚂蚱吃,晒干,煮粥,磨成粉,变着法儿的吃。蚂蚱吃完了就吃麦场东崖下的红土,树叶,再是老鼠。实在没有东西吃了的时候,他们把残疾、病态的孩子,扔到山崖,活活饿死他们,再用他们的尸体吸引乌鸦,抓乌鸦吃,杜根甚至和儿子一起把女儿当粮食煮了吃了。然而饥荒岁月是如此漫长,司马笑笑最后用自己的身体吸引乌鸦做村民的食物,结束了这场惨烈的人间悲剧。《受活》里也描写了饥荒时,受活庄人挖草根,剥树皮,吃生土,但是死亡持续不断,村子也如死了一般,除了饿慌了的人,就没什么活物了。
2.文革
阎连科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黑暗混乱时期。“文革”不只是一政治事件,它还是戳痛整个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事件,它带给人的折磨除却肉体上更是精神上的。阎连科目睹了“文革”的全过程,“文革”的阴影与伤痛,在其作品中也体现出来。《日光流年》里,司马蓝为了买车轮翻地,吃新粮活过四十岁,领着村人去教火院卖腿皮。为了还有钱娶媳妇,杜桩把整块腿皮全卖了,然而他们结账时,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两打红皮小书,红得如刚漆过的墙,他们与之争论,得到的回答全是他们所不懂的,“为人民服务”、“要斗私批修”类的话。就连围观群众都劝他别要钱了,权当把钱拿去支援革命了。对此,司马蓝是心存疑虑:
“他不明白城里人一口一个革命的话,为啥说到革命连人皮钱都可以不付款。照这种道理说下去,砍一个头不是说革命也就砍头了吗?”
通过写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文革”造成的人的悲凉。阎连科回忆时说,当时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革命,而是生存。”一句话道破底层人民在那一特殊大环境下的心声。“文革”最可怕的还是造成人心理上的变态与扭曲。如《坚硬如水》里的高爱军与夏红梅,这一对革命造反派男女,他们的结合要靠红色歌曲,否则就没有激情。他们甚至唇枪舌剑的辩论革命,创作革命诗文,以此诱发性爱激情。为了搬倒王镇长,他们捕风捉影,硬是制造王镇长的“性”丑闻。种种行为让人吹嘘。
家庭的困苦,社会的动乱,让阎连科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与无奈,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与无情,这些苦难记忆成为他小说苦难的来源,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在究及底层人苦难之因时更接近于现实,他的苦难美学也就更具震撼力。
三、苦难美学的表现
在阎连科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贫穷、疾病等造成人的肉体上的苦难,和现实压迫下人无限膨胀的欲望引发悲剧的精神层面上的苦难。与余华暴力血腥性的写法不同,阎连科善用卑微小人物对生存的焦灼与渴求去展现苦难,达到一种自我宣泄,然后通过宣泄过程的疼痛彰显生命的质感与存在的意义。
阎连科抒写的苦难,不是给人绝望,而是绝境求生,从绝望中寻求希望,从苦难中升起力量,可以从阎连科小说中看到他的“苦难”所透露出的美学特征是荒诞美、崇高美、悲剧美。
(一)荒诞美
阎连科喜欢虚构一些超现实的荒诞故事,情节夸张怪诞,甚至带有些黑色幽默,让人耻笑之余又常带感伤。因此有人称阎连科是“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对此称号他是否定的,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神实主义”。他的“神实主义”简单来说,是在创作时抛弃现实生活中的表层的逻辑关系,去探寻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藏的真实,它超越现实,创造真实。他认为,“真实是存在的,但我们永远无法掌控它。”传统的文学手段是不能真正传达出社会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复杂程度,也是任何的写实手法都体现不出来的。真实存在于某些作家的心中,而不是生活现实之中。要想接近现实的核心,揭示生活的真实,只有用超现实的写法才可以。这是阎连科通过常年的创作琢磨,逐渐明朗化的方向概念,也是他的作品力求贯彻的。早期的“瑶沟系列”可能还不太明显,但随着《坚硬如水》、《受活》、《日光流年》、《丁庄梦》等作品的面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阎连科的写作理念,尤其是新出版的《炸裂志》,他更是实践总结了自己的神实主义,揭示了灵魂的真实。
