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形象对比以王葆和皮皮鲁为例(附件)
摘 要张天翼和郑渊洁是中国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作品中“顽童”形象代表王葆和皮皮鲁为中国儿童文学开了先河。他们二人的“顽童”形象在“叛逆”性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对待传统教育的的态度方面又各有不同,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从王葆到皮皮鲁“叛逆顽童”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也正是皮皮鲁对王葆的继承与超越。而造成王葆与皮皮鲁“顽童”差异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位作者儿童教育观的不同和所处时代的差异。这种带有“顽童”色彩的“叛逆”儿童王葆与皮皮鲁的出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传统的儿童教育观都产生深远的意义。
目 录
1 绪论 1
2 顽童形象概述 3
3 王葆与皮皮鲁“顽童”形象比较 5
3.1相同之处——“叛逆”的顽童 5
3.2对学校传统教育的不同态度 7
3.3皮皮鲁对王葆的继承与超越 8
4“顽童”形象异同的原因 10
4.1作者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不同 10
4.2创作时代背景的差异 11
5 王葆与皮皮鲁的现实意义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绪论
张天翼、郑渊洁同是中国当代非常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一部部经典之作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特别是他们所塑造的“顽童”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顽童”形象塑造既符合儿童追求快乐自由的特点,又满足于儿童的心理情感需要,是真正按照儿童自身特点来量身塑造的人物形象。“顽童”的出现逐渐打破儿童文学中“乖孩子”的形象模式,使儿童开始由循规蹈矩向自由、顺应儿童天性方向发展。学术界对张天翼、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的研究很多,对二人所塑造的“顽童”形象研究也不少。
5070年代关于张天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及艺术表现的分析,其中以蒋风的《张天翼和他的大林和小林》》,剖析了张天翼早期童话创作的鲜明特色,并且道明了张天翼此部作品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意义。但此时对于张天翼童话中的“顽童”形象研究还未涉及。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人们对儿童文学关注度有所提高,已有人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张天翼,郑渊洁的作品中,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此时学术界关于“顽童”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郑渊洁的皮皮鲁上。陈丹燕发表了《 〈皮皮鲁全传〉的思考特征》一文,特意分析了郑渊洁笔下皮皮鲁形象,以及他所代表的关于郑渊洁的教育理念中的“好孩子”标准,使“顽童”的儿童文学形象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但研究的热度并不高。
新世纪以来,随着儿童教育观的转变,研究者开始将目光由传统教育模式转向关注儿童真正的心理需要,以及追求“顽童”天性方面来。张淑玲《不一样的皮皮和皮皮鲁——两种不同的儿童观》中,特将林格伦所塑造皮皮的形象和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做了对比,论证了他们分别代表的不同的儿童观念。这些研究让“顽童”形象的意义不断扩大,使它超越了简单人物形象,也开始逐渐革新中国传统的教育观。此时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郑渊洁、张天翼二人各自的“顽童”形象研究,对于二人“顽童”形象对比还研究甚少。
近年来,人们对儿童文学越来越重视,对“顽童”形象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石文娟在其论文《郑渊洁童话中的顽童形象的美学意义》中,从美学视角,通过对“顽童”具有鲜明而生动的性格以及在“顽童”形象中所运用的隽永持久的艺术魅力的阐述,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顽童”形象。随着社会、学校、家庭对儿童文学重视度的提高,对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资源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儿童文学。随着教育观的不断改进,人们对“顽童”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已有人将皮皮鲁与王葆的“顽童”形象做出对比,但研究的成果学术价值不高。国外研究者对于张天翼、郑渊洁笔下“顽童”形象的研究还未出现。
因此可以看出二人笔下“顽童”形象比较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特将张天翼、郑渊洁童话中的“顽童”形象进行综合比较,通过分析王葆与皮皮鲁两人在儿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的异同,解读其产生这种异同的具体原因,探究皮皮鲁对王葆“顽童”形象的继承与超越,及二人对整个儿童文学界的意义与贡献。
2 顽童形象概述
何为顽童?顽童一词从何而来?“顽童”最早出现在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蔡攸者,垂髫一顽童耳,京(蔡京)遣攸日与陛下游从嬉戏,必无文武尧舜道,启沃陛下”;[1]p12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闻抚公溺声歌而比顽童,此皆九兄所长也”。 [2]p129 这些作品中出现的“顽童”是古人对“顽童”的一般理解,指的是愚昧、顽皮的孩童。同时也有人将“顽童”解释为:愚钝无知的人、娈童。因此愚昧、顽皮的孩童似乎成为古人对“顽童”的普遍理解。
