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初中语文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于漪老师作为全国特级语文教师提出了情感派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强调以情育人,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这一教学方法的提出引起了全国各地初中语文老师的学习和探讨。本课题以上海市正大中学为例,听取运用情感教学方式的语文老师的课,分析情感教学在不同语文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并调查这种教学方法在师生中反馈和评价,分析课堂情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提出改良建议。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 1
(一) 朗读式情感教学,营造课堂气氛 1
(二)利用情感因素,丰富情感内涵 1
(三)寻找情感素材,诱发情感共鸣 2
(四) 从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情感基调 2
三、课堂情感教学在师生中的反馈 3
(一) 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 3
(二) 教师问卷的调查分析 5
四、情感教学在课堂上的优缺点分析 8
(一) 课堂情感教学的优点 8
(二) 课堂情感教学存在的缺点 10
五、对课堂情感教学方法的改良建议 11
(一)把关注个别学生发展至关注整体学生 11
(二)多加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12
(三)加强语文情感教学实践 12
六、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附录一 15
附录二 17
致谢 19
论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党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也不像传统的师授生听,死记硬背。于漪老师作为全国特级教师提出了情感派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情感教学追求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常取启发式、导学式、自学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但在实际的课堂过程中也存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些许问题,本论文则以上海市正大中学为例,综合学生和教师的多方面反馈,探讨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议和发展策略。
二、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
由于中学语文课本课文的多样性,情感教学在的语文课堂上有不同的表现,这也体现出情感教学“学无定法,教无定式”的变化美,下面就从几点来研究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和应用。
朗读式情感教学,营造课堂气氛
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每节语文的必备要素,虽然它一直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上,但许多老师对它却并不是很重视,还觉得朗读只是在做无用功,对成绩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事实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够加深自身对文章内容的印象,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的气氛。
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中,用朗读式的情感教学方法让学生来体悟作者的情感。朗读,是将感情用声音来进行表现,而声音又恰恰能将感情进行完美的表达。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往往出现松散无力的现象,没有力气的朗读那只能叫做读课文。而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借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人们内心被笼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与此同时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问中国人,激发了人们的愤怒意识。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就会很好的理解的文章的含义,文章所揭示的中心也就突出了。
(二)利用情感因素,丰富情感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很多文章都洋溢着感情并具有一定的情感冲击力,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去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现状的片段,如,包含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片段,更多的来靠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丰富的课文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也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文章,理解把控文章的情感内涵,也可以通过朗诵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达到理解课文的最优效果。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的时候,首先找出文章中关于意象的词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不加修饰的意象更加突出了萧条苍凉的气氛,而断肠人在天涯这一细微的描写就是一个情感因素,利用这一情感因素提问学生断肠人在天涯的心理活动,引发出学生对这首元曲的讨论,学生们有些觉得断肠人在思念家乡,有些觉得断肠人在等待心爱的人,最后再结合上片萧条的景象得出断肠人在思念家乡,因为等待爱人的意象与之不同,所以运用曲中的情感因素能顺利的进行古文的情感教学。
(三)寻找情感素材,诱发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充沛的课堂教学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打动学生的心灵,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作文教学是当前中学语文的一大难题。首先作文的话题设计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写作是在情感诱发下完成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流水账似的叙述,文章则是思想情感孕育出来的产物,没有情感的文章是没有生气和活力。在作文课堂上,一个直白的作文题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上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文题目都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那么当学生拿到一个不熟悉的作文题目时应该如何呢?
