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艺术

摘 要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使用的各种叙事技巧,结合小说的主题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技巧使得小说在其主题思想上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如何运用这样的叙事技巧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其中涉及到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及广大读者观众,包括对多重的叙事角度和叙事者以及不断变换的时间地点等要素的分析,刻画了一个身在浑浊社会环境中却未被同化,保持初心的叛逆少年形象。另外也将对这部作品对于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出明朗的剖析。笔者在阅读了前人的一些文献的基础上,对这部作品以及笔者将要剖析的重难点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希望笔者的论述能够为学术界关于这部经典的研究做出微弱的贡献。
目 录
第一章 小说中多重的叙事角度 1
第一节 “我”——故事的叙述者 1
第二节 “你”——故事的听众 3
第二章 关于小说中的叙述者 4
第一节 不可信任的主人公 4
第二节 故事背后的叙述者 6
第三章 独特的要素的变换及小说的现实意义 7
第一节 小说中故事时间的变换 7
第二节 小说中故事空间的变换 8
第三节 小说在中国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9
结 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导 论
塞林格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全新的艺术手法通过霍尔顿的口吻叙述全书,笔者研读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国内外文学评论家众说纷纭,他们主要以小说的成长主题、历史主义、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及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但对小说的叙事学方面的研究很少,笔者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手法。
国外研究
自《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以来,众多的评论家发表了一系列精彩的评论,20世纪60年代尤为火热,但是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能说学术界对其进入了深入的研究。
亚瑟赫斯曼(Arthur Heiserman)和詹姆斯米勒(James E. Miller)将其归为“追寻”小说,认为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属于古代一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受人尊重的叙事传统,在西方小说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体现了“追寻”的传统。
迈克尔考恩(Michael Coawn)着重研究了霍尔顿既作为主人公又作为叙述者的特殊作用,以及霍尔顿如何努力控制观众和自己的讲述。
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要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人开始研究,而且研究的人极少。
周彦渝,邓颖玲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人称叙事策略中讲到,在小说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是霍尔顿在精神病医院对大夫做出的一种自叙,讲述他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霍尔顿既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小说的讲叙者,是小说戏剧化的代言人,以我的口吻,描述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种写作视角有利于缩短感情距离,将自己眼中的世界,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通过他的心灵来认识世界,经历了他的悲欢离合,读者和叙述者心有灵犀的共鸣便油然而生了。
徐旭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策略和反英雄形象中认为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觉的叙事模式,其叙述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引起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对读者理解和把握人物真实性格﹑不被误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从修辞效果来看,叙述者仿佛有意借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性,通过暂时隐瞒事情真相来制造悬念,最终让读者去经受他自己已体验过的同 样的精神上的震惊,甚至是崩溃,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刘宇在探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风格说,小说是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为背景,以正处于成长中的少年为视点描述他在身心变化过程中的迷惘与痛苦,展现出战争对于整个人类精神状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年们的深刻影响,在虚伪、堕落、迷茫的环境中的反叛精神得以彰显他们对于友爱、和谐的期待,在塞林格笔下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3.本文的构架
本论文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将探讨作者在小说中所使用的独特的叙事角度,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完美结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让读者能够参与到小说意义的创造中来。
将从主人公的语言行为以及内心刻画来揭示主人公的精神特质,谎话连篇、自我感觉良好、亦或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生活圈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其分裂的人格,塑造了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通过对这些的来论述其对叙事产生的影响。另外将会涉及到作者如何将自己置于小说中,形成一个隐含的叙事者的存在,并引导故事的发展,同时又让自己脱离于故事中的世界,以另外一重高超的眼光来展现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困惑,指引读者的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则注重通过对小说中时间和地点两个要素的变换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同时也会综述塞林格是如何叙述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以及这部经典之作对于今日中国的现实意义。
4.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在其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致力于讨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叙事方面的艺术,纵观研究资料,笔者发现鲜少有人对其叙事技巧进行剖析,于是笔者搜集了一些资料,结合文本对小说的第一二人称叙事策略、小说中的不可靠叙事者以及小说的叙事时间和空间作了综合分析,希望能对学术界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做出微弱的贡献。
小说中多重的叙事角度
在小说中,塞林格以第一人称为主体,以“我”的口吻讲述霍尔顿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内心的想法,让读者仿佛与主人公面对面的交流,粗鄙的气息和幼稚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霍尔顿反叛的精神特质。作者在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基础上同时创造性地引入了第二人称叙述角度——“你”,让读者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来,能够间接地体验霍尔顿所体验的一切,从而了解到霍尔顿当时的心情,更利于读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第一节 “我”——故事的叙述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未遵循传统成长小说的模式化结构,没有一般小说所具备的完整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而是将“生活流”和“意识流”穿插起来,在现实和回忆中不停地变换,促进小说的发展。小说既展现了霍尔顿的现实情况,又有条不紊地转而穿插他对过往生活的回述。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说中的片段: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要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亲在生我之前干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首先,这类事情叫我腻烦,其次,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俩准会大发脾气,对于这类事情,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他们为人倒是挺不错——我并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可他们的确很容易生气,再说,我也不是要告诉你他妈的我整个自传。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后来我的身体垮了,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修养一阵。
上述是主人公霍尔顿开篇的一段自我介绍,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者,将他的那种少不更事却又坦诚、不羁的面貌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在叙事者霍尔顿和读者之间并不存在第三人称叙事那种疏离感,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实质性区别就在于两者与作品中的虚构的艺术世界的距离不同。也就是说霍尔顿与他所叙述的世界是处于同一个空间,霍尔顿与他所描述的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他并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讲述这个故事,而是切切实实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读者听,营造了一个个聆听者的身份给读者,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能够真正的理解到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促进自己和读者的交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