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中美非言语交际行为对比分析及教学探析

摘 要本文着重对中美非言语交际的行为与文化差异进行探索,并探讨非言语交际行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目的在于揭示中美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性和内在原因。首先,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概念进行总体阐述,解释其定义、分类、特点、功能。其次,将中美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性通过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四个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再次,揭示中美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文化内涵。最后,阐述对美汉语教学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运用,包括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功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提出的对策。
目 录
引 言 1
1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概述 2
1.1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定义 2
1.2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分类 2
1.3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特点 3
1.4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功能 5
2 中美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对比 7
2.1 中美体态语对比 7
2.2 中美副语言对比 9
2.3 中美客体语对比 10
2.4 中美环境语对比 11
3 中美非言语交际行为差异的文化原因 14
3.1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 14
3.2 人际关系取向不同 14
3.3 人对“变化”的态度不同 15
3.4 做人与做事方式不同 15
3.5 时间取向不同 16
4 对美汉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运用 17
4.1 对美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17
4.2 对美汉语课堂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功用 19
4.3 对美汉语教师正确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策略 20
结 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引 言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但是能作为交际工具的不是只有语言,此外,还得依靠非言语行为作为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来支撑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除人体有声语言之外的一切诸如表情、音调、音量、身姿手势等多种能起到沟通交流作用的交际行为,都称之为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注重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语所传达出的意义,强调说话的内容,而忽略了说话的方式,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在交谈中,非言语交际行为不仅能辅助言语交际更能独立存在,能达到准确有效的交际目的。因此,研究非言语交际行为对跨文化交际而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程。
本文以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概述为起点,研究中美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性,非言语交际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以及提出对美汉语教师如何正确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对策。
1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同世界的联系更为频繁与密切,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更是极为普遍,这不仅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机遇,更为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性更是不容小视,探索并掌握不同国家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性,不仅能够准确了解各国文化内涵,还能有效的避免与防止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甚至对于已经发生的文化冲突能够采取合理妥善的弥补措施,避免出现不可挽救的局面。因此,对于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研究,任务艰巨而又迫切。
1.1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定义
胡文中先生于1999年提出,“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1]P94胡文中先生侧重强调的是言语交际行为与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词义与内涵上具有相反特征的对比上,即通过有无言语的表达作为分界线。1999年TingToomey认为,通过多种交际渠道的有意无意的编码与解码活动是一种非语言行为。TingToomey则主要针对非言语交际行为内在机制的形成而提出关于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定义。Samovar et al认为,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一种非言语刺激,能给交际双方提供潜在的交际信息。他突出强调的是非言语交际行为作为一种非言语刺激为交际双方传达出的交际信息。
由此可见,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定义做出不同的阐释。言语交际行为往往传递思想内容,非言语交际行为则侧重于加强意义的表达,能够连接交际双方的内在关系,从而体现出一种交际方式。而且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界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类的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以适应人类的需要与时俱进。这样,非言语交际行为在其领域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其价值。
1.2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分类
1.2.1 体态语
体态语是指人体的姿态所传达出的交际信息,包括人体的目光、表情、身姿、手势等以及身体各部分动作所反应出的信息。交警指挥交通时的体态语就是通过一些专业的肢体动作给车主传达出“停车”、“左拐”、“减速慢行”等交通信息,来指挥并约束人们的交通行为。
1.2.2 副语言
人体的音调、音量、沉默等各种非语义声音,叫做副语言,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在电视朗读节目中,因为朗读的形式以及它所追求的舞台效果,朗读者发出的声音总是颇具特色,要么抑扬顿挫,要么真切煽情惹人泪目,这是艺术作品追求的艺术效果。这就通过把控语言的速度、音调、音量等来渲染情感,要比我们正常的交谈夸张,复杂。
1.2.3 客体语
客体语包括人们的服饰、妆容、个人用品等外在修饰。一个人的着装修饰等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败,但是这是一种精神面貌、人格魅力的展现,会给自己的形象气质加分。比如,我们可以从人手上的戒指来判断一个人目前的婚姻状况;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的职业。
1.2.4 环境语
环境语一般包括颜色的选择、环境的装修,空间的距离等。这些因素不仅仅起到了传达信息的作用而且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同的场合会选择相应的主色调,在婚礼、满月礼、贺寿礼等喜庆的场合会选择红色为主色调,而在葬礼上一般选用白色和黑色。
1.3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特点
1.3.1 非言语交际行为兼有意性与无意性
在非言语交际行为中,有些只是个人的生理反应或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有些则具有明确的意图。比如说,人们通常用手表、戒指、手镯等贵重物品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用面带微笑来显示自己的亲切友好;用华丽的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品味与时尚。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人们有意识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而有些非言语交际行为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易产生误解、冲突、矛盾。比如,泰国人对于头部十分重视,一般人不能轻易触碰。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抚摸小孩子的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有时看到小孩子会情不自禁,下意识的去摸摸小孩子的头,以示一种亲切与疼爱。但是这就会让泰国人觉得中国人不够讲礼貌,甚至将其视为一种侵犯。再比如说,外国人常常抱怨中国人说话音量大,他们会误以为中国人在吵架,其实是因为很多中国人习惯大嗓门说话,并无意识到有何不妥。
1.3.2 非言语交际行为具有文化规约性
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其所表达的含义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样。非言语交际行为作为一种语言的行为符号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含义。耸肩这个动作在西方文化中多用来表示“不知道”、“无所谓”、“无可奈何”之意,但是在亚洲文化中,这个动作并没有特别的含义,而且也很少有人在做这个动作。点头这个动作在中国表示“答应”或是“赞同”,而希腊人以摇头表示同意赞许,美国人是以OK的手势来表示同意,而日本人更习惯用弯腰来示同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