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歌苓笔下边缘人物的悲剧命运
题目浅析严歌苓笔下边缘人物的悲剧命运[20191216164105]
内容摘要:论文是对严歌苓小说中边缘人物悲剧命运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一直倾向于关注人物命运。作家本人独特而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她更善于在各种极端环境中塑造移民边缘人物形象,这也使她笔下的边缘人物呈现出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本论文主要从移民边缘人物悲剧命运入手,通过分析作品人物或不幸或隐忍的生活状态,从生存与情感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进一步归纳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论文引言简要介绍严歌苓的生平、创作,梳理其作品的研究现状。
论文首先大致概括严歌苓笔下的边缘人群体,重点描述移民这一群体生存状态的隐忍和文化冲突中的无奈,试图将他们异域国度边缘化的处境展现出来,进而深入探究严歌苓笔下边缘人物的生活之难。
其次描写严歌苓小说中的悲剧命运,主要从生存悲剧与情感悲剧两个方面来探讨,结合严歌苓笔下人物进行文本分析进而阐述其对悲剧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结语总结严歌苓对于海外华人文学的贡献及其悲剧作品存在的深远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严歌苓小说边缘人物悲剧命运
目 录
一、引言 1
(一)严歌苓生平和小说创作概况 1
(二)严歌苓研究现状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1
二、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人 2
(一)异国天空下的生存状态 2
(二)移民文化冲突中的困惑 3
三、严歌苓小说中边缘人的悲剧命运 4
(一)生存悲剧 4
(二)情感悲剧 5
四、严歌苓小说中边缘人悲剧原因探究 6
(一)作者悲剧观念的形成 6
(二)强权文化的冲击 7
五、结语 8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浅析严歌苓笔下边缘人物的悲剧命运
一、引言
(一)严歌苓生平和小说创作概况
严歌苓是目前北美华人中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了轰动。
1959年11月出生的严歌苓具有传奇般的人生。12岁参军入伍,20岁主动请缨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地记者,30岁赴美留学吸收了西方对“人”的价值观透视和现代文艺理论,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34岁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开始了旅居创作。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身份,使她的作品也呈现出多重的写作视野和姿态,尤其在国外创作时期塑造了一系列边缘人物形象,具有深刻意义。
严歌苓1981年到1986年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葱》、《腊姐》、《血缘》、《芝麻官与芝麻事》,中篇小说《你跟我来,我给你水喝》等作品。1986年严歌苓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随后发表了第一篇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出版长篇小说代表作《雌性的草地》之后便赴美留学。此后十几年间她先后发表了《少女小渔》、《女房东》、《扶桑》、《人寰》、《无出路咖啡馆》、《天浴》、《白蛇》、《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惠子物语》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评论界对于严歌苓小说创作的成就和贡献给予认可,陈思和认为“90年代以后,海外题材创作的代表当之无愧是严歌苓。”
(二)严歌苓研究现状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严歌苓(1959— )是目前北美华人中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了轰动。与作家的创作时期相对应,对于严歌苓小说的研究也分为两个部分:出国前与出国后的小说研究。两相比较,研究者对其出国前时期创作的关注较少,且多为单篇解读。
纵观严歌苓创作,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追忆国内的社会生活。2、描写海外移民的生存状态。出国后严歌苓作品的题材大部分是海外移民中边缘人的生活,因此也被称为移民文学或边缘文学,我们也把她作品中的人物称为边缘人物。严歌苓通过细致刻画边缘人物的疑惑、焦虑、无奈与苦闷,为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物苦闷的生存境遇和悲惨的人生命运。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严歌苓大多数作品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在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人生的各种悲剧。“悲剧,就其实质而言,是对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压制、扭曲乃至毁灭。因此,凡是对人的物质生命予以摧残或造成变异,我们都视之为悲剧。”在严歌苓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一系列被压制、扭曲甚至走向毁灭的边缘人,他们或是徘徊在生存的边缘上,或是挣扎于爱情的泥沼中。严歌苓自己也认为“我喜欢在悲伤的故事里找到审美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于严歌苓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文化边缘的角度切入分析、作品的比较研究、悲剧意义的研究,其中关于严歌苓小说边缘人物的悲剧命运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实际上,严歌苓赴美后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异国他乡边缘人物的生存和心理困境,作品多为悲剧,这都体现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尝试结合严歌苓小说人物分析,通过对边缘人物的命运书写来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寻严歌苓悲剧创作的意义。