阎连科用荒诞的情节、语言来描写事件,荒谬却不失真实,揭示人性的阴暗,却又让人不禁对小说人物产生同情,从而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像《耙耧天歌》中尤四婆的丈夫,因为生了四个痴呆的孩子,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跳河自尽,对原本就特殊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尤四婆用女人单薄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而老天似是不公,她越努力,生活的重担越是压迫得她直不起腰来。当她知道用亲人的骨头入药,就可以治好孩子的病,她顾不得中国人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掘墓开棺,把亡夫的骨头挖出作药引,二女儿因此病好。她还想治好其他孩子,而亡夫的骨头已经不够,这时,她毅然决定用自己的血肉去救自己的孩子。这种以一个生命的逝去来挽救另一生命的行为,让我们不禁感慨母爱的伟大,但我们又会被这种荒诞的“真实”所折服,思索起人生的意义。《日光流年》里满是对死亡的体验,宿命与怪诞始终牵扯着三姓村人的命运。三姓村人被隔绝在偏僻贫穷的耙耧山脉,城市对他们来说只是卖皮和女人卖淫的地方,他们还要忍受喉堵病的折磨,唯一的愿望不过就是活过四十岁,但连这都是奢望。喉堵病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疾病,是没有医学论证,也找不到治疗方法的,然而历代村长想出各种法子企图冲破这个诅咒,带领村民为之奋斗:种油菜,靠吃油菜就能够活过四十岁了;翻地,把所有土地翻遍,种上新粮,吃新粮,就可以活过四十岁了;修渠,引来灵隐渠水,喝了就可以活过四十岁了。三姓村人就这样不知疲倦的,为了打破活不过四十岁的魔咒不断努力。每一次的抗争都逃不过喉堵病,都会有大批人为之付出生命,然而他们依然坚持着,用更荒谬的行为妄想挽救生命,这完全脱离现实,却尽显生命的真实与韧性。而《坚硬如水》的故事情节更是脱离现实的逻辑的,语言也充满讽刺的意味,但其背后透露出的却是“文革”这样一个荒唐的年代造就出了一批精神极度扭曲变态的人,是荒诞的社会造成了人的异化。高爱军、夏红梅这两个人明明是为满足个人情欲,去了墓穴偷情,却要为此找个革命情谊革命爱的借口,高爱军提不起性欲时,恰是广播里的红歌,革命歌曲给了他激情,故事荒诞,讽刺意味一览无余,这也许是对那段历史的恶搞,戏谑,但每个读者都能或是想象出或是记忆起那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的疯狂与人性的泯灭,荒诞感十足。
阎连科的神实主义随着他人生经历的丰富,对人性思考的深刻,已被运用的越发纯熟了。《受活》中,柳县长带领受活庄的残疾人组成的杂技团出去赚钱,想用这钱去买列林的遗体,这事件本身就很荒唐,却荒唐地得到了一致的响应,他们还建筑了列林纪念堂,想要引发观光客的朝圣,借此让受活庄发达起来,过上天堂般的幸福日子。这展现了另类的审美,充满滑稽感,颠覆了现实中的真实。而小说《丁庄梦》叙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敏感的疾病——艾滋病,它就像现实的缩影,却又没什么直接的瓜葛。阎连科自己也说,造访艾滋病村只是得到了心灵上的感觉,而不是情节的挪用。这就是对现实中的真实的重建。除此以外,阎连科还展示了一种用不存在的存在来体现真实。如《风雅颂》中的“蝴蝶现象”,外面大雪飘飘,寒风凛冽,灵棚里却有数不清的蝴蝶飞舞,一个个有银杏叶那么大,银黄的翅膀上有着鲜艳透红的花,它们还跟随着送葬队伍,起起落落,让村人都惊诧不已。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阎连科的神实主义框架越来越清晰。而2013年新出版的《炸裂志》是“神实主义”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次。他用夸张、荒诞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百人小村落“炸裂”成长为一个豪华大都市的故事,整个叙述过程可以说是放荡不羁的,反映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世道沧桑,人心不古。人欲望野心的膨胀是万恶之源,但在现实之下,这种恶反而合理化了。这不是文学创作荒诞而是现实本身荒诞。只有通过这种荒诞的想象,才能让人思考深层次的现实。
内容摘要:阎连科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这几年“中国文学中绕不过去的人物”。文学界普遍认为他是继莫言后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他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作家,针对其着力抒写的苦难主题,文学界的评论观念是毁誉参半,“苦难”的抒发过度和创作与接受的不对称性是争议的焦点所在,尤其是其小说在对“苦难”的叙述过程中,妖魔化知青,丑化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质疑声太多。因此,笔者结合作家经历,从美学的角度具体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追溯其苦难主题的来源,寻找苦难在其作品中的身影,深入探析作者的诗学理想,彰显阎连科透过苦难所展现的绝地求生的精神,生命的韧性,以及存在的原始意义,进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整体价值和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阎连科苦难诗学理想生命意义
Key words: Yan Lianke; suffering; poetics thought; life; meaning目 录
一、引言 1
二、苦难美学的来源 1
(一)家庭的困窘 1
(二)社会的压抑 2
三、苦难美学的表现 4
(一)荒诞美 4
(二)崇高美 6
(三)悲剧美 7
四、苦难美学与诗学理想 8
(一)重新审视原生命意义 8
(二)构建完美乌托邦世界 9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4