到了现代,“顽童”是区别于传统的“好孩子”而言的,通常指那些淘气顽皮有着自己个性与表现欲,不受外界干扰,追求自己本真,富有大胆想象,敢于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但同时不失善良纯真的一类儿童。这种“顽童”在儿童文学中体现为,带有“叛逆”色彩的儿童。他们与古人笔下的“顽童”大相径庭,他们章显生命力与创造力、追求自由与快乐的儿童天性,深受读者喜爱。例如瑞典儿童文学家格林兰的《长袜子皮皮》中淘气、爱好冒险的小姑娘皮皮;《淘气包埃米尔》中顽皮却富有正义感的埃米尔;以及科洛迪《木偶奇遇记》中被改造的顽童——诺曹等等。这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这些新的“顽童”形象冲击着传统理念,也填补了儿童文学中“顽童”这一空白。
随着西方“顽童”文学的蓬勃兴起,中国国内也开始刮起了一阵“顽童”风。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中的王葆,以及郑渊洁《皮皮鲁与鲁西西》中的主人公皮皮鲁。他们将中国的顽童文学推向一个高潮,成为读者脑海中不朽的记忆。王葆与皮皮鲁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的出现不仅与当时的世界儿童文学的蓬勃发展有关,同时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需要。在中国传统的这种僵化、固化的儿童文学中,急需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其中,让中国的儿童文学也焕发出新的生机。王葆与皮皮鲁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郑渊洁、张天翼笔下的“顽童”是在西方顽童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实际国情。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儿童文学形象一出现,迅速席卷全国,受到国内许多读者的好评。
随着王葆与皮皮鲁的蔓延,这样带有中国元素的“顽童”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众多学术界元老对此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著名学者刘绪源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提出“顽童母题”这一概念,它是从“儿童自己眼光出发”的母题。[3]p236这样带有学术界肯定的声音,无疑是对“顽童”形象最好的认同。同时这也是刘绪源进一步向读者解释了“顽童”的概念。它并非就是常人眼中的“劣童”,而是儿童从自身的心理以及需求出发,寻得的一种符合内心慰藉,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的儿童形象。在刘绪源的著作中,从社会、历史、文学以及儿童心理学的综合角度出发,高度肯定“顽童”型文学的价值。
3 王葆与皮皮鲁“顽童”形象比较
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与张天翼笔下的王葆二者同属“顽童”,而且同为“热闹型”作家笔下的产物,所以两位“顽童”在风格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在这些方面中最突出的是二人性格中的“叛逆色彩”。这种打着引号的叛逆,成为他们性格中最出彩的地方。同时王葆与皮皮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二人在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态度方面完全是持相反的观点的。而王葆与皮皮鲁二人在“顽童”方面表现出的这种相似与差异,也是张天翼与郑渊洁对“顽童”的不同诠释。
目 录
1 绪论 1
2 顽童形象概述 3
3 王葆与皮皮鲁“顽童”形象比较 5
3.1相同之处——“叛逆”的顽童 5
3.2对学校传统教育的不同态度 7
3.3皮皮鲁对王葆的继承与超越 8
4“顽童”形象异同的原因 10
4.1作者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不同 10
4.2创作时代背景的差异 11
5 王葆与皮皮鲁的现实意义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绪论
张天翼、郑渊洁同是中国当代非常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一部部经典之作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特别是他们所塑造的“顽童”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顽童”形象塑造既符合儿童追求快乐自由的特点,又满足于儿童的心理情感需要,是真正按照儿童自身特点来量身塑造的人物形象。“顽童”的出现逐渐打破儿童文学中“乖孩子”的形象模式,使儿童开始由循规蹈矩向自由、顺应儿童天性方向发展。学术界对张天翼、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的研究很多,对二人所塑造的“顽童”形象研究也不少。
5070年代关于张天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及艺术表现的分析,其中以蒋风的《张天翼和他的大林和小林》》,剖析了张天翼早期童话创作的鲜明特色,并且道明了张天翼此部作品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意义。但此时对于张天翼童话中的“顽童”形象研究还未涉及。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人们对儿童文学关注度有所提高,已有人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张天翼,郑渊洁的作品中,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此时学术界关于“顽童”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郑渊洁的皮皮鲁上。陈丹燕发表了《 〈皮皮鲁全传〉的思考特征》一文,特意分析了郑渊洁笔下皮皮鲁形象,以及他所代表的关于郑渊洁的教育理念中的“好孩子”标准,使“顽童”的儿童文学形象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但研究的热度并不高。