二、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追求新生活的中国人选择向发达国家移民,进而形成了一股“出国热”。在异国的土地上,移民们希望融入异国文化,但是难以逾越的种族和阶级鸿沟,使他们永远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由此诞生了一批移民作家,他们热衷于表达自己在异国他乡孤独迷茫、无奈悲凉的心境,以及强烈的文化冲突感与种族鸿沟,但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表层的新奇感受和异国风情的描写。在这群移民作家中,严歌苓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自己的移民经历和情感积累让她直面“边缘人”痛苦交织的人生,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展现了“边缘人”在文化冲突中的挣扎与包容,这些都让严歌苓的小说创作散发着不同寻常的魅力。
(一)异国天空下的生存状态
此岸故乡,彼岸也并非就是福地。很多人为了追求新的快乐生活,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国外,然而异国的生活也充满了艰难与酸涩。自身的移民经历让严歌苓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疼痛,也为她描写移民的边缘人生悲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严歌苓的笔下有很多反映移民生活困境的小说,长篇小说《扶桑》、《无出路咖啡馆》、《人寰》、《花儿与少年》、《寄居者》,中短篇《少女小渔》、《也是亚当,也是夏娃》、《密语者》等等,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悲悯情怀描写和剖析了移民的边缘人生。
生存是残酷的,在陌生的国度,生存问题成为首当其冲的第一大难题,尤其是异国留学生,就更易陷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之中。
另外,在严歌苓的小说中,移民们的“失语”状态也是在异国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18世纪英国哲学家赫德提出:“语言并不是艺术和科学的工具,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他还强调“语言不仅仅作为交流工具,而是民族性不可分割的神圣的本质。”新移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总会使他们变得格外敏感。一旦无法使用异国语言,就会失去交流的能力,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如《栗色头发》中“我”和美国男子的对话答非所问,显得滑稽可笑。
栗:你来美国多久了,学什么?
我:我的朋友会来接我的,谢谢你,不用你开车送我。
这种语言的差异还是处于表面的,而在语言背后显现的事的中西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才是导致移民们处于生活困境的真正原因。
(二)移民文化冲突中的困惑
严歌苓在自己的作品中“让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边缘人相互遭遇,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观念相互冲突”,让人不断地体会移植异国他乡的疼痛。在新移民们希望被主流社会接纳的过程中,往往体现两种文化的对流和冲突。移民们来到异国他乡,接触到的是另一种全新的道德文化环境,他们希望能够理解异域文化并能融入其中。实际上,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合,他们会排斥、会抗拒,而移民们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则感到无比困惑。
在《栗色头发》中,栗色头发对“我”情有独钟,但与此同时他总是用“我”无法接受的语气来谈论中国人,其原因就是他不了解中国文化。
“你笑起来牙齿真美。不过听说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人不刷牙。”
“他开车的一路,在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他怎么帮我摆脱中国人不整洁、不礼貌、不文明的居住环境时;在他提到‘中国人’所冒出的独特口吻时,我就决定不再见他。”
身处异国他乡,面对来自异族的歧视,“我”宁可自己辛苦打工,也不愿投入她的怀抱。
再如《方月亮》,中秋佳节之夜,“我”与美国朋友玛雅共度。我思乡情切,滔滔不绝地跟她讲起了嫦娥、玉兔、吴刚“我”极力用英语词汇描述中秋节的美好时,玛雅却要和我分担平日买花的钱。面对在精神上难以形成共鸣的舍友,我眼中的月亮也变成了一个“很圆很白的阿司匹林大药片”。
由此可见,我们在文化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冲突才是造成移民群体被迫“边缘化”的根源所在。移民们面对西方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为了在异国能够生存下来只能委曲求全,他们的生存遭遇中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三、严歌苓小说中边缘人的悲剧命运
严歌苓是个极具悲剧意识的女作家,她自己也说:“我对人性是比较悲观的人我的经历使我认为人生的悲剧是注定的。”她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是用“经历”写作的,在她的创作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大都混入了自己的影子。她笔下的边缘人命运基本呈现出生存与情感两大悲剧。
