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的传统丧葬习俗(附件)
摘 要为了让生者心灵得到的慰藉,也为了让死者有了归宿,出现了丧葬。丧葬礼仪被封建统治者加以法制化,使丧葬变成了一种制度化的形式从而保留了下来,促使人们自主遵守。丧葬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观念思想,小说家将这些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礼仪加入到了小说当中,抒写人物的悲欢离合。《红楼梦》是以时代为背景,真实反映出中华传统的丧葬习俗。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及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剖析了《红楼梦》中丧葬习俗,为让人们重视传统丧葬留给后代的珍贵的财富。在人们感到亲人朋友离世的痛苦,缅怀亲人朋友之余,反省和教化自身的行为,发挥传统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社会制度决定了丧葬的文化。人们应该重视丧葬问题,它不是简单的仪式,更是人品道德的体现。
目 录
1 绪论 5
2 《红楼梦》中体现的传统丧葬思想 6
2.1 入土为安 6
2.2 落叶归根 6
2.3 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7
3 《红楼梦》中体现的丧葬观念 8
3.1 鬼魂不死 8
3.2 祖先崇拜 9
3.3 儒家孝道 9
3.4 厚葬久丧 10
4 《红楼梦》中的丧葬习俗体现的社会功能 12
4.1 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 12
4.2 反省和教化自身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绪论
“丧葬”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别于人与动物的活动。本文分析了对社会的礼义仁及忠孝等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丧葬观念的影响和社会功能。“丧葬”是人类的“思想”,最初主要“物化载体”。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重要标注,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而丧葬观念则深深的影响着丧葬行为。丧葬伴随人们从远古走来,也必将伴随着人类走向明天,走向永久的未来。这是一种绵亘不绝的实行与创造,一种无尽期的认同。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死亡是一个人的人生的结束与终止。因此,人们将死亡后的事情看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生命财富,因此,我们要尊重祖先的劳动,怀念祖先的恩德。生与死,在古代旷达的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同值得关系,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知死者焉知生?埋葬死者,只是为了让生者从死亡的阴影中得到解脱,并且使得生者精神得到安慰。因此,丧葬是活着的人对希望一种寄托,对生命的一种理解。
到目前为止,国外研究中国的丧葬文化仍不太多见。其内容也不透彻,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性。而国内的研究也多偏向于仪式的研究,所以,从观念来剖析丧葬,让其更透彻的展现出来。丧葬观念中精华留下后代继续继承,而遗弃糟粕。
2 《红楼梦》中体现的传统丧葬表现
2.1 入土为安
在原始时期,人们缺衣少食,依靠着采集和狩猎为生,智力思维能力也不发达,认知力有限度,对于尸体只是随意抛弃,或者放着置之不理。远古时候,野兽遍地横行,尸体就会被野兽分吃食掉或者被苍蝇分解,腐烂不堪。甚至,在食物贫乏时,人们会将尸体吃掉。《孟子滕文公》中提到“盖上世尝有不葬亲者,使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5]P56。随着人类智力发展和需求不断提升,逐渐出现了情感,不再单纯的为了繁衍生息而存在。开始意识到对尸体的处理过于残忍,活着的人不忍心亲人暴尸荒野被野兽分食,于是将死去的人埋葬在土地之中,出现了土葬。《红楼梦》中不论地位高低,其都是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思想,前八十回中厚葬的秦可卿,贪恋情欲的贾天祥,体弱且性格懦弱的秦钟,吞金而亡的尤二姐,重病而死的晴雯等;后八十回中抑郁而死的林黛玉,贾母之死〔12〕P45。他们身份的高低、年龄、地位、下葬的仪式、规模不同,但都是殊途同归——入土为安。人们认为天地为父母,在死后,埋葬在土里,也是回归父母的怀报。在儒家思想提出“有地则生,无地则死”。在人们内心深处,人死之后,需要埋葬到土里才能为安。在随后,这种归属感被继承下来,人生百年,回归自然。
2.2 落叶归根