新世纪以来,随着儿童教育观的转变,研究者开始将目光由传统教育模式转向关注儿童真正的心理需要,以及追求“顽童”天性方面来。张淑玲《不一样的皮皮和皮皮鲁——两种不同的儿童观》中,特将林格伦所塑造皮皮的形象和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做了对比,论证了他们分别代表的不同的儿童观念。这些研究让“顽童”形象的意义不断扩大,使它超越了简单人物形象,也开始逐渐革新中国传统的教育观。此时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郑渊洁、张天翼二人各自的“顽童”形象研究,对于二人“顽童”形象对比还研究甚少。
近年来,人们对儿童文学越来越重视,对“顽童”形象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石文娟在其论文《郑渊洁童话中的顽童形象的美学意义》中,从美学视角,通过对“顽童”具有鲜明而生动的性格以及在“顽童”形象中所运用的隽永持久的艺术魅力的阐述,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顽童”形象。随着社会、学校、家庭对儿童文学重视度的提高,对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资源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儿童文学。随着教育观的不断改进,人们对“顽童”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已有人将皮皮鲁与王葆的“顽童”形象做出对比,但研究的成果学术价值不高。国外研究者对于张天翼、郑渊洁笔下“顽童”形象的研究还未出现。
因此可以看出二人笔下“顽童”形象比较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特将张天翼、郑渊洁童话中的“顽童”形象进行综合比较,通过分析王葆与皮皮鲁两人在儿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的异同,解读其产生这种异同的具体原因,探究皮皮鲁对王葆“顽童”形象的继承与超越,及二人对整个儿童文学界的意义与贡献。
2 顽童形象概述
何为顽童?顽童一词从何而来?“顽童”最早出现在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蔡攸者,垂髫一顽童耳,京(蔡京)遣攸日与陛下游从嬉戏,必无文武尧舜道,启沃陛下”;[1]p12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闻抚公溺声歌而比顽童,此皆九兄所长也”。 [2]p129 这些作品中出现的“顽童”是古人对“顽童”的一般理解,指的是愚昧、顽皮的孩童。同时也有人将“顽童”解释为:愚钝无知的人、娈童。因此愚昧、顽皮的孩童似乎成为古人对“顽童”的普遍理解。
到了现代,“顽童”是区别于传统的“好孩子”而言的,通常指那些淘气顽皮有着自己个性与表现欲,不受外界干扰,追求自己本真,富有大胆想象,敢于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但同时不失善良纯真的一类儿童。这种“顽童”在儿童文学中体现为,带有“叛逆”色彩的儿童。他们与古人笔下的“顽童”大相径庭,他们章显生命力与创造力、追求自由与快乐的儿童天性,深受读者喜爱。例如瑞典儿童文学家格林兰的《长袜子皮皮》中淘气、爱好冒险的小姑娘皮皮;《淘气包埃米尔》中顽皮却富有正义感的埃米尔;以及科洛迪《木偶奇遇记》中被改造的顽童——诺曹等等。这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这些新的“顽童”形象冲击着传统理念,也填补了儿童文学中“顽童”这一空白。
随着西方“顽童”文学的蓬勃兴起,中国国内也开始刮起了一阵“顽童”风。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中的王葆,以及郑渊洁《皮皮鲁与鲁西西》中的主人公皮皮鲁。他们将中国的顽童文学推向一个高潮,成为读者脑海中不朽的记忆。王葆与皮皮鲁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的出现不仅与当时的世界儿童文学的蓬勃发展有关,同时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需要。在中国传统的这种僵化、固化的儿童文学中,急需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其中,让中国的儿童文学也焕发出新的生机。王葆与皮皮鲁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郑渊洁、张天翼笔下的“顽童”是在西方顽童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实际国情。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儿童文学形象一出现,迅速席卷全国,受到国内许多读者的好评。
随着王葆与皮皮鲁的蔓延,这样带有中国元素的“顽童”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众多学术界元老对此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著名学者刘绪源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提出“顽童母题”这一概念,它是从“儿童自己眼光出发”的母题。[3]p236这样带有学术界肯定的声音,无疑是对“顽童”形象最好的认同。同时这也是刘绪源进一步向读者解释了“顽童”的概念。它并非就是常人眼中的“劣童”,而是儿童从自身的心理以及需求出发,寻得的一种符合内心慰藉,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的儿童形象。在刘绪源的著作中,从社会、历史、文学以及儿童心理学的综合角度出发,高度肯定“顽童”型文学的价值。
3 王葆与皮皮鲁“顽童”形象比较
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与张天翼笔下的王葆二者同属“顽童”,而且同为“热闹型”作家笔下的产物,所以两位“顽童”在风格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在这些方面中最突出的是二人性格中的“叛逆色彩”。这种打着引号的叛逆,成为他们性格中最出彩的地方。同时王葆与皮皮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二人在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态度方面完全是持相反的观点的。而王葆与皮皮鲁二人在“顽童”方面表现出的这种相似与差异,也是张天翼与郑渊洁对“顽童”的不同诠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