(一)生存悲剧
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来到异国他乡,在面对着异国种族、语言障碍后,发先在异域要真切找寻的则是属于自己的合理的身份,“人类是不能离开身份而生活的”,而移民身份主要包括法律和文化两种。法律身份,即所谓的“绿卡”,一个没有合理身份的移民是不可能在异国开启新生活的。文化身份,即移民们希望与生俱来的民族身份与传统文化在异国得到认同。
严歌苓小说中移民们为了得到合法身份 “绿卡”,在异国上演着各种悲欢离合的人间戏剧。《少女小渔》则是移民华人“绿卡婚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渔嫁给了一个67岁的老人,为了躲过移民局的调查,她不得不和老人开始同居生活。她要交付老人房租,所有的花销分摊一半。为此,“江伟上午打工下午上学,小渔全天打工周末上学”。
小渔江伟如此,老人和瑞塔更是如此。作者没有大段描写老人的窘迫生活,甚至在文章开始假结婚时形容老人“头发如漆,梳得很老派;身上酒气让香水盖掉了。西装穿得周正,到底也倜傥过。老头目光直咄咄的,眉毛也被染过和梳理过,在脸上盖出两块浓荫。”此时的老人几乎是正派和严峻的,而越往后,老人的拮据与抠门逐渐显现,平日生活中修理屋顶、通下水道、灭蟑螂的费用都要和小渔分摊,和瑞塔理不清的关系也时时让小渔难堪。江伟、小渔、老人还有瑞塔,他们都是海外生存的艰难求生者,我们无法单纯地评定做法是对是错,他们无非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生活。
《无出路咖啡馆》中的女主人公因为与美国外交官谈恋爱,不得不接受FBI无休止的调查,此外还要为一大堆账单奔波劳累,生活困顿,精神疲惫。
中篇小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善良美丽的女留学生夏娃,在异国他乡被丈夫抛弃又失业,几近绝望。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尊严,成为一名代孕妈妈。夏娃没有不良遗传基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成为亚当选择的理想母体,还有就是她不会像本族女人事后上法庭、闹财产、争夺孩子监护权。夏娃答应了这场交易挣得了5万美金,可是她也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严歌苓小说创作充分体现了移民们困顿的生存境遇,在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压迫下,移民们只能忍受着在国内难以忍受的艰难。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占据最小的一隅、收入五花八门、一点也不拖房钱。我非法或非非法地做这做那,消受自己的一份辛劳和寂寞,抑或还有点独享的快乐。”生存还是灭亡?他们愿意向现实低头,愿意为了生存放弃自己的自尊与尊严。
内容摘要:论文是对严歌苓小说中边缘人物悲剧命运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一直倾向于关注人物命运。作家本人独特而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她更善于在各种极端环境中塑造移民边缘人物形象,这也使她笔下的边缘人物呈现出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本论文主要从移民边缘人物悲剧命运入手,通过分析作品人物或不幸或隐忍的生活状态,从生存与情感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进一步归纳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论文引言简要介绍严歌苓的生平、创作,梳理其作品的研究现状。
论文首先大致概括严歌苓笔下的边缘人群体,重点描述移民这一群体生存状态的隐忍和文化冲突中的无奈,试图将他们异域国度边缘化的处境展现出来,进而深入探究严歌苓笔下边缘人物的生活之难。
其次描写严歌苓小说中的悲剧命运,主要从生存悲剧与情感悲剧两个方面来探讨,结合严歌苓笔下人物进行文本分析进而阐述其对悲剧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结语总结严歌苓对于海外华人文学的贡献及其悲剧作品存在的深远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严歌苓小说边缘人物悲剧命运
目 录
一、引言 1
(一)严歌苓生平和小说创作概况 1
(二)严歌苓研究现状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1
二、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人 2
(一)异国天空下的生存状态 2
(二)移民文化冲突中的困惑 3
三、严歌苓小说中边缘人的悲剧命运 4
(一)生存悲剧 4
(二)情感悲剧 5
四、严歌苓小说中边缘人悲剧原因探究 6
(一)作者悲剧观念的形成 6
(二)强权文化的冲击 7
五、结语 8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浅析严歌苓笔下边缘人物的悲剧命运
一、引言
(一)严歌苓生平和小说创作概况
严歌苓是目前北美华人中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了轰动。
1959年11月出生的严歌苓具有传奇般的人生。12岁参军入伍,20岁主动请缨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地记者,30岁赴美留学吸收了西方对“人”的价值观透视和现代文艺理论,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34岁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开始了旅居创作。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身份,使她的作品也呈现出多重的写作视野和姿态,尤其在国外创作时期塑造了一系列边缘人物形象,具有深刻意义。
