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小说《第七天》的荒诞内涵院系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浅析余华小说《第七天》的荒诞内涵院系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191216202113]
内容摘要:余华在《第七天》中创造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即死后的世界。主人公死后在现实世界与死亡世界的双重空间里漂泊流浪,把现实世界的丑恶和死后世界的美好一览无余。虽然死后的世界叫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却是最美好的社会。文章首先从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分析了余华在《第七天》中传达给人们的荒诞感和让人感同身受的真实感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余华小说的纵向对比,表现了余华小说无论经过怎样的时代变迁,内容和表现方法有着怎样的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他的思想与信仰即是对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批判和警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余华第七天荒诞内涵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荒诞的内容 1
(一)世界的荒诞 2
1.现实世界的荒诞 2
2.死后世界的荒诞 2
3.两个世界的对比 2
(二)人物的荒诞 2
1.“我” 2
2.鼠妹和伍超 3
3.李月娥 3
4.张刚与李姓男子 3
5.人物群像的表现目的 4
三、表现荒诞的艺术手法 4
(一)叙事技巧 4
1.插叙的手法表现荒诞 4
2.陌生化的手法表现荒诞 5
(二)象征手法 5
1.器官转移 5
2.环境的描写 6
3.《第七天》的取名 7
四、余华荒诞的意义 7
(一)余华小说内涵的演变 7
(二)荒诞的“真实”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浅析余华小说《第七天》的荒诞内涵
一、引言
余华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用他荒诞的语言和叙事技巧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残酷、暴力却又真实的世界,引发人们对于人性、生活乃至世界的思考。余华曾经有过五年的医生生涯,所以他能把死亡写得如此真实血腥,让人为之惊讶、恐惧、颤栗。后来,他与鲁迅一般弃医从文,不同的是但他刚开始的小说受到了川端康成及卡夫卡的影响,充斥着毫无节制的冷酷、暴力、死亡以及苦难,而他更像是其中的旁观者,冷静而从容。后来,随着对社会的变化思考的加深,他的小说中多了些温情的东西,兄弟之爱,父子之爱,朋友之爱等等,让人在极致的荒诞中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些许的温情。
《第七天》这部小说是余华继《兄弟》后时隔七年写出的一本小说,其内容依旧是荒诞,余华在小说中企图塑造一个比荒诞的真实更荒诞的一个世界—死后的世界。他用“死无葬身之地”如此极致的荒芜,来控诉这个世界的无情冷漠,用死后人的灵魂来展现出人性之中隐藏的温暖的微光。本文以《第七天》为例,探讨余华荒诞小说的内涵,试图从余华在《第七天》中展现的态度中探寻出余华出余华荒诞的变化痕迹,追寻其变化的原因以及余华能在三十年的创作中保持其“先锋性”的目的和其现实意义。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小说内容的荒诞、小说艺术层面的荒诞以及余华荒诞的意义。
二、余华《第七天》荒诞的内容
《第七天》讲述的是“我”杨飞死后的七天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事情。用死者的角度来描述现实的一个一个悲剧,更加具有叙述的自由和合理性。小说从第一天开始描述了“我”死后走在街上的所见所闻,一直到第七天“我”决定回到“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七天之中“我”遇到了许多人许多事,有最真实的荒诞,有最残酷的事实,也有最温暖的情感。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在最底层的人民他的生活状态,他有一个离奇曲折的身世,有一段支离破碎的爱情,有一份感人泪下的亲情,他在社会光怪陆离的荒诞中活了四十多年,就连死亡也是一场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灾难。无论生还是死,这种如同笑话一般的荒诞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让他无法逃脱。 《第七天》从“我”死后开始叙述的。