中国人的归属观念非常强。不论生前,还是身后,都认为只有回到了故乡才算圆满,在氏族公共墓地中,众多的尸骨的头都朝着同样的一个方向,其意为他们想要在死后回归故土或者在死后也去往同一个世界共同生活的信念。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6]P76。无仅仅是人,连动物也不例外。《红楼梦》中第十四回,林黛玉的父亲逝世,贾琏就是将林如海葬入了祖坟。不论是生是死,人的归属感永远都不会改变,对于故土有着强烈的依存感以及归属感。第一百一十四回中,贾母去世,贾琏将贾母送往南边,而贾家的故乡金陵就在南边。生前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在死后,尸骨只有回到故乡下葬,灵魂才能得到安息。
2.3 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其书中的时代背景也是清代为基准,而清代是封建权利高度集中。在中国丧葬之礼自形成初始就带有强烈的阶级和等级性。阶级社会其实就是等级社会,将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分为三六九等,进行了社会定位。
奴隶社会时,经济发展、私有财产的出现,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地位出现了不平等,身份出现了高低贵贱,丧葬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在氏族墓地中出现了丧葬品和棺椁的严重分化,体现了贫富差距以及等级关系,地位不再平等。
在封建社会,君王去世后,作为臣子要服三年斩衰,也就是将君王看作父亲,同时也说明了封建君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老太妃薨逝的时,凡诰命者皆要入朝随班,庶民在三月内不得婚嫁。同时,皇帝敕谕天下,凡官宦家中有养优伶男女的,一律撤职遣发[2]P651。贾府将家中的小戏班子遣散。老太妃身份高贵,地位尊贵,在老太妃去世后,举国同悲。而在第六十九回中,尤二姐吞金而亡,她作为贾琏的偏房,贾母不准送往家庙,贾琏只好在尤三姐的坟墓边上修墓埋葬,就连在送葬那天,王熙凤以病推辞,前去送葬的只不过是同族的几个人,王信夫妇和尤氏婆媳仅仅几人〔12〕P45。老太妃与尤二姐相比,身份差别大,同时在丧葬礼仪上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有着天壤之别。
等级的严格,不仅体现在丧葬的礼仪,更直白的体现在死称上面。“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9]P29,第五十八回中,老太妃去世被称为“已薨”,第六十三中提到贾敬暴死时被称为“老爷子殡天了”。可见,生前等级制度森严,死称随身份改变,等级昭然若是〔12〕P45。3 《红楼梦》中体现的丧葬观念
3.1 鬼魂不死
丧葬习俗来源灵魂不死的观念。在最初,人们头脑智慧还无法理解狂风暴雨、山崩地裂、洪水暴发、四季更替、生老病死、日月交替等,先民认为这是某些东西在背后驱使。人们经常做梦,梦见死去的亲朋,先民们认为有东西依附在人体内,但是又不受到制约并且在人们睡着后或者死亡后离开躯体,即为灵魂。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不断提升,人类情感的出现,不断进化,出现了灵魂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万物有灵论”[10]P64,即世界上所有动植物也都是有灵魂的。灵魂是独立存在的,而人类做梦,是因为灵魂做了个短暂的旅行,当灵魂回到身体中,梦就会结束,相对的,死亡就是永远闭上了双眼,灵魂永远离开了肉体。
目 录
1 绪论 5
2 《红楼梦》中体现的传统丧葬思想 6
2.1 入土为安 6
2.2 落叶归根 6
2.3 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7
3 《红楼梦》中体现的丧葬观念 8
3.1 鬼魂不死 8
3.2 祖先崇拜 9
3.3 儒家孝道 9
3.4 厚葬久丧 10
4 《红楼梦》中的丧葬习俗体现的社会功能 12
4.1 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 12
4.2 反省和教化自身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绪论
“丧葬”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别于人与动物的活动。本文分析了对社会的礼义仁及忠孝等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丧葬观念的影响和社会功能。“丧葬”是人类的“思想”,最初主要“物化载体”。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重要标注,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而丧葬观念则深深的影响着丧葬行为。丧葬伴随人们从远古走来,也必将伴随着人类走向明天,走向永久的未来。这是一种绵亘不绝的实行与创造,一种无尽期的认同。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死亡是一个人的人生的结束与终止。因此,人们将死亡后的事情看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生命财富,因此,我们要尊重祖先的劳动,怀念祖先的恩德。生与死,在古代旷达的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同值得关系,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知死者焉知生?埋葬死者,只是为了让生者从死亡的阴影中得到解脱,并且使得生者精神得到安慰。因此,丧葬是活着的人对希望一种寄托,对生命的一种理解。