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美学
一、引言
阎连科,当代著名作家,被看作是这几年“中国文学绕不过去的人物”。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入伍,从军期间创作才能逐渐显露,22岁时开始正式发表作品,但直到1997年《年月日》的面世,文坛才开始关注这位“新人”。一部《日光流年》则使他在1998年达到个人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2003年长篇小说《受活》的发表让整个文坛对他刮目相看,也成为其代表作。2006年一部《丁庄梦》又令他名扬海外,备受瞩目。2013年其作品获奖无数,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作品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际文坛上广受关注,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
在阎连科小说中,“苦难”一词是被反复渲染的,他常通过反复抒写苦难,让人直面生存之痛,生命之重,从而引发人对生命的沉思。学术界对此分析研究的也很多,这同时也是他引发争议的部分,尤其是针对其小说在“苦难”的叙述过程中,妖魔化知青,丑化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质疑声太多。因此,笔者打算结合作家经历,并从美学角度具体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进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整体价值和意义。
二、苦难美学的来源
中西方美学中常讨论文学艺术创作与苦难的关系。费尔巴哈也曾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作家经历影响作家创作,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毋庸置疑受他的人生经历影响不少,正是因为他成长过程中的苦难体验才造就了他独具个性的苦难美学。
(一)家庭的困窘
河南嵩县,是阎连科的故乡,他成长在这个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下的小村庄。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他深刻体会到社会底层人生活的苦难。父亲的哮喘,姐姐的腰病,使得原本就贫困不已的家庭生活变得更为艰难。为了支撑这个家,为了给姐姐治病,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变卖了,哥哥到矿下挖煤,二姐去拉碎石,阎连科去建筑队当小工,他们不过才是十三五岁的孩子而已,却已过多的承载了生活的重负。阎连科曾在《我所欠父亲的债》中说,“我少年的敏感已经对命运开始了许久的触摸和感叹,像出生在秋后的芽草过早地望着将要到来的冬天的霜雪一样,不及长成身子,就有了浑身的寒瑟。”为了摆脱这一切,阎连科做了很多努力。七八年阎连科如愿入伍了,他终于逃离了那些苦难的束缚。在军营,他夜以继日地创作,即使是在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到不能走,不能坐的地步,他都绑着钢板或趴在床上,坚持写作。这种行为,和对文学的热爱相比,更多的应该是对未来再次置身于苦难的恐惧的驱动。作家对苦难的印象,我们可以从他早期的“瑶沟系列”小说中读出,那些苦痛的记忆,丧失的自尊,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困住他,让他初体会到生存,权利这些现实的东西,就像小说《情感狱》的名字一样,那就是一个人间炼狱,人人为求自保,奋力挣扎。童年的记忆深深影响他小说的倾向性。阎连科也说“瑶沟系列”“是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真实描述。”那种沉痛感是无法摆脱的。
在阎连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物都患有疾病,甚至是些疑难杂症,也有些是噩运诅咒,病态生活在苦难里。如《瑶沟的日头》里的大姐身体一直不好,却始终找不到得病的原因,她常年饱受腰痛折磨,不能动弹,只能被桎梏在床上;《耙耧天歌》里的尤四婆,她的四个孩子全都是智力残疾,她期望着能够用自己的血肉,骨头给这四个孩子治好病;《黄金洞》中要强的贡家老爹,忽然有一天得了绝症,浑身猪膘似的肉全没了,只剩下皮包骨头;《日光流年》中的三姓村人,一辈子都在与致命的喉堵病斗争,然而他们历经几代人,受尽磨难,付出惨痛的代价,却依然摆脱不了喉堵病,活不过四十岁;《受活》中生活在受活村里的人,全是些残疾人 ,瘸子,瞎子,聋子,侏儒,缺胳膊断腿什么的占了大数;《丁庄梦》中的艾滋病,让丁庄每月都死人,庄里的坟头像地里的麦捆儿一样,密密麻麻,让丁庄人过上小康生活的梦想破灭;还有《风雅颂》中那有些寓意的精神病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阎连科对疾病,死亡的描述极其细致,集中,让人震惊和感叹,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疾病的困扰,家庭的重担,让阎连科经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因而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他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深入思考。