一个人死了,才会免去社会人的枷锁。然而,余华让死后的人又重返现实生活。
(一)世界的荒诞
1.现实世界的荒诞
在《第七天》中,余华创造的现实世界是残酷的、充满罪恶的。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着各种不幸,背叛、欺压、隐瞒、死亡等等,人们在现实世界是丑恶的,是有等级的,是受压榨的。即使是在刚死之后那些有着权力、地位的人即使是在殡仪馆也享有尊贵的特权,用着进口的炉房,享受优质的待遇。而在这里,那些没有骨灰盒和墓地的亡者火化后也无处栖身,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去火化。但他们也有去处,它的名字叫做“死无葬身之地”。
2.死后世界的荒诞
余华在小说中塑造“死无葬身之地”与人们想象中的死后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它并不阴森恐怖,而是亡者的乐土。在“死无葬身之地”中,景物是清新蓬勃的,人们是亲切和善的,是一个没有地位悬殊、没有罪恶与丑陋的地方。那里有许多死去无依的人,他们的形象恐怖,很多只剩下骨骼,还有一些有肉体,但会很快变成骨骼,但他们都和善可亲,相亲相爱,究其原因是:“那里的世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3.两个世界的对比
两个世界的反差首先带给人们巨大的冲击感,让人们觉得反差,使两个世界的形象更加鲜明。其次,现实世界的繁复喧扰与死后世界的宁静祥和的对比让人们陷入思考,在以往的印象之中,死后的世界应该是恐怖的、让人惧怕的,而余华反其道而行之,把死后的世界描写的美丽动人,让人心向往之,让读者反思现实世界之中的丑恶与不公,激励读者去创造一个如“死无葬身之地”一般的美好世界。两个世界形成了作者与世界对视的基点。
(二)人物的荒诞
1.“我”
故事的一开头就写到“我”得到通知,让“我”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为自己火化。当“我”意识到这是“我”死去的第一天后,“我”为自己穿上了白色的寿衣戴上了黑纱,悼念自己的死去。到达殡仪馆后,因为没有自己的墓地,“我”放弃了火化,离开了候烧大厅,迷失在城市的道路上。“我”回想起了自己的如何死亡以及死亡的原因,是因为“我”的前妻李青的死亡消息让我忘记了逃离爆炸现场。小说写到这里,让人从骨子里感到一种苍凉和悲哀,出生还是死亡,一切都是这么荒诞。“我”出生在火车的轨道上,母亲在火车的厕所里生下了“我”却把“我”给弄丢了,养父杨金彪捡到了“我”,给了“我”家的温暖。在死后的世界里“我”没有整容,鼻子和下巴在脸上转移,“我”是一个异化的怪物。在记忆一点一点回归灵魂之后,“我”踏上了寻找死去养父的旅途,途中遇到了前妻李青、自杀的鼠妹、母亲一般的李月娥,看到了在社会生活中看不到的罪恶,贪婪,黑暗,最后“我”找到了父亲,那个在殡仪馆工作的只有骨头没有皮肉的人。我们在第七天决定要到那个叫做“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
2.鼠妹和伍超
鼠妹和伍超的命运是荒诞的。他们是曾经住在“我”隔壁的小情侣,他们的爱纯洁而坚定。他们和所有在社会最底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做着社会最艰苦的工作。他们后来住到了城市防空洞里,他们被称作“鼠族”。二十多天前,鼠妹自杀了,据报纸上说是因为伍超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山寨的iPhone4S而自杀。她整整五天联系不上伍超,于是她站上了飞鹏大厦的顶楼,警察来了,围观的人群来了,可是伍超没来。鼠妹没抓住来救她的警察的手,就这么掉下去了。是的,她恨伍超骗她,但是没有想过用这种方式来惩罚伍超,所谓的自杀原因和绘声绘色的描写,只是报纸上的虚无的杜撰。鼠妹和“我”在异世界里相遇了,我们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最终她知道了伍超是因为回到了老家手机欠费而没有回应,并不是不愿意见她。伍超为了给鼠妹买一块墓地这个小小的愿望选择去地下交易卖肾,鼠妹穿着长裤改良的长裙在骨骼们的护送下到殡仪馆进行了火化,伍超因为地下医院卖肾的感染也死去了。
3.李月娥