严歌苓1981年到1986年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葱》、《腊姐》、《血缘》、《芝麻官与芝麻事》,中篇小说《你跟我来,我给你水喝》等作品。1986年严歌苓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随后发表了第一篇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出版长篇小说代表作《雌性的草地》之后便赴美留学。此后十几年间她先后发表了《少女小渔》、《女房东》、《扶桑》、《人寰》、《无出路咖啡馆》、《天浴》、《白蛇》、《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惠子物语》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评论界对于严歌苓小说创作的成就和贡献给予认可,陈思和认为“90年代以后,海外题材创作的代表当之无愧是严歌苓。”
(二)严歌苓研究现状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严歌苓(1959— )是目前北美华人中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了轰动。与作家的创作时期相对应,对于严歌苓小说的研究也分为两个部分:出国前与出国后的小说研究。两相比较,研究者对其出国前时期创作的关注较少,且多为单篇解读。
纵观严歌苓创作,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追忆国内的社会生活。2、描写海外移民的生存状态。出国后严歌苓作品的题材大部分是海外移民中边缘人的生活,因此也被称为移民文学或边缘文学,我们也把她作品中的人物称为边缘人物。严歌苓通过细致刻画边缘人物的疑惑、焦虑、无奈与苦闷,为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物苦闷的生存境遇和悲惨的人生命运。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严歌苓大多数作品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在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人生的各种悲剧。“悲剧,就其实质而言,是对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压制、扭曲乃至毁灭。因此,凡是对人的物质生命予以摧残或造成变异,我们都视之为悲剧。”在严歌苓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一系列被压制、扭曲甚至走向毁灭的边缘人,他们或是徘徊在生存的边缘上,或是挣扎于爱情的泥沼中。严歌苓自己也认为“我喜欢在悲伤的故事里找到审美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于严歌苓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文化边缘的角度切入分析、作品的比较研究、悲剧意义的研究,其中关于严歌苓小说边缘人物的悲剧命运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实际上,严歌苓赴美后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异国他乡边缘人物的生存和心理困境,作品多为悲剧,这都体现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尝试结合严歌苓小说人物分析,通过对边缘人物的命运书写来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寻严歌苓悲剧创作的意义。
二、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追求新生活的中国人选择向发达国家移民,进而形成了一股“出国热”。在异国的土地上,移民们希望融入异国文化,但是难以逾越的种族和阶级鸿沟,使他们永远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由此诞生了一批移民作家,他们热衷于表达自己在异国他乡孤独迷茫、无奈悲凉的心境,以及强烈的文化冲突感与种族鸿沟,但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表层的新奇感受和异国风情的描写。在这群移民作家中,严歌苓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自己的移民经历和情感积累让她直面“边缘人”痛苦交织的人生,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展现了“边缘人”在文化冲突中的挣扎与包容,这些都让严歌苓的小说创作散发着不同寻常的魅力。
(一)异国天空下的生存状态
此岸故乡,彼岸也并非就是福地。很多人为了追求新的快乐生活,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国外,然而异国的生活也充满了艰难与酸涩。自身的移民经历让严歌苓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疼痛,也为她描写移民的边缘人生悲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严歌苓的笔下有很多反映移民生活困境的小说,长篇小说《扶桑》、《无出路咖啡馆》、《人寰》、《花儿与少年》、《寄居者》,中短篇《少女小渔》、《也是亚当,也是夏娃》、《密语者》等等,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悲悯情怀描写和剖析了移民的边缘人生。
生存是残酷的,在陌生的国度,生存问题成为首当其冲的第一大难题,尤其是异国留学生,就更易陷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之中。
另外,在严歌苓的小说中,移民们的“失语”状态也是在异国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18世纪英国哲学家赫德提出:“语言并不是艺术和科学的工具,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他还强调“语言不仅仅作为交流工具,而是民族性不可分割的神圣的本质。”新移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总会使他们变得格外敏感。一旦无法使用异国语言,就会失去交流的能力,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如《栗色头发》中“我”和美国男子的对话答非所问,显得滑稽可笑。
栗:你来美国多久了,学什么?
