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萤意象的流变研究
内容唐代是萤意象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萤意象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儒释道思想中选择性地进行着融合,从而在仕隐矛盾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初唐、盛唐的诗中诗人大多关注自身的前途,使得萤意象局促于较小的格局之中。直到杜甫诗中的萤意象一改旧日格局,对萤意象的运用更加灵动,而且萤意象中也不仅仅只是对自身境遇的关注,更多的是诗人的爱国之情,仕隐矛盾的深化由此开始。中唐的萤意象有着朝代衰颓的烙印,贾岛、元稹、白居易、李贺在萤意象中投射了极端的心境,把萤意象推向了仕隐矛盾的巅峰。随着晚唐的江河日下,仕进不顺的文人纷纷投身释道,妄求彻底的解脱,但仍旧压抑不了入世的功利之心,李商隐就是如此。由此可见,某种程度来讲,萤意象本身就是个外隐内儒的显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初唐诗中丰富的萤意象 1
(一)初唐萤意象概述 1
(二)初唐萤意象的文化内涵 3
三、盛唐诗中灵动的萤意象 4
(一)盛唐萤意象概述及其文化内涵 4
(二)杜甫诗中萤意象审美趣味的转变 4
四、诗中萤意象审美趣味个性化的转型 5
(一)中唐萤意象概述及其文化内涵 6
(二)“元白”诗中萤意象的矛盾色彩 6
(三)李贺诗中萤意象的诡丽色彩 7
五、晚唐诗中衰败的萤意象 8
(一)晚唐萤意象概述及其文化内涵 8
(二)许浑诗中萤意象的清逸色彩 9
(三)李商隐诗中萤意象的功利色彩 10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唐诗中萤意象的流变研究
一、引言
萤意象在唐代之前的诗中并不多见,魏晋南北朝时只有45首诗中带有“萤”
字,而唐代则有286首诗中带有“萤”字,数量的剧增也可看出唐代正是萤意象发展完善的时期。笔者主要搜集了生于武德618年至天祐907年之间130位诗人的286首诗。其中,初唐(武德618年至开元713年)18位诗人的24首诗涉及到萤,盛唐(开元713年至天宝755年)13位诗人的34首诗涉及到萤,中唐(天宝755年至宝历826年)42位诗人的111首诗涉及到萤,晚唐(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历826年至天祐907年)57位诗人的117首诗涉及到萤。
二、初唐诗中丰富的萤意象
唐诗中的萤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为环境要素来引发诗人内心情感,另一类是作为抒情主体表达诗人内心感受。这两类萤意象的文化内涵在初唐时已经有了明显的儒释道思想的倾向。
(一)初唐萤意象概述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本书中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谊的客
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意象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融合。唐代之前诗中的萤意象大都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把萤意象作为环境要素来兴发情感,萤意象主要具有渲染环境的造境功能。如南朝刘邈《秋闺诗》中写到“萤飞绮窗外,妾思霍将军”,闺怨的内容、思念的情味正是由飞萤而起;南朝张正见《还彭泽山中早发诗》中写到“萤光映草头空返陶潜县,终无宋玉才”,乱世中的苦不得志通过萤这个意象渲染得很是悲情;南朝江总《杂曲三首(其三)》中写到“早露飞萤暗里来未眠解著同心结,欲醉那堪连理杯”,以萤相伴,婚姻也显得更加美好;南朝萧绎《咏池中烛影诗》中写到“自有衔龙烛度渚若萤飞章华终宴所”,将池中烛影移动比喻为萤飞,不仅显示出诗人自身的陶醉,也烘托出了当时宴会的热闹氛围。除此之外,这时期的文人也把萤意象作为抒情主体来表情达意。如魏晋的应贞在《晋武帝华林园集诗》中写到“萤荚载芬”,借萤来歌颂世道的太平清明;南朝沈旋《咏萤火诗》中写到“望之如可灼,揽之徒有耀”,点出了萤火有光无热的特点,诗人的惊喜之情也展露无遗;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十首(其五)》中写到“池水朝含墨,流萤夜聚书”,萤更是有了勤学苦读,立志功成的意味,而在《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十八)》中其又写到“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将飞舞的萤比喻成四处飘散的碎火,就像是自己远离故土,饱尝了漂泊之苦,离乱之愁。唐诗中的萤意象基本承续这两类而来,以上这些情感在写到萤意象的唐诗中也都会有所体现。