李月娥是父亲的邻居,是父亲把“我”捡来后第一个喂养“我”并给予“我”关心、爱护的人,“我”把她视作母亲一般的人物。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却又有一个不幸得结局。她揭发了医院把死亡婴儿当做医疗垃圾随意丢弃的罪行,然后夜晚穿马路时被三辆车碾过死亡,她的尸体和死去婴儿的尸体都在因过度抽采地下水导致的地质塌陷中在太平间里失踪了,连骨灰也是那天死去的人中分出来的。但在死后的世界里,李月娥带着二十七个死去的婴儿在死无葬身之地中自由的歌唱,她把所有婴儿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她们在这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4.张刚与李姓男子
“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时,他们已经是两具骷髅,正互相指责对方悔棋。他们的故事在另个世界非常出名。李姓男子装成女子卖淫被抓,由刚走出警校的张刚审讯。张刚审讯时怒火中烧,踢坏了李姓男子的要害之处。从此之后,李姓男子就每天去警察局抗议,弄得派出所领导们叫苦不迭。张刚在几次换工作后,被李姓男子刺死,半年后李姓男子被执行了死刑。张刚的父母请求追认张刚为烈士,北京一直没有批复,上访的事项被网上披露后,舆论的压力使市里让张刚父母享受领导们的公款旅游待遇,后来张刚的父母转变了心态每每在政治敏感时期向市里提出旅游的要求。但在死无葬身之地中,那两个骷髅犹如双胞胎兄弟一般亲密无间。
十多年前,他们两个相隔半年来到这里,他们之间的仇恨没有越过生与死的边境线,仇恨被阻挡在了那个离去的世界里。
5.人物群像的表现目的
余华在这中篇的文章中用描写了大量人物曲折的命运,没有集中在某一个人或一件事上,其目的首先是符合了美学的特征,具有直观具象性。直观具体的把人的生死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引起读者直观的美感,感叹人物命运之曲折。发掘出每个人物命运的共性,传达小说的主题。
其次,作者想通过人物命运的荒诞来揭露社会的真实。所有的故事都是作者编造而出的,虽然荒诞夸张,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让人感同身受。无论是主人公杨飞的被抛弃,被出轨,还是各个小人物的为生活的奔波,为爱情的牺牲,为正义的湮灭,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作者只是把他们放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世界之中,把他们的行为更加放大罢了。但是这样的描写却能突出荒诞的内涵,发人深省。
内容摘要:余华在《第七天》中创造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即死后的世界。主人公死后在现实世界与死亡世界的双重空间里漂泊流浪,把现实世界的丑恶和死后世界的美好一览无余。虽然死后的世界叫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却是最美好的社会。文章首先从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分析了余华在《第七天》中传达给人们的荒诞感和让人感同身受的真实感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余华小说的纵向对比,表现了余华小说无论经过怎样的时代变迁,内容和表现方法有着怎样的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他的思想与信仰即是对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批判和警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余华第七天荒诞内涵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荒诞的内容 1
(一)世界的荒诞 2
1.现实世界的荒诞 2
2.死后世界的荒诞 2
3.两个世界的对比 2
(二)人物的荒诞 2
1.“我” 2
2.鼠妹和伍超 3
3.李月娥 3
4.张刚与李姓男子 3
5.人物群像的表现目的 4
三、表现荒诞的艺术手法 4
(一)叙事技巧 4
1.插叙的手法表现荒诞 4
2.陌生化的手法表现荒诞 5
(二)象征手法 5
1.器官转移 5
2.环境的描写 6
3.《第七天》的取名 7
四、余华荒诞的意义 7
(一)余华小说内涵的演变 7
(二)荒诞的“真实”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浅析余华小说《第七天》的荒诞内涵
一、引言
