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性

摘 要戏剧类型"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祀仪式中的巴克斯秧歌演变而来。由于中西方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对“悲剧”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直观地反映到双方创作的悲剧作品中,不管是在悲剧题材的选取上,还是在悲剧结局的安排上、以及悲剧精神的体现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窦娥冤》是中国悲剧的典范,由元代著名戏剧作家关汉卿所作;《俄狄浦斯王》是由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的索福克勒斯所作,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本文将从中国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和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为出发点,从悲剧题材的选取、冲突的表现机制和悲剧结局的呈现这几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性。
Key words: dou e yuan; Oedipus the king; tragedy 目 录
引 言 1
1 《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特征 2
1.1《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2
1.2?《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特征 3
2 中西方悲剧冲突机制的迥异 5
2.1《窦娥冤》中的妥协冲突 5
2.2《俄狄浦斯王》中的挣扎冲突 5
3 中西方悲剧结局的差异 7
3.1“沉冤得雪”的舒缓式结局 7
3.2“英雄驱逐”的一悲到底式结局 7
4 中西方悲剧差异性形成的原因 9
4.1历史地域因素 9
4.2思维认知因素 9
4.3民族文化因素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悲剧"的基本构成内容是“冲突”,多体现为主人公和现实生活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除此之外,悲剧主人公悲惨的结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一方面,悲剧通过讲述主人公遭遇的那些本不该遭遇的厄运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恐惧;另一方面,悲剧用主人公在冲突中遭遇的不幸甚至死亡来赞美人类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而启发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和理解。激励人们反思并理解社会和生活。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下孕育出的悲剧作品各具特点、大不相同。邱紫华就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 血淋淋方式很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相同, 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 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对比”来对中西方悲剧的悲剧特征、悲剧冲突机制、悲剧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差异。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不强调研究的放送、流传、媒介等问题,而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作品以及文学现象进行对比,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而“对比”作为平行研究的典型手段,其实质是求异性研究,因此本文选择《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这两部可以代表中西方悲剧的作品进行研究,从二者文学创作上的差异中体会中西方悲剧之间差异。 1 《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特征
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悲剧起源于“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的大众娱乐。起初,人们只是在牺牲过程中赞美狄俄尼索斯,后来又开始讲述狄俄尼索斯的神话。随着演员的增加,西方悲剧的雏形渐渐显现了出来:演员在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出来的舞台环境中表演,同时还有合唱队作为伴奏。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中国悲剧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悲剧作品大多选材于日常生活,借助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表现主人公遭遇的不公待遇,进而表达作者心中的不满和愤懑。由于处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最终孕育出的悲剧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1.1《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中国悲剧的起源和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得中国悲剧大多以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为背景,通过描写剧中主人公遭遇的悲剧和不公平待遇,表达作者心中的愤恨。而关汉卿生活的元朝,一些蒙古大臣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以及军事的需要,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冤案错案时有发生。因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关汉卿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于是就有了《窦娥冤》的问世。《窦娥冤》的剧情取材于民间故事 “东海孝妇”,却又不局限于此,讲述了一位被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妇女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蔡婆婆用放高利贷的方法来赚人钱财,而窦天章因无钱还债,不得不忍痛将女儿窦娥送与蔡婆婆抵债;张驴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设计毒死蔡婆婆,而他最后失手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事发后,张驴儿本想以杀人一事要挟窦娥嫁给他,最后,张驴儿勾结官府,诬陷窦娥,致使官府不审查事情真相而胡乱断案,窦娥在无奈之下屈打成招。窦娥既没有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做抗争,又不愿违背伦理观念嫁给张驴儿,所以在邪恶势力的攻击下,她只好被动地走向死亡。
由此可见,窦娥是一位融合了温柔,善良,忠诚和耐心的女性。她保持着传统的道德观,维护传统道德,对丈夫从一而终,对张驴儿宁死不屈,她孝顺婆婆,在丈夫早逝之后一直与婆婆相依为命,甚至为了使婆婆免受严刑拷打而自认罪状,她说“我将这婆侍奉,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上的“三从四德”压得她透不过气来,这种从小到大的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使得窦娥在面对不幸遭遇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反抗能力,只是无限制的忍耐、顺从。关汉卿就是借窦娥这一弱女子形象,影射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深化了作品的悲剧主旨。
1.2?《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特征
西方悲剧的起源决定了大多数西方悲剧创作都是基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重点是角色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06年的雅典民主的鼎盛时期,当时雅典开始迫害知识阶层,工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个体自由意志衍生,带有启蒙意义的思想主张萌芽,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使得预言体系受到质疑,诸神的神话甚至存在也受到质疑,,在如此大的环境中,《俄狄浦斯王》应运而生。该剧以希腊神话中关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传说为基础。当俄狄浦斯出生时,他被加冕为"长大后弑父娶母",所以他的父亲用他的铁丝穿上他的脚踝,令仆人把尚在襁褓的俄狄浦斯扔到荒野。由于仆人怜悯他,所以把他交到了一位牧羊人手里。后来,科林斯的国王收养了他。待他成年之后,俄狄浦斯偶然间从上帝那里了解到他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逃离了科林斯,以逃避上帝的厄运。俄狄浦斯从没想过这次逃亡恰恰是对"神谕"的追求。他离开了家园,走向忒拜城。在逃跑的路途中,俄狄浦斯愤怒之下杀死了侮辱他的四个人。殊不知自己的亲生父亲微服私访,恰好包含在内。不久之后,俄狄浦斯来到忒拜城,恰逢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欺凌百姓,危害人民,俄狄浦斯看不惯女妖斯芬克地做法,便设计除掉了这一隐患,解救了处在水深火热中地当地百姓,也因此被人民所拥戴并成为国王,最终娶了生母为妻。此时的俄狄浦斯依然蒙在鼓里,直到瘟疫爆发,俄狄浦斯为救百姓苦苦寻找杀害前王的凶手,最后才发现自己就是凶手,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想尽办法逃离的“弑父娶母”的命运早已降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