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中的亲情书写
摘 要在萧红的小说中,亲情是淡漠而残酷的。她笔下父亲虽然也呈现出父爱一面,但更多的是自私而不负责任的代表。她笔下的母亲狠毒且疯狂,只有祖父形象才是温情和慈爱的。萧红小说中的亲情书写有她自身情感的投影,也是她独特文学观的折射。她笔下的亲情通过“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环境的强化”等散文化的风格而呈现出来,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而独特的价值。
目 录
引言 1
1. 亲情书写的表现 2
1.1父子关系 2
1.2母子关系 4
1.3祖孙关系 5
2.亲情书写的叙事特征 7
2.1情节的淡化 7
2.2人物的虚化 8
2.3环境的强化 9
3. 亲情书写的文学史价值 11
小结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 言
萧红是一位有自身特色的女作家。20世纪30年代步入文坛,一生命运多舛、被磨难和孤独缠绕的她,小说的创作似乎就是以她悲惨而孤寂的人生为基调,忧郁而深沉。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书写着她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新颖、质朴的语言、散文化的小说结构、诗化的叙事手法为她在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对于萧红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女性主义悲剧意识、抗日题材、对民族性的探索,以及语言艺术特色、地域特色、抒情性文体等方面,而对萧红小说亲情书写的研究寥若晨星。因此本论文希望通过对萧红小说亲情书写的研究来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探索她的情感路程。
该论文首先论述的是萧红小说中亲情书写的表现,即父子、母子、祖孙关系。通过这三种关系来探讨“父亲”、“母亲”、“祖父”在萧红笔下的形象;其次是对亲情书写叙事特征的论述,“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环境的强化”等散文化的风格在亲情的书写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对萧红小说中亲情书写的价值展开论述。
1. 亲情书写的表现
亲情是因血缘关系而生成的一种情感形式。和爱情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情感。但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种情感在金钱利益的冲击下会被功利化,甚至发生畸变。
亲情来源于家庭,能给每个人带来爱和温暖。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亲情被赞颂,被高歌,它能够给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希望和力量。在曹雪芹笔下,亲情是相聚于大观园的热闹;在朱自清的笔下,亲情是父亲蹒跚的背影;在冰心的笔下,亲情是为母亲临终前持疾的点点滴滴;而在萧红的笔下,亲情是父亲斜视的眼睛,是母亲的恶言恶色。唯一让她感受到亲情的只有祖父。是祖父让她感受到了这人世间的温暖,让她知道这世间除了冰冷之外,还有爱。
萧红的一生都逃不开家对她的折磨。饱受坎坷和孤寂的她,一生都在忍受着亲情的煎熬,并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1父子关系
有关“父子关系”的论述最早是出现在我国孟子的著作中。即“五伦思想”[3]——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后通过韩非的《吕氏春秋》的发展,将前“三伦”放到了首位;汉代的董仲舒更是将前“三伦”列为“王道之三纲”[4],东汉《白虎通》则明确的将其定格为封建伦理纲常。到了五四时期,父子关系出现裂痕,受新思想的影响,矛盾更加尖锐。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萧红的小说中“我”与父亲的决裂。
萧红小说中的“父亲”是“贪婪”[2]P155而“毫无人性的”[2]P155,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外人,都是“吝啬而疏远的”[2]P155,“甚至于无情”[2]P155。可是在她的自传性小说和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父亲形象。这当中的反差不能不令读者感到诧异。
冷酷、自私、毫无人性的“父亲”形象。《看风筝》中的父亲,在企盼着儿子回家,实际却是希望儿子回来赡养他;在《逃难》中,萎缩、愚钝的何南生;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如《山下》;父亲形象模糊,如同虚设的黄良子的男人(《桥》);更残忍的是《生死场》中的成业,亲手摔死了自己的女儿——小金枝。在萧红的笔下,“父亲”成了一头没有人性的禽兽。这应该是萧红对父亲形象最痛彻的揭露。“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p110这是萧红给她弟弟的回话。从她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她那位漠不关心而又贪婪、小气、残酷的父亲是深恶痛绝的。
