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

浅析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20201006192431]
目 录
前 言 2
一、 带有明显自传性质和具有强烈抒情性的作品特色 3
(一)真实坦诚地讲说自身经历 4
(二)真率强烈地抒发情感 5
二、独具特色的细节描写 5
(一)细致入微地再现切身感受 6
(二)简约传神地塑造人物 7
三、 自然质朴的叙述风格 7
(一)朴素诗意的语言 8
(二)逼真细腻的笔触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前 言
萧红,原名张乃莹,是中国近现代的女性作家,被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她曾用笔名有玲玲、悄吟、田娣等,出生于黑龙江地主家庭的她九岁失去母亲,二十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生的苦痛,用短短的三十一年尝尽了生活的百般味道,又用短暂十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独具魅力的作品。享年31岁的她为我们留下的是“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生活勇气,就是这样一位柔弱而又无比坚韧的女性,用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笔触去书写当时的“生命”与“人生”,在中国文坛上形成了自己独具韵味的文章风格。
萧红在生命的最后说自己的一生是“尽遭白眼冷遇”。而她的作品也如她话中所说一样,在她去世很长时间内也遭受了“白眼冷遇”而沉寂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政治意识形态的重压从文学批评上撤离,这使得许多人在后期重新审视萧红的作品,一时间研究萧红成为了热潮。
很多人认识萧红或许是从她的《生死场》或《呼兰河传》等小说作品开始,但是如果想要更加透彻地去了解她也许我们应该从其散文方面入手。她的这些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品展示出了她的独树一帜的精神艺术风格与个性,再去看她的散文其魅力不亚于她的小说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萧红用真实写自我用率真抒发感情,充分展现了她对生命与审美具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文学作品遍地璀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获得了一个其他文学家难以与其争锋的一席之地。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她用近百万字的作品为我们讲述了出了自己短暂而又充满苦楚的一生,也使得她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不凡成就的作家之一.
在早期一些文学家就开始对萧红的散文创作有所注意,很多文学史家都看到了其中丰富的价值。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现代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新文学史稿》对萧红的散文作品做出特别的评价,特别是对《商市街》和《桥》这两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方面做出了细致的评价;著名的散文大家林非在《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也提到她散文中的独特风格与情调,还提到了她的散文和小说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81年还专门出版了新的《萧红选集》,不再只收录她的小说,而新增加了三十五篇散文,这也表明萧红的散文创作也渐渐开始受到重视。
在80年代研究中,萧红的散文作品就更加闻名,一些现代散文专著中也出现了其作品。在这期间涌现了大量的论述萧红散文的文章,如在王家伦的论文《论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中指出“她注重抒写个人的情怀,表现自我的形象”,还有在邢富君的《〈商市街>简论》中,则十分全面地为我们解读了萧红的散文创作,他指出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文笔优美,简练清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由此可见萧红的散文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在90年代,随着女性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批评热潮的兴起,许多学者对萧红散文的研究也开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着手,如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的《萧红:大智勇者的探寻》,对萧红散文中所具有的独特女性视角观察力以及对女性人生的悟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这些女性主义系列文章的出现对研究萧红散文来说也是一种推进与延伸。
在现阶段,在多方面文化的影响下,学者们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在研究学问方面不断创新,更有利于对学问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对萧红的文学探索为例,在此背景下,以文学技巧探索为基准,多方面考虑作者性格,时代背景等,进行多方位的文学研究,可以完成更深入的研究,发现新领域。
对于萧红散文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发现与突破,研究者的视野也得到了更加广阔的拓展,在研究内容方面也更加充实与深入。如今,对萧红的散文研究正在逐渐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趋势,在内容深度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与发掘。我个人希望能够在萧红的散文艺术特色方面,从她的个人、经历、作品立足,对萧红的散文研究有所丰富与补充。
一、 带有明显自传性质和具有强烈抒情性的作品特色
萧红在这人世间仅有短短的三十一个春秋,但在这仓促的人生中萧红却经历了很多常人都难以感受和承受的痛苦。在萧红的童年时期,萧红的亲生母亲对她很严厉且在她九岁时就因病去世离她而去,她的父亲接着就续娶,继母对萧红也十分冷淡,“这个母亲对我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非常客气的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父亲对待萧红也是除了指责就是打骂。年幼的萧红从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温情,从来都是在痛苦与寂寞中度过的。萧军在《萧军回忆录》中就提到过他对萧红童年的认识,“幼年时期她的生活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黯淡的,孤零的,无助的,在精神上不被理解的;既无母爱,也无父爱,几乎等于生活在瑟瑟秋风的荒原上或沙漠中一株孱弱的小树或者是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一只畸零的小鸟。”到萧红长大以后,她冷酷专制的父亲又给她安排了她不想要的婚姻,那时的萧红已经具有了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她开始与束缚她的封建思想作斗争,选择逃婚离家出走。但逃离了封建家庭的萧红依旧是痛苦的,她只身一人,不谙世事的她被人欺骗后有了身孕,然后被囚禁在旅馆中,后幸得萧军的解救才得以重新生活。在此后一直到她在异乡病逝的这十几年里,她一直在遭受命运的特殊“眷顾”,痛苦和磨难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的生活。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折磨,就连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在孤独和病痛的包围下。
(一)真实坦诚地讲说自身经历
生活远比故事丰富,故事中的一切都可以来源于生活。萧红曲折的一生本就是一本厚重的书,萧红用自己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去描绘作品。
我们读萧红的散文,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她是一个直率而坦诚的人。从她的文字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所谓的深不可测的“内涵”或是“城府”,也见不到暗藏的隐晦,我们只看到一个通体透明赤裸的灵魂。可以看出萧红的散文,大部分都是具有自传特色的,她坦白真诚地给我们讲述自己的所见和所感。读她的散文,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她的经历,她的体验,她的性格。有评论家就这样说,“萧红的那些自传性质的散文,可以看成是萧红自身的一部史”。
《商市街》是萧红的著名散文集,它的出现使萧红一跃达到了散文家的地位,这部集子可以说是真实地再现了萧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那一段困苦的日子,再现了“两萧”在那段日子里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生活。那段时间,他们一直处于极度贫穷的状态,以至于都大部分时间萧红都是在忍饥挨饿中度过的,在《欧罗巴旅馆》中写到过萧红因为没有钱租旅馆内的用品,所以那些东西都被房东拿走,里面写道,“小室被劫了一样,床上一张肿胀的草褥赤现在那里,破木桌一些黑点和白圈显露出来,大藤椅也好象跟着变了颜色。”在《饿》这一篇散文中更直接地写出了他们饥饿时的状态:“我”想去偷,下几次决心都不成,眼瞅着别人房间门口放着仆役送去的面包而不敢下手,只好望着屋里,“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饥饿像空气一样把他们包围,所有“生存的尴尬”、“人生的劳苦”和“精神的委顿”都一齐向他们涌来,此情此景萧红也仅仅只能发出愤怒的喊声:“我们也是一条狗,和别的狗一样没有心肝,我们从水泥中自己向外爬,忘记别人,忘记别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