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辛豪放词创作背景的异同(附件)

摘 要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他们都在豪放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苏词中承载的是名士之雅,辛词中传达的是英雄之气,其原因是他们创作背景同中存异。本文从时代背景下词创作的异同、仕途背景下的人生异同来阐释他们豪放词创作背景的异同。 目 录
绪论 1
1 时代背景下词创作的异同 2
1.1 词创作的共同性 2
1.1.1 创作态度的共同性 2
1.1.2 创作风格的共同性 3
1.2 词创作的不同 3
1.2.1 创作目的的不同 3
1.2.2 对词的开拓不同 4
1.2.3 创作方法的不同 4
2 仕途背景下的人生异同 6
2.1 生活态度的异同 6
2.1.1 入仕前 6
2.1.2 入仕后 6
2.2 人生观的异同 7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豪放词的形成是中国词史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苏轼和辛弃疾则是这个词派的两面旗帜,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东坡词与稼轩词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有情绪的激荡,还有民族精神的传扬。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很多人大力学习苏辛,提倡苏辛词风。众多的文人和学者对“苏辛”的关注和认知主要集中在风格、性情和襟抱等方面,鲜有问津豪放词创作背景的异同,今天我结合前人的研究就他们豪放词创作的背景异同来阐释一些自己的观点。
1 时代背景下词创作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豪放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宋中后期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这使豪放词进入了奠基阶段。辛弃疾作为南宋词人,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所以他们在词的风格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豪放词创作又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特点。
1.1 词创作的共同性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所以词的创作风格离不开豪放。《辞海》中说:“豪放”在一般意义上讲,大都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王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写壮词,这使豪放词进入了奠基阶段。辛弃疾作为南宋词人,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所以他们在词的风格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豪放词创作又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特点。
1.1 词创作的共同性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所以词的创作风格离不开豪放。《辞海》中说:“豪放”在一般意义上讲,大都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苏辛词中狂”[1]P14准确的说明了他们创作的风格。
1.1.1 创作态度的共同性
元好问在《新乐府引》这样说: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之气象。。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2]P317
元好问认为苏轼虽然不斤斤计较于文字音律,刻意追求文字的工拙,但是重视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苏辛词派词人也大都具有“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的共同特点。苏辛词派虽偶有粗率之病,但其艺术创造追求自然,讲究真性情的流露,使词具有了独特的抒情性。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中就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合了别离的伤感、挚感情,沉痛悲切,感人至深。《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3]P402温馨的祝愿、热情的勉励和慷慨悲壮之情,情感充沛,感人至深。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这首词也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拳拳深情,词中糅合了别离的伤感、挚感情,沉痛悲切,感人至深。《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作者巧妙运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壮志雄图屡遭扼制的苦闷心情,也倾诉了对叶衡殷切的盼望,两种感情自然结合。
1.1.2 创作风格的共同性
《论语子路》云:“狂者进取。”[4]P217而孔安国集注云:“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4]P219苏轼和辛弃疾词中具有极高之志与进取精神,这种极高之志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到社会现实的压抑,便毫无掩饰地显礴出来。像火山喷发,如大江倾泻,似雷连震吼,表现出无人比拟的“狂”劲。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开篇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3]P80就奠定了全词“狂”的基础,而词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P80表达出作者虽然已生白发但却不失进取的精神。辛弃疾的《贺新郎》词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5]P183这种超越一切古人而唯一突出自我的言论充分显示出作者的狂。“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砰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6]P183将这首词开篇衰颓感伤一扫而光,表现出雄视万世之概。
苏轼和辛弃疾这种脾晚一世的狂傲,正是源自其爱国风流的强烈光辉与其残酷现实的浓重黑暗的尖锐冲突。
虽然苏轼和辛弃疾在创作上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似之处,但由于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让他们的词作展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特点。
1.2 词创作的不同
1.2.1 创作目的的不同
在词学发展史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词风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词至范仲淹,开了豪放派的先河。至苏轼,词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苏轼生活的年代,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比较激烈的,改革派和守旧派一直没有停止过彼此间的争斗。苏轼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政治环境,当守旧派当政时,他觉得需要变革才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站在主张改革的一面;然而,当改革派当政时,他又认为改革的步子迈得过大,有些方面要守旧一些,又被认为站在了守旧派的一方。因此,苏轼在守旧派和改革派的眼里,都是对立的一方,这也就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的不得志。这种怀才不遇的激愤和痛苦,再加上苏轼豪放的襟抱和坦荡的胸怀,表现在作品里自然不会是靡靡之音,词境再一次得到开拓,词的写作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大。他一反传统,提倡诗化的词风,作品风格豪放清逸,一扫婉约派旧习。那种豪放的气势,逸然的胸怀,把作者词精神的内在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至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将亡国之痛、爱国之情贯注于词中,给予了词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南宋战乱频繁,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代当初的繁荣景象都已消失殆尽,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时,婉约的词风显然不能反应社会现状,词坛上充斥的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慷慨激昂的词风。爱国志士反对屈辱求和的政策,为了唤醒民众,将这种焦心的痛苦寄托于词中,使词成为启发民智的有效工具。
1.2.2 对词的开拓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与北宋的诗文革新精神相呼应,使词由歌者之词转变为文人之词,打破了诗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3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