例如《一个冬日的早晨》这个作文题目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但是却不怎么好下手。这个时候老师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冬日”和“早晨”谈谈对这两个词语情感上的理解,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就开始左右互相讨论了,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寒冷”和“温暖”,而这两个字眼正是这篇作文的中心要素。当在作文课堂上学会寻找情感素材并且建立起情感共鸣后,作文的课堂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从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情感基调
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为课堂情况做足准备,也应该提前为同学们创设情感基调的前提,包括在分析课文之前,要去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真实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在写文章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变化,以此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体会去深入课文, 感受课文的情境和作者的心境, 也就是所谓的以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天》这篇散文时候正好学生们刚放完寒假过完春节,让学生们结合自身分享在春节期间自己做了些什么,父母做了些什么,周围的人做了些什么,大家一起讨论形成共鸣,创设出情感氛围,然后带大家了解作者老舍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进行比较,并且按照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序起来,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学生们也能很好的学会并理解这篇文章。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 1
(一) 朗读式情感教学,营造课堂气氛 1
(二)利用情感因素,丰富情感内涵 1
(三)寻找情感素材,诱发情感共鸣 2
(四) 从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情感基调 2
三、课堂情感教学在师生中的反馈 3
(一) 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 3
(二) 教师问卷的调查分析 5
四、情感教学在课堂上的优缺点分析 8
(一) 课堂情感教学的优点 8
(二) 课堂情感教学存在的缺点 10
五、对课堂情感教学方法的改良建议 11
(一)把关注个别学生发展至关注整体学生 11
(二)多加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12
(三)加强语文情感教学实践 12
六、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附录一 15
附录二 17
致谢 19
论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党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也不像传统的师授生听,死记硬背。于漪老师作为全国特级教师提出了情感派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情感教学追求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常取启发式、导学式、自学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但在实际的课堂过程中也存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些许问题,本论文则以上海市正大中学为例,综合学生和教师的多方面反馈,探讨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议和发展策略。
二、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
由于中学语文课本课文的多样性,情感教学在的语文课堂上有不同的表现,这也体现出情感教学“学无定法,教无定式”的变化美,下面就从几点来研究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和应用。
朗读式情感教学,营造课堂气氛
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每节语文的必备要素,虽然它一直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上,但许多老师对它却并不是很重视,还觉得朗读只是在做无用功,对成绩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事实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够加深自身对文章内容的印象,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的气氛。
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中,用朗读式的情感教学方法让学生来体悟作者的情感。朗读,是将感情用声音来进行表现,而声音又恰恰能将感情进行完美的表达。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往往出现松散无力的现象,没有力气的朗读那只能叫做读课文。而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借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人们内心被笼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与此同时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问中国人,激发了人们的愤怒意识。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就会很好的理解的文章的含义,文章所揭示的中心也就突出了。
(二)利用情感因素,丰富情感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很多文章都洋溢着感情并具有一定的情感冲击力,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去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现状的片段,如,包含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片段,更多的来靠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丰富的课文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也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文章,理解把控文章的情感内涵,也可以通过朗诵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达到理解课文的最优效果。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的时候,首先找出文章中关于意象的词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不加修饰的意象更加突出了萧条苍凉的气氛,而断肠人在天涯这一细微的描写就是一个情感因素,利用这一情感因素提问学生断肠人在天涯的心理活动,引发出学生对这首元曲的讨论,学生们有些觉得断肠人在思念家乡,有些觉得断肠人在等待心爱的人,最后再结合上片萧条的景象得出断肠人在思念家乡,因为等待爱人的意象与之不同,所以运用曲中的情感因素能顺利的进行古文的情感教学。
(三)寻找情感素材,诱发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充沛的课堂教学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打动学生的心灵,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作文教学是当前中学语文的一大难题。首先作文的话题设计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写作是在情感诱发下完成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流水账似的叙述,文章则是思想情感孕育出来的产物,没有情感的文章是没有生气和活力。在作文课堂上,一个直白的作文题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上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文题目都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那么当学生拿到一个不熟悉的作文题目时应该如何呢?
例如《一个冬日的早晨》这个作文题目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但是却不怎么好下手。这个时候老师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冬日”和“早晨”谈谈对这两个词语情感上的理解,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就开始左右互相讨论了,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寒冷”和“温暖”,而这两个字眼正是这篇作文的中心要素。当在作文课堂上学会寻找情感素材并且建立起情感共鸣后,作文的课堂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从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情感基调
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为课堂情况做足准备,也应该提前为同学们创设情感基调的前提,包括在分析课文之前,要去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真实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在写文章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变化,以此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体会去深入课文, 感受课文的情境和作者的心境, 也就是所谓的以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天》这篇散文时候正好学生们刚放完寒假过完春节,让学生们结合自身分享在春节期间自己做了些什么,父母做了些什么,周围的人做了些什么,大家一起讨论形成共鸣,创设出情感氛围,然后带大家了解作者老舍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进行比较,并且按照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序起来,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学生们也能很好的学会并理解这篇文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