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且”用法研究
《战国策》中“且”用法研究[20191216202031]
内容摘要:“且”字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考察“且”字在先秦时期的用法对了解汉语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战国策》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散文,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战国策》一书中,“且”共出现316例,主要是用作虚词来使用,用作虚词的主要情况是做副词、连词和句首语气词,其中,“且”做副词时主要表“将要”之意;“且”字用作连词的情况所占比例最多,“且”用在句首做语气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战国策“且”副词连词语气词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且”做副词 2
(一)表将要 2
(二)表暂时 3
(三)表将近 3
(四)表尚且 4
三、“且”做连词 5
(一)表并列关系 5
1.连接两个形容词 5
2.连接两个动词 6
3.连接句子与句子 6
(二)表选择关系 7
(三)表层进关系 7
1. 连接分句 7
2. 承接上文 8
(四)表提携关系 8
(五)表示让步关系 9
(六)表假设关系 10
(七)固定结构 10
1.“且夫” 11
2.“且又” 11
3.“然且” 12
4.“犹且” 12
四、语气词 13
五、《战国策》中“且”字使用特点 14
六、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战国策》中的“且”字研究
一、引言
“且”字是汉语的常用字之一,“且”字最早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为 ,祖庙状,由“土”转换而来,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且,薦也。从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薦”,指古代祭祀或设宴时陈置牲体的礼器。随着汉语的进化发展,“且”字也从最初的实词逐步虚化,主要作为虚词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且”字发展出了很多新的义项。
对于“且”字用法的相关研究,前人的著作有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杨伯峻先生的《古汉语虚词》及楚永安先生的《文言复式虚词》等,这些作品主要研究了“且”字作为虚词使用的情况并给出了相关例句中的解释,《经传释词》中给出了“且”字“犹若”某词的用法;《马氏文通》、《文言虚字》、《古汉语虚词》研究了“且”字用作副词和连词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其中《马氏文通》首先提出了“且”作“提起连字”的说法;《文言复式虚词》一书则对“且”字与其他虚词构成的一些固定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对“且”字进行研究了的作品,彼此间给出的对“且”字用法的理解不尽相同,互有阙漏。从西周到秦汉时期的文本中,对出现的“且”字用法进行的研究,着重点在《诗经》及《史记》中,相关著作有覃觅的《<诗经>“且”字用法考察分析》、李春普的《<史记>“且”字虚词用法统计分析》,这些作品主要研究了《诗经》和《史记》中出现的“且”字进行了整理和分类,较为简略对“且”字在例句中的用法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且”字用法的变化,但是《诗经》是西周时的作品,《史记》成文于西汉,相隔年数较长。另一层面来看,《诗经》与《史记》文体不同,前者属于诗歌,后两者属于历史散文,“且”字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侧重点必然有所不同,李春普的《<史记>“且”字虚词用法统计分析》也只是借助计算机统计“且”字在《史记》的全部用例,归纳整理,缺乏与同类文学作品的比较。
《战国策》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学著作,作为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 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具有非凡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在《战国策》一书中“且”字共出现316例,主要做虚词使用,使用频率很高,展现出了一定数量的关于“且”字的语法、语用、固定组合、构词能力等语言学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战国策》中的“且”字进行穷尽性的分析和归纳,分别从“且”字作副词、连词、语气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求能够完成对“且”字虚词用法的表述,通过与《诗经》、《史记》等文学作品的“且”字使用方法的比较,为了解和研究先秦时期的“且”字用法提供材料和佐证。
此外在《战国策》中,“且”字也有出现在人名中的情况,如《东周策·昌他亡西周之东周》中出现的西周臣子“冯且”和《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中的秦始皇侍医“夏无且”等,此时的“且”念作“ju”,不在正文讨论的范围中,特此说明。
二、“且”做副词
副词是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战国策》中“且”作副词,多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状态,在句中充当状语。在《战国策》中,“且”做副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表将要