初唐诗中写到萤意象的诗人有18位,分别是虞世南、李百药、王绩、李世民、海顺、骆宾王、韦承庆、李峤、王勃、刘希夷、郭震、沈佺期、乔备、宋之问、张汯、崔泰之、于季子、玄觉。其中前五位是隋末唐初时期的诗人,之所以把他们写的带有萤意象的诗归到初唐诗中,是因为他们的这些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虞世南《咏萤》写到萤虽然“流光小”、“弱翅轻”,但仍“独自暗中明”;李百药《咏萤火示情人》写到萤“不辞逢露湿,祗为重宵行”(第541页),可见这两位诗人都是从渺小不起眼的萤中得到了启示,从而生发出了一种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这其实是个人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态度,与魏晋南北朝时一些诗人苦闷的态度相比,此处的萤俨然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这种转变在初唐诗人的诗中也有体现。比如郭震在《萤》中写到“暗处若教同众类,世间争得有人知”(第755页),萤拼尽全力只为摆脱被埋没的命运,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这种勉励是源自萤对抗黑暗的勇气,但萤本身就是饱读诗书的代名词,因为自晋代车胤“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之后,萤就成了勤学苦读的一种标志。比如崔泰之的《同光禄弟冬日述怀》中写到“观光初入仕飞萤玩书籍有暇共翱翔恩华惭服冕,友爱勖垂堂”(第986页),最后两句是说受到的恩宠使自己感到惭愧,仁爱的风气勉励着自己走出困境,诗人正是想通过当时的好境况来激励自己早已“飞萤玩书籍”的族弟要好好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隋末唐初的海顺对待仕途的态度就不似这般积极。他在《三不为篇》中明确认为“一朝鹏举,万里鸾翔”没有“高巢林薮,深穴池塘”来的自在,而此时的“牒映萤光”不再是增加自信的砝码,更像是能照清事物本质的一面镜子,相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诗人失落情绪的浮于表面,此处已有了明显的倾向性。隋末唐初的王绩在其仕途失意之际,则是选择了隐居,过上了“芸藿罢”,“夜萤飞”的生活,但他在《秋园夜坐》中写到自己“半夜坐林塘”,看见“落萤飞未起”,生出了“寂寞知何事?东篱菊稍芳”的感慨,可见诗人虽然身在东篱,实则心在朝堂,因此萤中也有了更为隐秘的情感。结合李世民《秋日敩庾信体》中写到的“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来看,萤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夏秋之际的景物,而是成为了情景愈加交融的媒介。比如初唐宋之问的《明河篇》就是典范,诗人将银河的美景和尘世的离愁别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很深的触动。
(二)初唐萤意象的文化内涵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初唐诗中丰富的萤意象 1
(一)初唐萤意象概述 1
(二)初唐萤意象的文化内涵 3
三、盛唐诗中灵动的萤意象 4
(一)盛唐萤意象概述及其文化内涵 4
(二)杜甫诗中萤意象审美趣味的转变 4
四、诗中萤意象审美趣味个性化的转型 5
(一)中唐萤意象概述及其文化内涵 6
(二)“元白”诗中萤意象的矛盾色彩 6
(三)李贺诗中萤意象的诡丽色彩 7
五、晚唐诗中衰败的萤意象 8
(一)晚唐萤意象概述及其文化内涵 8
(二)许浑诗中萤意象的清逸色彩 9
(三)李商隐诗中萤意象的功利色彩 10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唐诗中萤意象的流变研究
一、引言
萤意象在唐代之前的诗中并不多见,魏晋南北朝时只有45首诗中带有“萤”
字,而唐代则有286首诗中带有“萤”字,数量的剧增也可看出唐代正是萤意象发展完善的时期。笔者主要搜集了生于武德618年至天祐907年之间130位诗人的286首诗。其中,初唐(武德618年至开元713年)18位诗人的24首诗涉及到萤,盛唐(开元713年至天宝755年)13位诗人的34首诗涉及到萤,中唐(天宝755年至宝历826年)42位诗人的111首诗涉及到萤,晚唐(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历826年至天祐907年)57位诗人的117首诗涉及到萤。
二、初唐诗中丰富的萤意象
唐诗中的萤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为环境要素来引发诗人内心情感,另一类是作为抒情主体表达诗人内心感受。这两类萤意象的文化内涵在初唐时已经有了明显的儒释道思想的倾向。
(一)初唐萤意象概述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本书中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谊的客
