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附件)

摘 要民间故事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属于民间文学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将这种文学体裁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将其自身蕴含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能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 本文从民间故事的定义及分类出发,结合课堂教学探究教学策略,总结出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握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文章旨在正确认识相关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为民间故事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性建议。
目 录
1 绪论 1
2 民间故事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3
2.1 有助于启蒙儿童 3
2.2 有助于语言传承 4
2.3 有助于美德濡化 5
3 民间故事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6
3.1 教学原则 6
3.2 教学技巧 8
3.3 教学方法 9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是指民众创作并流传的,内容为虚构的,具有散文形式的一切口头文学作品(也包括少数书面传承的作品)。它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形式的故事。从狭义上讲是除神话、传说之外的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意义较强的口头散文作品。”[5]P143它与民间传说相对比,往往人物都是通俗称呼,没有确定的时间和所在地,以及有趣的情节重叠、重复叙述作品的特点。它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广大人民特别是儿童群体中较受欢迎。
民间故事类别多种多样导致其特点和规律也不同,国内外许多学者为了探究这一点从多种目的和角度出发对其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分类。由于民间故事的许多内容相像,并存。因此很难准确的划分。即使分类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就是存在的家”[3]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身为中国人,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只是会说汉语,还要学会从语言中了解所存在的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为人处事的善恶态度等。只有把这些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才能弄明白汉语的本质所在。在现在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老师对音调、语法等的重视远远大于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言学习中的文化教学。本人认为民间故事作为扎根于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集智慧、艺术、知识于一身,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立足现实,富于想象。在汉语教学中插入民间故事,既具有文化优势,又不乏语言之美。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在国内,周作人、顾颉刚、钟敬文、刘魁立等从民间故事的类型、形态结构及特定的某个故事都进行过研究。刘守华、曹春华、窦桂梅等也都从“民间文学与学生语文素养角度”、“课程资源开发角度”、以及“从教材中提取民间故事体裁为目的”明确的了解到民间文学在汉语课程中的不可或缺性。海外学者佐佐木喜善记载的《江刺郡昔话》是第一本记载讲述者的故事集,可是它的局限是并没有指出讲述者在民间故事方面的生成与接受态度,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推广。由上述可以看出研究者虽然认识到民间故事传承的重要性,在民间文学和语文教育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肯定,但是民间故事仍缺少独立存在的价值。本人以前人的研究结果为根据,联系语文教学进行了细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民间故事的趣味性与逻辑性相统一,将其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探究其教学的实际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种别的民间故事采用各自相应的教学方式。
2 民间故事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民间故事陪伴着人民的生活,它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它“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7]P35
2.1 有助于启蒙儿童
1913年周树人先生曾提到:“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严、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1]P9其弟弟周作人也很早就开始倡导人们要着重研究童话。可见歌谣,童话,传说等体裁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极大的,在学术界也备受重视。民间故事中通过夸张虚拟达到幻想色彩的写作手法正好与儿童思想中的单纯、美好及其对世界的好奇相符。“想象是创造的契机。”[8]P327民间故事给儿童的想象奠定了基础,儿童可以通过言语表述或图画描绘激发儿童的再造想象。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过要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一个孩子在学习说话,走路,思考的时候,他们的价值观也在一步步的形成。学习民间故事有助于形成孩子所处社会的价值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范丹问佛》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叫范丹的小伙子,他每天起早贪黑却还是一贫如洗,在去西天询问佛祖的路上,遇到许多同样有问题想让他帮忙问佛祖的人,见到佛祖后他以别人的事情为重,替别人解惑,让佛祖开恩,从此改变了他贫困潦倒的生活现状。他的这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积极心态有助于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心存善念,即使生活在逆境中也要以豁达开朗的心态去面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家庭都呈现着6+1模式。一个孩子在六个家长的溺爱下成长,使得孩子将别人的好当作理所当然,不懂得如何感恩,回报父母。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不顺心就辱骂父母,殴打父母的例子,这些都体现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该怎样对待父母,亲人的家庭规范意识。《子路借米》一文讲了子路小时候家境贫寒,吃不起米,有一天他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子路为了满足父母吃上米饭这个简单的愿望,便不远万里去亲戚家借来米。他的这种百善孝为先的做法,教会儿童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所有亲人,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家庭规范意识。
不同种类的民间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不一样,每一种民间故事都有其自身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地方文化、语言文化。民间故事欢快浪漫的感情基调对儿童的心理有着积极影响。
2.2 有助于语言传承
民间故事大多都是以口头为传播方式,通过不停的说故事和听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由于民间故事是口头讲述,由群众广泛传承,集体创作,所以它的语言就比较特殊,它用的是一种既不同于书面语,又日常口语的口头文学语言。”[9]P1113要想习得书面语言,首先要学会口头语言。在传统民间故事讲述中,讲述者为了让故事更具感染力,在不自觉中会将文本故事进行加工使得生活话语艺术化。孩子可以从不断地听故事和讲故事中习得口头语言。民间故事的流传历史源远流长,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其精妙平实的语言,神奇鲜明的人物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民间故事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可以促使学生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民间故事中对不同的形象有多种词语来表示,每一种词语都象征着人们的一种精神。在中国人们对神、鬼怪都有不同的形象表述方式,这些词语即表示民族文化特征又体现语言艺术精髓。例如表示神形象的词多种多样如:太上老君、天蓬元帅、玉鼎真人、雷震子、混鲲祖师、女娲娘娘等。表示鬼怪的词语有:夜叉、牛头马面、狐妖等。这些词语都充满感情色彩。创设的神仙形象玉树临风、婀娜多姿,鬼怪则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神犯了错一样会被贬成为凡人,鬼怪修成正果也可以成仙。不是所有的神仙都值得人称赞,也不是所有的鬼怪都是恶魔。
民间故事中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喜鹊是吉祥的象征,乌鸦代表着厄运,天鹅比作高贵,癞蛤蟆指贪婪不知足的人。这些固定的修饰语自然又不失真实,和孩子的语言系统相符合。阅读故事时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有特色的语句,一同感悟中华语言之精妙,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模仿并运用语言,从而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