(二)社会的压抑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引言部分说:“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个则属于疾病王国。”对此,我们可以看到疾病,除了是生理层面的反应,也是一定社会重压在人身体上的反应。因此,社会历史因素也是影响人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而然地影响作家创作。
1.饥荒
阎连科出生后没几年,受党的“左”倾政策错误和自然天灾的影响,中国开始闹起了饥荒。为了生存,人们蝗灾时吃蝗虫,鼠灾时吃老鼠,吃光了就吃草根、树皮、树叶、观音土,凡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都吃,有些地方还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这些对阎连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日光流年》的第四章《奶与蜜》中,讲述了司马笑笑带领三姓村百姓度过饥荒年月所做的努力。我们从中似乎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缩影:粮食被蚂蚱吃光了,司马笑笑就让村民到山坡上抓蚂蚱吃,晒干,煮粥,磨成粉,变着法儿的吃。蚂蚱吃完了就吃麦场东崖下的红土,树叶,再是老鼠。实在没有东西吃了的时候,他们把残疾、病态的孩子,扔到山崖,活活饿死他们,再用他们的尸体吸引乌鸦,抓乌鸦吃,杜根甚至和儿子一起把女儿当粮食煮了吃了。然而饥荒岁月是如此漫长,司马笑笑最后用自己的身体吸引乌鸦做村民的食物,结束了这场惨烈的人间悲剧。《受活》里也描写了饥荒时,受活庄人挖草根,剥树皮,吃生土,但是死亡持续不断,村子也如死了一般,除了饿慌了的人,就没什么活物了。
2.文革
阎连科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黑暗混乱时期。“文革”不只是一政治事件,它还是戳痛整个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事件,它带给人的折磨除却肉体上更是精神上的。阎连科目睹了“文革”的全过程,“文革”的阴影与伤痛,在其作品中也体现出来。《日光流年》里,司马蓝为了买车轮翻地,吃新粮活过四十岁,领着村人去教火院卖腿皮。为了还有钱娶媳妇,杜桩把整块腿皮全卖了,然而他们结账时,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两打红皮小书,红得如刚漆过的墙,他们与之争论,得到的回答全是他们所不懂的,“为人民服务”、“要斗私批修”类的话。就连围观群众都劝他别要钱了,权当把钱拿去支援革命了。对此,司马蓝是心存疑虑:
“他不明白城里人一口一个革命的话,为啥说到革命连人皮钱都可以不付款。照这种道理说下去,砍一个头不是说革命也就砍头了吗?”
通过写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文革”造成的人的悲凉。阎连科回忆时说,当时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革命,而是生存。”一句话道破底层人民在那一特殊大环境下的心声。“文革”最可怕的还是造成人心理上的变态与扭曲。如《坚硬如水》里的高爱军与夏红梅,这一对革命造反派男女,他们的结合要靠红色歌曲,否则就没有激情。他们甚至唇枪舌剑的辩论革命,创作革命诗文,以此诱发性爱激情。为了搬倒王镇长,他们捕风捉影,硬是制造王镇长的“性”丑闻。种种行为让人吹嘘。
家庭的困苦,社会的动乱,让阎连科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与无奈,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与无情,这些苦难记忆成为他小说苦难的来源,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在究及底层人苦难之因时更接近于现实,他的苦难美学也就更具震撼力。
三、苦难美学的表现
在阎连科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贫穷、疾病等造成人的肉体上的苦难,和现实压迫下人无限膨胀的欲望引发悲剧的精神层面上的苦难。与余华暴力血腥性的写法不同,阎连科善用卑微小人物对生存的焦灼与渴求去展现苦难,达到一种自我宣泄,然后通过宣泄过程的疼痛彰显生命的质感与存在的意义。
阎连科抒写的苦难,不是给人绝望,而是绝境求生,从绝望中寻求希望,从苦难中升起力量,可以从阎连科小说中看到他的“苦难”所透露出的美学特征是荒诞美、崇高美、悲剧美。
(一)荒诞美