“且”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吕氏春秋·音律篇》注曰:‘且,将也。’”“且”,将,即将之意。在《战国策》中,施事者可以是人物、国家或是动作,“且”用在动词前,表示将要做何事或是某事将要发生,可译为“临”“将”、“将要”等,共123例,例如:
(1)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
译为:秦孝公用商鞅推行变法十八年,重病将死,想把君位传给商君,(商君)推辞不肯接受。
“疾”做动词表生病,通过“且”生病与“不起”连接起来,表现出孝公重病垂危的情形。
(2)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秦策二·陉山之事》)
译为:在陉山的战役中,赵国准备和秦国一起攻打齐国。
这里的“且”字与另一连词“与”分别写出了赵国将要讨伐齐国并且是与秦国一起的两种状态。
早在西周时期,“且”字做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将要”之意就有过先例,比如在“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国风·齐风·鸡鸣》)中,“且”连接“会”、“归”表示上朝完毕将要归来之意,但是这种用法在西周还很少见,整部诗经中“且”字这么用的仅此一例,而在《战国策》中,“且”做副词的情况基本都是用在动词前表“将要”之意,用例多达123条,占到《战国策》“且”字做副词用法的近97%,从中不难看出,“且”字的这种用法在通过在西周早期的萌动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成熟。
(二)表暂时
“且”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可译为“暂且”、“姑且”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且,姑且也。”,在《战国策》一书中,“且”字在用作“暂且”、“姑且”仅2例,都以一种祈使句的情况出现,共2例,例如:
(3)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魏策三·秦败魏于华》)
译为:您对所学的知识,将有不能实行的吗?希望你暂且将直呼母亲的名字往后放一放。
这句出自周訢,他劝诫魏王不要去朝见秦国,他没有直陈劝言,而是用宋人母亲的话让魏王暂且不入秦。也是“且”待臣言之的说法。
(4)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译为: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您,是因为将军长期辛苦在外,所以将您召回暂且回国休息。
燕王为了稳住乐毅,用了“且”休之语,正是希望乐毅能够暂且休息,以谋后计。
(三)表将近
“且”用在数词前,表示几乎要达到某一数字,可译为“将近”、“几乎”,例如:
(5)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齐策三·国子曰》)
译为:(秦国)威逼三国的国君,兼并了东周、西周,灭掉了韩国,所得之地将近天下的一半。
“且”字的这种用法在《战国策》中仅此一例,而在《史记》中,出现多次“且”连接数词表“将近”,“几近“之意,例如:“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岁。(《史记·梁孝文世家》)”说明这种用法在战国时期还比较少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且”字用在数词前的情况也越常见。
(四)表尚且
“且”字做副词表“尚且”之意时,多是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发生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的情况或事例,共1例,例如:
(6)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齐策一·楚将伐齐》)
译为:鲁君说:“您认为齐、楚两国谁可以获胜?”张丐说:“鬼神尚且不知道。”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战国策》中“且”做副词表“尚且”,“况且”仅此一例,而“且”字作副词表“尚且”的情况却是早已出现过,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且,犹’尚’也,《易》乾文曰:’天且不为。’是也。亦常语”。由此可见,这只是单纯说明“且”的这种用法在《战国策》中出现的例句比较稀少而已。
“且”字做副词使用时出现的情况数据分析
动词前表“将要” 动词前表“暂且” 数词前表“将近” 动词前表“尚且”
全部用例 123 2 1 1
所占比例 96.85 1.57% 0.78% 0.78%
通过总结“且”做副词的情况,如上表所示,“且”字用在动词前表“临近”、“将要”的情形的多达 123例,占到“且”字做副词的使用情况的 96.7%。
“且”字在做副词的情况中,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用在动词前表将要的情况非常多,在《韩策二·楚围雍氏五月》中,“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译为:公仲况且低头忧闷不上朝,公叔就将向南与楚国联合。第一个“且”后置作连词,取“况且”之意,第二个“且”作副词,取“将要”之意;《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中,“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译为:再说秦国的野心没有止境,一旦称帝,就将对诸侯的大臣进行改动。第一个“且”字用在段首连接表层进,第二个“且”副词词性,表“将要”之意。同一个“且”字在短短一句话中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先用作连词,再用作副词,说明在先秦的文学作品中,“且”字在句中反复使用,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而不用其他词代替,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出“且”字丰富的词义与广阔的使用范围。