余华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用他荒诞的语言和叙事技巧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残酷、暴力却又真实的世界,引发人们对于人性、生活乃至世界的思考。余华曾经有过五年的医生生涯,所以他能把死亡写得如此真实血腥,让人为之惊讶、恐惧、颤栗。后来,他与鲁迅一般弃医从文,不同的是但他刚开始的小说受到了川端康成及卡夫卡的影响,充斥着毫无节制的冷酷、暴力、死亡以及苦难,而他更像是其中的旁观者,冷静而从容。后来,随着对社会的变化思考的加深,他的小说中多了些温情的东西,兄弟之爱,父子之爱,朋友之爱等等,让人在极致的荒诞中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些许的温情。
《第七天》这部小说是余华继《兄弟》后时隔七年写出的一本小说,其内容依旧是荒诞,余华在小说中企图塑造一个比荒诞的真实更荒诞的一个世界—死后的世界。他用“死无葬身之地”如此极致的荒芜,来控诉这个世界的无情冷漠,用死后人的灵魂来展现出人性之中隐藏的温暖的微光。本文以《第七天》为例,探讨余华荒诞小说的内涵,试图从余华在《第七天》中展现的态度中探寻出余华出余华荒诞的变化痕迹,追寻其变化的原因以及余华能在三十年的创作中保持其“先锋性”的目的和其现实意义。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小说内容的荒诞、小说艺术层面的荒诞以及余华荒诞的意义。
二、余华《第七天》荒诞的内容
《第七天》讲述的是“我”杨飞死后的七天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事情。用死者的角度来描述现实的一个一个悲剧,更加具有叙述的自由和合理性。小说从第一天开始描述了“我”死后走在街上的所见所闻,一直到第七天“我”决定回到“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七天之中“我”遇到了许多人许多事,有最真实的荒诞,有最残酷的事实,也有最温暖的情感。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在最底层的人民他的生活状态,他有一个离奇曲折的身世,有一段支离破碎的爱情,有一份感人泪下的亲情,他在社会光怪陆离的荒诞中活了四十多年,就连死亡也是一场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灾难。无论生还是死,这种如同笑话一般的荒诞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让他无法逃脱。 《第七天》从“我”死后开始叙述的。
一个人死了,才会免去社会人的枷锁。然而,余华让死后的人又重返现实生活。
(一)世界的荒诞
1.现实世界的荒诞
在《第七天》中,余华创造的现实世界是残酷的、充满罪恶的。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着各种不幸,背叛、欺压、隐瞒、死亡等等,人们在现实世界是丑恶的,是有等级的,是受压榨的。即使是在刚死之后那些有着权力、地位的人即使是在殡仪馆也享有尊贵的特权,用着进口的炉房,享受优质的待遇。而在这里,那些没有骨灰盒和墓地的亡者火化后也无处栖身,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去火化。但他们也有去处,它的名字叫做“死无葬身之地”。
2.死后世界的荒诞
余华在小说中塑造“死无葬身之地”与人们想象中的死后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它并不阴森恐怖,而是亡者的乐土。在“死无葬身之地”中,景物是清新蓬勃的,人们是亲切和善的,是一个没有地位悬殊、没有罪恶与丑陋的地方。那里有许多死去无依的人,他们的形象恐怖,很多只剩下骨骼,还有一些有肉体,但会很快变成骨骼,但他们都和善可亲,相亲相爱,究其原因是:“那里的世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3.两个世界的对比
两个世界的反差首先带给人们巨大的冲击感,让人们觉得反差,使两个世界的形象更加鲜明。其次,现实世界的繁复喧扰与死后世界的宁静祥和的对比让人们陷入思考,在以往的印象之中,死后的世界应该是恐怖的、让人惧怕的,而余华反其道而行之,把死后的世界描写的美丽动人,让人心向往之,让读者反思现实世界之中的丑恶与不公,激励读者去创造一个如“死无葬身之地”一般的美好世界。两个世界形成了作者与世界对视的基点。
(二)人物的荒诞
1.“我”