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意象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融合。唐代之前诗中的萤意象大都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把萤意象作为环境要素来兴发情感,萤意象主要具有渲染环境的造境功能。如南朝刘邈《秋闺诗》中写到“萤飞绮窗外,妾思霍将军”,闺怨的内容、思念的情味正是由飞萤而起;南朝张正见《还彭泽山中早发诗》中写到“萤光映草头空返陶潜县,终无宋玉才”,乱世中的苦不得志通过萤这个意象渲染得很是悲情;南朝江总《杂曲三首(其三)》中写到“早露飞萤暗里来未眠解著同心结,欲醉那堪连理杯”,以萤相伴,婚姻也显得更加美好;南朝萧绎《咏池中烛影诗》中写到“自有衔龙烛度渚若萤飞章华终宴所”,将池中烛影移动比喻为萤飞,不仅显示出诗人自身的陶醉,也烘托出了当时宴会的热闹氛围。除此之外,这时期的文人也把萤意象作为抒情主体来表情达意。如魏晋的应贞在《晋武帝华林园集诗》中写到“萤荚载芬”,借萤来歌颂世道的太平清明;南朝沈旋《咏萤火诗》中写到“望之如可灼,揽之徒有耀”,点出了萤火有光无热的特点,诗人的惊喜之情也展露无遗;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十首(其五)》中写到“池水朝含墨,流萤夜聚书”,萤更是有了勤学苦读,立志功成的意味,而在《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十八)》中其又写到“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将飞舞的萤比喻成四处飘散的碎火,就像是自己远离故土,饱尝了漂泊之苦,离乱之愁。唐诗中的萤意象基本承续这两类而来,以上这些情感在写到萤意象的唐诗中也都会有所体现。
初唐诗中写到萤意象的诗人有18位,分别是虞世南、李百药、王绩、李世民、海顺、骆宾王、韦承庆、李峤、王勃、刘希夷、郭震、沈佺期、乔备、宋之问、张汯、崔泰之、于季子、玄觉。其中前五位是隋末唐初时期的诗人,之所以把他们写的带有萤意象的诗归到初唐诗中,是因为他们的这些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虞世南《咏萤》写到萤虽然“流光小”、“弱翅轻”,但仍“独自暗中明”;李百药《咏萤火示情人》写到萤“不辞逢露湿,祗为重宵行”(第541页),可见这两位诗人都是从渺小不起眼的萤中得到了启示,从而生发出了一种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这其实是个人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态度,与魏晋南北朝时一些诗人苦闷的态度相比,此处的萤俨然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这种转变在初唐诗人的诗中也有体现。比如郭震在《萤》中写到“暗处若教同众类,世间争得有人知”(第755页),萤拼尽全力只为摆脱被埋没的命运,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这种勉励是源自萤对抗黑暗的勇气,但萤本身就是饱读诗书的代名词,因为自晋代车胤“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之后,萤就成了勤学苦读的一种标志。比如崔泰之的《同光禄弟冬日述怀》中写到“观光初入仕飞萤玩书籍有暇共翱翔恩华惭服冕,友爱勖垂堂”(第986页),最后两句是说受到的恩宠使自己感到惭愧,仁爱的风气勉励着自己走出困境,诗人正是想通过当时的好境况来激励自己早已“飞萤玩书籍”的族弟要好好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隋末唐初的海顺对待仕途的态度就不似这般积极。他在《三不为篇》中明确认为“一朝鹏举,万里鸾翔”没有“高巢林薮,深穴池塘”来的自在,而此时的“牒映萤光”不再是增加自信的砝码,更像是能照清事物本质的一面镜子,相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诗人失落情绪的浮于表面,此处已有了明显的倾向性。隋末唐初的王绩在其仕途失意之际,则是选择了隐居,过上了“芸藿罢”,“夜萤飞”的生活,但他在《秋园夜坐》中写到自己“半夜坐林塘”,看见“落萤飞未起”,生出了“寂寞知何事?东篱菊稍芳”的感慨,可见诗人虽然身在东篱,实则心在朝堂,因此萤中也有了更为隐秘的情感。结合李世民《秋日敩庾信体》中写到的“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来看,萤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夏秋之际的景物,而是成为了情景愈加交融的媒介。比如初唐宋之问的《明河篇》就是典范,诗人将银河的美景和尘世的离愁别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很深的触动。
(二)初唐萤意象的文化内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