内容摘要:“且”字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考察“且”字在先秦时期的用法对了解汉语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战国策》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散文,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战国策》一书中,“且”共出现316例,主要是用作虚词来使用,用作虚词的主要情况是做副词、连词和句首语气词,其中,“且”做副词时主要表“将要”之意;“且”字用作连词的情况所占比例最多,“且”用在句首做语气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战国策“且”副词连词语气词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且”做副词 2
(一)表将要 2
(二)表暂时 3
(三)表将近 3
(四)表尚且 4
三、“且”做连词 5
(一)表并列关系 5
1.连接两个形容词 5
2.连接两个动词 6
3.连接句子与句子 6
(二)表选择关系 7
(三)表层进关系 7
1. 连接分句 7
2. 承接上文 8
(四)表提携关系 8
(五)表示让步关系 9
(六)表假设关系 10
(七)固定结构 10
1.“且夫” 11
2.“且又” 11
3.“然且” 12
4.“犹且” 12
四、语气词 13
五、《战国策》中“且”字使用特点 14
六、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战国策》中的“且”字研究
一、引言
“且”字是汉语的常用字之一,“且”字最早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为 ,祖庙状,由“土”转换而来,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且,薦也。从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薦”,指古代祭祀或设宴时陈置牲体的礼器。随着汉语的进化发展,“且”字也从最初的实词逐步虚化,主要作为虚词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且”字发展出了很多新的义项。
对于“且”字用法的相关研究,前人的著作有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杨伯峻先生的《古汉语虚词》及楚永安先生的《文言复式虚词》等,这些作品主要研究了“且”字作为虚词使用的情况并给出了相关例句中的解释,《经传释词》中给出了“且”字“犹若”某词的用法;《马氏文通》、《文言虚字》、《古汉语虚词》研究了“且”字用作副词和连词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其中《马氏文通》首先提出了“且”作“提起连字”的说法;《文言复式虚词》一书则对“且”字与其他虚词构成的一些固定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对“且”字进行研究了的作品,彼此间给出的对“且”字用法的理解不尽相同,互有阙漏。从西周到秦汉时期的文本中,对出现的“且”字用法进行的研究,着重点在《诗经》及《史记》中,相关著作有覃觅的《<诗经>“且”字用法考察分析》、李春普的《<史记>“且”字虚词用法统计分析》,这些作品主要研究了《诗经》和《史记》中出现的“且”字进行了整理和分类,较为简略对“且”字在例句中的用法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且”字用法的变化,但是《诗经》是西周时的作品,《史记》成文于西汉,相隔年数较长。另一层面来看,《诗经》与《史记》文体不同,前者属于诗歌,后两者属于历史散文,“且”字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侧重点必然有所不同,李春普的《<史记>“且”字虚词用法统计分析》也只是借助计算机统计“且”字在《史记》的全部用例,归纳整理,缺乏与同类文学作品的比较。
《战国策》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学著作,作为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
此外在《战国策》中,“且”字也有出现在人名中的情况,如《东周策·昌他亡西周之东周》中出现的西周臣子“冯且”和《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中的秦始皇侍医“夏无且”等,此时的“且”念作“ju”,不在正文讨论的范围中,特此说明。
二、“且”做副词
副词是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战国策》中“且”作副词,多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状态,在句中充当状语。在《战国策》中,“且”做副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表将要
“且”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吕氏春秋·音律篇》注曰:‘且,将也。’”“且”,将,即将之意。在《战国策》中,施事者可以是人物、国家或是动作,“且”用在动词前,表示将要做何事或是某事将要发生,可译为“临”“将”、“将要”等,共123例,例如:
(1)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