故事的一开头就写到“我”得到通知,让“我”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为自己火化。当“我”意识到这是“我”死去的第一天后,“我”为自己穿上了白色的寿衣戴上了黑纱,悼念自己的死去。到达殡仪馆后,因为没有自己的墓地,“我”放弃了火化,离开了候烧大厅,迷失在城市的道路上。“我”回想起了自己的如何死亡以及死亡的原因,是因为“我”的前妻李青的死亡消息让我忘记了逃离爆炸现场。小说写到这里,让人从骨子里感到一种苍凉和悲哀,出生还是死亡,一切都是这么荒诞。“我”出生在火车的轨道上,母亲在火车的厕所里生下了“我”却把“我”给弄丢了,养父杨金彪捡到了“我”,给了“我”家的温暖。在死后的世界里“我”没有整容,鼻子和下巴在脸上转移,“我”是一个异化的怪物。在记忆一点一点回归灵魂之后,“我”踏上了寻找死去养父的旅途,途中遇到了前妻李青、自杀的鼠妹、母亲一般的李月娥,看到了在社会生活中看不到的罪恶,贪婪,黑暗,最后“我”找到了父亲,那个在殡仪馆工作的只有骨头没有皮肉的人。我们在第七天决定要到那个叫做“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
2.鼠妹和伍超
鼠妹和伍超的命运是荒诞的。他们是曾经住在“我”隔壁的小情侣,他们的爱纯洁而坚定。他们和所有在社会最底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做着社会最艰苦的工作。他们后来住到了城市防空洞里,他们被称作“鼠族”。二十多天前,鼠妹自杀了,据报纸上说是因为伍超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山寨的iPhone4S而自杀。她整整五天联系不上伍超,于是她站上了飞鹏大厦的顶楼,警察来了,围观的人群来了,可是伍超没来。鼠妹没抓住来救她的警察的手,就这么掉下去了。是的,她恨伍超骗她,但是没有想过用这种方式来惩罚伍超,所谓的自杀原因和绘声绘色的描写,只是报纸上的虚无的杜撰。鼠妹和“我”在异世界里相遇了,我们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最终她知道了伍超是因为回到了老家手机欠费而没有回应,并不是不愿意见她。伍超为了给鼠妹买一块墓地这个小小的愿望选择去地下交易卖肾,鼠妹穿着长裤改良的长裙在骨骼们的护送下到殡仪馆进行了火化,伍超因为地下医院卖肾的感染也死去了。
3.李月娥
李月娥是父亲的邻居,是父亲把“我”捡来后第一个喂养“我”并给予“我”关心、爱护的人,“我”把她视作母亲一般的人物。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却又有一个不幸得结局。她揭发了医院把死亡婴儿当做医疗垃圾随意丢弃的罪行,然后夜晚穿马路时被三辆车碾过死亡,她的尸体和死去婴儿的尸体都在因过度抽采地下水导致的地质塌陷中在太平间里失踪了,连骨灰也是那天死去的人中分出来的。但在死后的世界里,李月娥带着二十七个死去的婴儿在死无葬身之地中自由的歌唱,她把所有婴儿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她们在这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4.张刚与李姓男子
“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时,他们已经是两具骷髅,正互相指责对方悔棋。他们的故事在另个世界非常出名。李姓男子装成女子卖淫被抓,由刚走出警校的张刚审讯。张刚审讯时怒火中烧,踢坏了李姓男子的要害之处。从此之后,李姓男子就每天去警察局抗议,弄得派出所领导们叫苦不迭。张刚在几次换工作后,被李姓男子刺死,半年后李姓男子被执行了死刑。张刚的父母请求追认张刚为烈士,北京一直没有批复,上访的事项被网上披露后,舆论的压力使市里让张刚父母享受领导们的公款旅游待遇,后来张刚的父母转变了心态每每在政治敏感时期向市里提出旅游的要求。但在死无葬身之地中,那两个骷髅犹如双胞胎兄弟一般亲密无间。
十多年前,他们两个相隔半年来到这里,他们之间的仇恨没有越过生与死的边境线,仇恨被阻挡在了那个离去的世界里。
5.人物群像的表现目的
余华在这中篇的文章中用描写了大量人物曲折的命运,没有集中在某一个人或一件事上,其目的首先是符合了美学的特征,具有直观具象性。直观具体的把人的生死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引起读者直观的美感,感叹人物命运之曲折。发掘出每个人物命运的共性,传达小说的主题。
其次,作者想通过人物命运的荒诞来揭露社会的真实。所有的故事都是作者编造而出的,虽然荒诞夸张,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让人感同身受。无论是主人公杨飞的被抛弃,被出轨,还是各个小人物的为生活的奔波,为爱情的牺牲,为正义的湮灭,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作者只是把他们放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世界之中,把他们的行为更加放大罢了。但是这样的描写却能突出荒诞的内涵,发人深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