阎连科喜欢虚构一些超现实的荒诞故事,情节夸张怪诞,甚至带有些黑色幽默,让人耻笑之余又常带感伤。因此有人称阎连科是“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对此称号他是否定的,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神实主义”。他的“神实主义”简单来说,是在创作时抛弃现实生活中的表层的逻辑关系,去探寻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藏的真实,它超越现实,创造真实。他认为,“真实是存在的,但我们永远无法掌控它。”传统的文学手段是不能真正传达出社会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复杂程度,也是任何的写实手法都体现不出来的。真实存在于某些作家的心中,而不是生活现实之中。要想接近现实的核心,揭示生活的真实,只有用超现实的写法才可以。这是阎连科通过常年的创作琢磨,逐渐明朗化的方向概念,也是他的作品力求贯彻的。早期的“瑶沟系列”可能还不太明显,但随着《坚硬如水》、《受活》、《日光流年》、《丁庄梦》等作品的面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阎连科的写作理念,尤其是新出版的《炸裂志》,他更是实践总结了自己的神实主义,揭示了灵魂的真实。
阎连科用荒诞的情节、语言来描写事件,荒谬却不失真实,揭示人性的阴暗,却又让人不禁对小说人物产生同情,从而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像《耙耧天歌》中尤四婆的丈夫,因为生了四个痴呆的孩子,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跳河自尽,对原本就特殊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尤四婆用女人单薄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而老天似是不公,她越努力,生活的重担越是压迫得她直不起腰来。当她知道用亲人的骨头入药,就可以治好孩子的病,她顾不得中国人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掘墓开棺,把亡夫的骨头挖出作药引,二女儿因此病好。她还想治好其他孩子,而亡夫的骨头已经不够,这时,她毅然决定用自己的血肉去救自己的孩子。这种以一个生命的逝去来挽救另一生命的行为,让我们不禁感慨母爱的伟大,但我们又会被这种荒诞的“真实”所折服,思索起人生的意义。《日光流年》里满是对死亡的体验,宿命与怪诞始终牵扯着三姓村人的命运。三姓村人被隔绝在偏僻贫穷的耙耧山脉,城市对他们来说只是卖皮和女人卖淫的地方,他们还要忍受喉堵病的折磨,唯一的愿望不过就是活过四十岁,但连这都是奢望。喉堵病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疾病,是没有医学论证,也找不到治疗方法的,然而历代村长想出各种法子企图冲破这个诅咒,带领村民为之奋斗:种油菜,靠吃油菜就能够活过四十岁了;翻地,把所有土地翻遍,种上新粮,吃新粮,就可以活过四十岁了;修渠,引来灵隐渠水,喝了就可以活过四十岁了。三姓村人就这样不知疲倦的,为了打破活不过四十岁的魔咒不断努力。每一次的抗争都逃不过喉堵病,都会有大批人为之付出生命,然而他们依然坚持着,用更荒谬的行为妄想挽救生命,这完全脱离现实,却尽显生命的真实与韧性。而《坚硬如水》的故事情节更是脱离现实的逻辑的,语言也充满讽刺的意味,但其背后透露出的却是“文革”这样一个荒唐的年代造就出了一批精神极度扭曲变态的人,是荒诞的社会造成了人的异化。高爱军、夏红梅这两个人明明是为满足个人情欲,去了墓穴偷情,却要为此找个革命情谊革命爱的借口,高爱军提不起性欲时,恰是广播里的红歌,革命歌曲给了他激情,故事荒诞,讽刺意味一览无余,这也许是对那段历史的恶搞,戏谑,但每个读者都能或是想象出或是记忆起那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的疯狂与人性的泯灭,荒诞感十足。
阎连科的神实主义随着他人生经历的丰富,对人性思考的深刻,已被运用的越发纯熟了。《受活》中,柳县长带领受活庄的残疾人组成的杂技团出去赚钱,想用这钱去买列林的遗体,这事件本身就很荒唐,却荒唐地得到了一致的响应,他们还建筑了列林纪念堂,想要引发观光客的朝圣,借此让受活庄发达起来,过上天堂般的幸福日子。这展现了另类的审美,充满滑稽感,颠覆了现实中的真实。而小说《丁庄梦》叙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敏感的疾病——艾滋病,它就像现实的缩影,却又没什么直接的瓜葛。阎连科自己也说,造访艾滋病村只是得到了心灵上的感觉,而不是情节的挪用。这就是对现实中的真实的重建。除此以外,阎连科还展示了一种用不存在的存在来体现真实。如《风雅颂》中的“蝴蝶现象”,外面大雪飘飘,寒风凛冽,灵棚里却有数不清的蝴蝶飞舞,一个个有银杏叶那么大,银黄的翅膀上有着鲜艳透红的花,它们还跟随着送葬队伍,起起落落,让村人都惊诧不已。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阎连科的神实主义框架越来越清晰。而2013年新出版的《炸裂志》是“神实主义”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次。他用夸张、荒诞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百人小村落“炸裂”成长为一个豪华大都市的故事,整个叙述过程可以说是放荡不羁的,反映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世道沧桑,人心不古。人欲望野心的膨胀是万恶之源,但在现实之下,这种恶反而合理化了。这不是文学创作荒诞而是现实本身荒诞。只有通过这种荒诞的想象,才能让人思考深层次的现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