译为:秦孝公用商鞅推行变法十八年,重病将死,想把君位传给商君,(商君)推辞不肯接受。
“疾”做动词表生病,通过“且”生病与“不起”连接起来,表现出孝公重病垂危的情形。
(2)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秦策二·陉山之事》)
译为:在陉山的战役中,赵国准备和秦国一起攻打齐国。
这里的“且”字与另一连词“与”分别写出了赵国将要讨伐齐国并且是与秦国一起的两种状态。
早在西周时期,“且”字做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将要”之意就有过先例,比如在“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国风·齐风·鸡鸣》)中,“且”连接“会”、“归”表示上朝完毕将要归来之意,但是这种用法在西周还很少见,整部诗经中“且”字这么用的仅此一例,而在《战国策》中,“且”做副词的情况基本都是用在动词前表“将要”之意,用例多达123条,占到《战国策》“且”字做副词用法的近97%,从中不难看出,“且”字的这种用法在通过在西周早期的萌动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成熟。
(二)表暂时
“且”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可译为“暂且”、“姑且”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且,姑且也。”,在《战国策》一书中,“且”字在用作“暂且”、“姑且”仅2例,都以一种祈使句的情况出现,共2例,例如:
(3)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魏策三·秦败魏于华》)
译为:您对所学的知识,将有不能实行的吗?希望你暂且将直呼母亲的名字往后放一放。
这句出自周訢,他劝诫魏王不要去朝见秦国,他没有直陈劝言,而是用宋人母亲的话让魏王暂且不入秦。也是“且”待臣言之的说法。
(4)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译为: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您,是因为将军长期辛苦在外,所以将您召回暂且回国休息。
燕王为了稳住乐毅,用了“且”休之语,正是希望乐毅能够暂且休息,以谋后计。
(三)表将近
“且”用在数词前,表示几乎要达到某一数字,可译为“将近”、“几乎”,例如:
(5)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齐策三·国子曰》)
译为:(秦国)威逼三国的国君,兼并了东周、西周,灭掉了韩国,所得之地将近天下的一半。
“且”字的这种用法在《战国策》中仅此一例,而在《史记》中,出现多次“且”连接数词表“将近”,“几近“之意,例如:“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岁。(《史记·梁孝文世家》)”说明这种用法在战国时期还比较少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且”字用在数词前的情况也越常见。
(四)表尚且
“且”字做副词表“尚且”之意时,多是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发生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的情况或事例,共1例,例如:
(6)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齐策一·楚将伐齐》)
译为:鲁君说:“您认为齐、楚两国谁可以获胜?”张丐说:“鬼神尚且不知道。”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战国策》中“且”做副词表“尚且”,“况且”仅此一例,而“且”字作副词表“尚且”的情况却是早已出现过,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且,犹’尚’也,《易》乾文曰:’天且不为。’是也。亦常语”。由此可见,这只是单纯说明“且”的这种用法在《战国策》中出现的例句比较稀少而已。
“且”字做副词使用时出现的情况数据分析
动词前表“将要” 动词前表“暂且” 数词前表“将近” 动词前表“尚且”
全部用例 123 2 1 1
所占比例 96.85 1.57% 0.78% 0.78%
通过总结“且”做副词的情况,如上表所示,“且”字用在动词前表“临近”、“将要”的情形的多达 123例,占到“且”字做副词的使用情况的 96.7%。
“且”字在做副词的情况中,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用在动词前表将要的情况非常多,在《韩策二·楚围雍氏五月》中,“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译为:公仲况且低头忧闷不上朝,公叔就将向南与楚国联合。第一个“且”后置作连词,取“况且”之意,第二个“且”作副词,取“将要”之意;《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中,“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译为:再说秦国的野心没有止境,一旦称帝,就将对诸侯的大臣进行改动。第一个“且”字用在段首连接表层进,第二个“且”副词词性,表“将要”之意。同一个“且”字在短短一句话中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先用作连词,再用作副词,说明在先秦的文学作品中,“且”字在句中反复使用,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而不用其他词代替,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出“且”字丰富的词义与广阔的使用范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