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的夜生活”(附件)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林黛玉作为曹雪芹笔下主要塑造的人物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以《红楼梦》里林黛玉多样多彩的夜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夜晚环境、生活方式的描写,以及林黛玉在这一时段精神状态的研究,探讨夜生活对林黛玉性格的塑造,分析林黛玉的多样性格,从而加深对于林黛玉现实性的认识和理解。
Key words: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Nightlife; 目 录
引 言 1
1 “夜生活”的文化渊源与内涵 3
1.1 “夜生活”的文化渊源 3
1.1.1 以“工作”为内容 3
1.1.2 以“宴饮”为内容 4
1.1.3 以“约会”为内容 5
1.1.4 以“睡眠”为内容 6
1.2 “夜生活”的文化内涵 6
2 林黛玉“夜生活”的方式 9
2.1 群体“夜生活”下的林黛玉 9
2.2 个体“夜生活”下的林黛玉 10
3 “夜生活”对林黛玉性格的塑造 12
3.1 锋芒毕露与自怨自艾 12
3.2 清冷孤傲与浪漫痴情 13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 言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其中近千个人物在作者笔下被描写得传神阿堵,呼之欲出,各具特色。本文的研究对象便是书中“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1]P76的林黛玉,虽然后人对林黛玉这一角色分析的著作甚多,但时至今日学界依然对她这一形象的本质特点未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本文以林黛玉性格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林黛玉的“夜生活”为研究的载体,分析讨论在“夜生活”中林黛玉的形象特征,以及“夜生活”对林黛玉性格的塑造和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林黛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时间上划分。
首先是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这一时期对林黛玉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其进行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将林黛玉当作一个现实的人来研究,这是一种误读。主要研究成果有王国维的《红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梦评论》,文中说到:“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他的祖母,遂酿成金玉合木石离的‘悲剧中的悲剧’。”[2]P23认为林黛玉的悲剧是由其敏感且悲观的性格,无家无根的出身以及恶劣的道德环境所造成的。又有以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等为代表的索隐派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是现实社会中某个真正存在的人。其中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中林黛玉一下子变成了董小宛、孝贤皇后富察氏、方苞三个人,此言论本身自相矛盾。[3]P280286所以说将林黛玉看作现实中的人进行道德评判是牵强附会的。
其次是20世纪50至7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文学的典型评判,研究特点是摒弃了形象的现实性,将林黛玉作为文学形象来解读,注重的是林黛玉性格、思想、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李希凡的《<红楼梦>中两个对立的典型—林黛玉和薛宝钗》,文章提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典型性格,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力量。”[4]P78认为林黛玉的性格中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反叛性,她反对封建体制下的包办婚姻,敢于追求自我,要求独立解放,而薛宝钗是封建制度下典型的“淑女”代表,她遵循和恪守封建礼制下泯灭人性的一切要求。据此,李希凡批判了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论,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
最后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主要是对林黛玉进行文化与美学的探究。这一期间的学者们对林黛玉这一形象的关注点放在了更加深入的地方,如她的心理活动、思想,以及涉及美学的部分。主要研究成果有李希凡的《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红楼梦艺境探微》,作者认为“敏感的诗人气质是林黛玉的性格之所以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的重要因素。”[5]P19同时在这一时期,文化美学评论兴起,一些学者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林黛玉的形象。如肖君和的《试论黛玉悲剧的成因——兼论林黛玉悲剧构成的心理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黛玉悲剧的构成,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内涵——抑郁质气质形成的心窄、过敏、多愁善感。社会因素最终是通过这种心理因素发生作用而导致了她的悲剧。”[6]P72
综上所述,关于林黛玉的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夜生活”的角度探究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尚未见到相关成果,这就为本文的撰写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1 “夜生活”的文化渊源与内涵
一部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有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本章主要从“夜生活”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内涵着手,分析“夜生活”的含义以及“夜生活”对于社会文化心理的映射及其呈现的意蕴。
1.1 “夜生活”的文化渊源
“夜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诗经》中,但是《诗经》中并无直接说明何时算夜晚的时间词语,所以判定夜晚主要是通过一些表示夜晚的词语,比如“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7]109中的“夜”,“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诗经陈风东门之杨》)[7]P177中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诗经王风君子于役》)[7]P90中的“夕”等;其次是夜间常见的事物,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7]P164中的“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幽风七月》)[7]P193中的“流火”,“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诗经齐风鸡鸣》)[7]P123中的“梦”。三是通过日月星辰的出现判断时间段,比如“嘒彼小星,未参与昂”(《诗经召南小星》)[7]]P25中的“参”,“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诗经鄘风定之方中》)[7]P65中的“定”,“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诗经唐风绸缪》)[7]P149中的“三星”等。在《诗经》中,夜晚的开始和结束通过“昏”与“朝”界定,古人们通常戌时就寝,卯时起床,大约十个小时。
在这漫长的夜晚,古人都做些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可以把古人的夜生活按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1.1.1 以“工作”为内容
在古代,君王是臣民的领导者,即使在夜间,思想上行动上也不能有一丝懈怠,故有“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诗经周颂闵予小子》)[7]P498君王尚未天亮便要准备召见臣子,商议国政了,正所谓:“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诗经小雅庭燎》)[7]P250君王尚且如此,臣子自当上行下效,比如秘书值班就是古代官员夜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的主要职责在于酬对皇帝或主官的征询,或起草重要、紧急的文件。苏轼就曾写有:“玉堂孤坐不胜清,长羡枚邹接长卿”(《苏轼集次韵刘贡父叔侄扈驾》)[8]P115“玉堂”乃翰林学士院之意,此诗反映了古代秘书值班时清闲、冷静、熬夜的苦恼。
对于君王批阅奏折大臣起草文件等所谓的辛劳工作,一般平民是可望而不及的,他们夜间的工作大多是为维持生计或日常家务。如汉乐府中的“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9]P3丈夫不在家,妻子晚上靠织布来打发时间,李白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10]P306即是写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