我:我的朋友会来接我的,谢谢你,不用你开车送我。
这种语言的差异还是处于表面的,而在语言背后显现的事的中西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才是导致移民们处于生活困境的真正原因。
(二)移民文化冲突中的困惑
严歌苓在自己的作品中“让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边缘人相互遭遇,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观念相互冲突”,让人不断地体会移植异国他乡的疼痛。在新移民们希望被主流社会接纳的过程中,往往体现两种文化的对流和冲突。移民们来到异国他乡,接触到的是另一种全新的道德文化环境,他们希望能够理解异域文化并能融入其中。实际上,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合,他们会排斥、会抗拒,而移民们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则感到无比困惑。
在《栗色头发》中,栗色头发对“我”情有独钟,但与此同时他总是用“我”无法接受的语气来谈论中国人,其原因就是他不了解中国文化。
“你笑起来牙齿真美。不过听说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人不刷牙。”
“他开车的一路,在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他怎么帮我摆脱中国人不整洁、不礼貌、不文明的居住环境时;在他提到‘中国人’所冒出的独特口吻时,我就决定不再见他。”
身处异国他乡,面对来自异族的歧视,“我”宁可自己辛苦打工,也不愿投入她的怀抱。
再如《方月亮》,中秋佳节之夜,“我”与美国朋友玛雅共度。我思乡情切,滔滔不绝地跟她讲起了嫦娥、玉兔、吴刚“我”极力用英语词汇描述中秋节的美好时,玛雅却要和我分担平日买花的钱。面对在精神上难以形成共鸣的舍友,我眼中的月亮也变成了一个“很圆很白的阿司匹林大药片”。
由此可见,我们在文化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冲突才是造成移民群体被迫“边缘化”的根源所在。移民们面对西方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为了在异国能够生存下来只能委曲求全,他们的生存遭遇中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三、严歌苓小说中边缘人的悲剧命运
严歌苓是个极具悲剧意识的女作家,她自己也说:“我对人性是比较悲观的人我的经历使我认为人生的悲剧是注定的。”她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是用“经历”写作的,在她的创作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大都混入了自己的影子。她笔下的边缘人命运基本呈现出生存与情感两大悲剧。
(一)生存悲剧
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来到异国他乡,在面对着异国种族、语言障碍后,发先在异域要真切找寻的则是属于自己的合理的身份,“人类是不能离开身份而生活的”,而移民身份主要包括法律和文化两种。法律身份,即所谓的“绿卡”,一个没有合理身份的移民是不可能在异国开启新生活的。文化身份,即移民们希望与生俱来的民族身份与传统文化在异国得到认同。
严歌苓小说中移民们为了得到合法身份 “绿卡”,在异国上演着各种悲欢离合的人间戏剧。《少女小渔》则是移民华人“绿卡婚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渔嫁给了一个67岁的老人,为了躲过移民局的调查,她不得不和老人开始同居生活。她要交付老人房租,所有的花销分摊一半。为此,“江伟上午打工下午上学,小渔全天打工周末上学”。
小渔江伟如此,老人和瑞塔更是如此。作者没有大段描写老人的窘迫生活,甚至在文章开始假结婚时形容老人“头发如漆,梳得很老派;身上酒气让香水盖掉了。西装穿得周正,到底也倜傥过。老头目光直咄咄的,眉毛也被染过和梳理过,在脸上盖出两块浓荫。”此时的老人几乎是正派和严峻的,而越往后,老人的拮据与抠门逐渐显现,平日生活中修理屋顶、通下水道、灭蟑螂的费用都要和小渔分摊,和瑞塔理不清的关系也时时让小渔难堪。江伟、小渔、老人还有瑞塔,他们都是海外生存的艰难求生者,我们无法单纯地评定做法是对是错,他们无非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生活。
《无出路咖啡馆》中的女主人公因为与美国外交官谈恋爱,不得不接受FBI无休止的调查,此外还要为一大堆账单奔波劳累,生活困顿,精神疲惫。
中篇小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善良美丽的女留学生夏娃,在异国他乡被丈夫抛弃又失业,几近绝望。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尊严,成为一名代孕妈妈。夏娃没有不良遗传基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成为亚当选择的理想母体,还有就是她不会像本族女人事后上法庭、闹财产、争夺孩子监护权。夏娃答应了这场交易挣得了5万美金,可是她也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严歌苓小说创作充分体现了移民们困顿的生存境遇,在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压迫下,移民们只能忍受着在国内难以忍受的艰难。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占据最小的一隅、收入五花八门、一点也不拖房钱。我非法或非非法地做这做那,消受自己的一份辛劳和寂寞,抑或还有点独享的快乐。”生存还是灭亡?他们愿意向现实低头,愿意为了生存放弃自己的自尊与尊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