到目前为止,国外研究中国的丧葬文化仍不太多见。其内容也不透彻,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性。而国内的研究也多偏向于仪式的研究,所以,从观念来剖析丧葬,让其更透彻的展现出来。丧葬观念中精华留下后代继续继承,而遗弃糟粕。
2 《红楼梦》中体现的传统丧葬表现
2.1 入土为安
在原始时期,人们缺衣少食,依靠着采集和狩猎为生,智力思维能力也不发达,认知力有限度,对于尸体只是随意抛弃,或者放着置之不理。远古时候,野兽遍地横行,尸体就会被野兽分吃食掉或者被苍蝇分解,腐烂不堪。甚至,在食物贫乏时,人们会将尸体吃掉。《孟子滕文公》中提到“盖上世尝有不葬亲者,使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5]P56。随着人类智力发展和需求不断提升,逐渐出现了情感,不再单纯的为了繁衍生息而存在。开始意识到对尸体的处理过于残忍,活着的人不忍心亲人暴尸荒野被野兽分食,于是将死去的人埋葬在土地之中,出现了土葬。《红楼梦》中不论地位高低,其都是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思想,前八十回中厚葬的秦可卿,贪恋情欲的贾天祥,体弱且性格懦弱的秦钟,吞金而亡的尤二姐,重病而死的晴雯等;后八十回中抑郁而死的林黛玉,贾母之死〔12〕P45。他们身份的高低、年龄、地位、下葬的仪式、规模不同,但都是殊途同归——入土为安。人们认为天地为父母,在死后,埋葬在土里,也是回归父母的怀报。在儒家思想提出“有地则生,无地则死”。在人们内心深处,人死之后,需要埋葬到土里才能为安。在随后,这种归属感被继承下来,人生百年,回归自然。
2.2 落叶归根
中国人的归属观念非常强。不论生前,还是身后,都认为只有回到了故乡才算圆满,在氏族公共墓地中,众多的尸骨的头都朝着同样的一个方向,其意为他们想要在死后回归故土或者在死后也去往同一个世界共同生活的信念。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6]P76。无仅仅是人,连动物也不例外。《红楼梦》中第十四回,林黛玉的父亲逝世,贾琏就是将林如海葬入了祖坟。不论是生是死,人的归属感永远都不会改变,对于故土有着强烈的依存感以及归属感。第一百一十四回中,贾母去世,贾琏将贾母送往南边,而贾家的故乡金陵就在南边。生前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在死后,尸骨只有回到故乡下葬,灵魂才能得到安息。
2.3 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其书中的时代背景也是清代为基准,而清代是封建权利高度集中。在中国丧葬之礼自形成初始就带有强烈的阶级和等级性。阶级社会其实就是等级社会,将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分为三六九等,进行了社会定位。
奴隶社会时,经济发展、私有财产的出现,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地位出现了不平等,身份出现了高低贵贱,丧葬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在氏族墓地中出现了丧葬品和棺椁的严重分化,体现了贫富差距以及等级关系,地位不再平等。
在封建社会,君王去世后,作为臣子要服三年斩衰,也就是将君王看作父亲,同时也说明了封建君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老太妃薨逝的时,凡诰命者皆要入朝随班,庶民在三月内不得婚嫁。同时,皇帝敕谕天下,凡官宦家中有养优伶男女的,一律撤职遣发[2]P651。贾府将家中的小戏班子遣散。老太妃身份高贵,地位尊贵,在老太妃去世后,举国同悲。而在第六十九回中,尤二姐吞金而亡,她作为贾琏的偏房,贾母不准送往家庙,贾琏只好在尤三姐的坟墓边上修墓埋葬,就连在送葬那天,王熙凤以病推辞,前去送葬的只不过是同族的几个人,王信夫妇和尤氏婆媳仅仅几人〔12〕P45。老太妃与尤二姐相比,身份差别大,同时在丧葬礼仪上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有着天壤之别。
等级的严格,不仅体现在丧葬的礼仪,更直白的体现在死称上面。“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9]P29,第五十八回中,老太妃去世被称为“已薨”,第六十三中提到贾敬暴死时被称为“老爷子殡天了”。可见,生前等级制度森严,死称随身份改变,等级昭然若是〔12〕P45。3 《红楼梦》中体现的丧葬观念
3.1 鬼魂不死
丧葬习俗来源灵魂不死的观念。在最初,人们头脑智慧还无法理解狂风暴雨、山崩地裂、洪水暴发、四季更替、生老病死、日月交替等,先民认为这是某些东西在背后驱使。人们经常做梦,梦见死去的亲朋,先民们认为有东西依附在人体内,但是又不受到制约并且在人们睡着后或者死亡后离开躯体,即为灵魂。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不断提升,人类情感的出现,不断进化,出现了灵魂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万物有灵论”[10]P64,即世界上所有动植物也都是有灵魂的。灵魂是独立存在的,而人类做梦,是因为灵魂做了个短暂的旅行,当灵魂回到身体中,梦就会结束,相对的,死亡就是永远闭上了双眼,灵魂永远离开了肉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