寻找、思念儿子的“父亲”形象。《旷野的呼喊》,无论是开篇还是结尾,“父亲”都在狂风中寻找儿子。《北中国》描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父亲在儿子离家出走后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5]P667。这两部小说都是写父亲对儿子离家后的思念。对于离家出走的萧红而言,她离开后父亲是不是也如小说中的“父亲”一样,深切的思念过她呢,这是一个谜。但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她的内心是希望父亲也曾思念过她的。现实生活中亲情的缺失,她只能在小说中寻找,来满足内心对父母的爱的渴望。
那萧红小说中亲情书写前后的差别又该如何解释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时代的原因。萧红生于五四时代。在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萧红是中国版的娜拉。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社会思想启蒙运动,倡导独立、平等、自由,萧红就是在这种新思想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她是她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她的权利。这与从小在封建礼教思想下成长起来的父亲是相矛盾的。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孩,这更加剧了她与父亲的矛盾。二、自身性格的原因。
在那个性别意识强烈的时代,她作为一个女孩子并没有给家族带来欢悦,只有祖父是疼爱她的。因为父爱和母爱的缺失,让她的内心脆弱而又敏感。同时和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童年时光养成了她任性豪放、无拘无束的性格。也是这豪放不羁的性格让她做出了离家出走的决定。三、时间是治愈伤口的良药。无论父亲曾经带给她多大的伤害,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日渐成熟。在回望来时路时,萧红能够用更理智的心态来面对与父亲的关系。从而去包容、理解父亲。四、自我情感上的满足。弗洛伊德曾说:“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6]P317从未得到父亲关爱的萧红在内心深处对那份情感是极其渴望的,可现实又是残酷的。她只能通过小说来实现她的愿望,她是在寻找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1.2母子关系
“母子关系”即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念里“母亲”是伟大而无私的,是牺牲和奉献的代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歌颂母亲的作家有:胡适的《我的母亲》,虽写的是母亲对我的严厉和慈爱,但从作者的笔下读者可以感受到其对母亲的一片感激之情;冰心坚信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可以拯救人心和乱世;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母亲”被当做一件物品被“父亲”典押了出去,无论是在哪个“家”,她都放不下她的孩子。于她这个母亲而言,那都是她的宝。反观萧红笔下的“母亲”——自私、冷酷、残暴。她打破了母亲神话,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这与她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母爱是密切相关的。萧红小说中的母子关系是疏远而毫无亲情可言的。
狠毒、冷漠的“母亲”形象。在萧红的小说《家族以外的人》中,“我”是一个没有母亲疼爱的小孩。幼时因为淘气而被母亲追着打爬到了树上,母亲仍不罢休,用小石子打“我”,“差不多每颗都像小钻子似的刺痛着我的全身。”[1]P67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狠毒的,同时也是冷漠的。夜晚,“我”因为害怕而不敢去上厕所,换来的只是母亲的冷漠“我不去”。从小没有得到母爱的萧红又怎么能够在小说中书写母爱呢。九岁时,母亲去世,继母虽然不打她,但更加冷漠了。而她的世界剩下的只是冰冷。
目 录
引言 1
1. 亲情书写的表现 2
1.1父子关系 2
1.2母子关系 4
1.3祖孙关系 5
2.亲情书写的叙事特征 7
2.1情节的淡化 7
2.2人物的虚化 8
2.3环境的强化 9
3. 亲情书写的文学史价值 11
小结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 言
萧红是一位有自身特色的女作家。20世纪30年代步入文坛,一生命运多舛、被磨难和孤独缠绕的她,小说的创作似乎就是以她悲惨而孤寂的人生为基调,忧郁而深沉。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书写着她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新颖、质朴的语言、散文化的小说结构、诗化的叙事手法为她在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对于萧红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女性主义悲剧意识、抗日题材、对民族性的探索,以及语言艺术特色、地域特色、抒情性文体等方面,而对萧红小说亲情书写的研究寥若晨星。因此本论文希望通过对萧红小说亲情书写的研究来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探索她的情感路程。
该论文首先论述的是萧红小说中亲情书写的表现,即父子、母子、祖孙关系。通过这三种关系来探讨“父亲”、“母亲”、“祖父”在萧红笔下的形象;其次是对亲情书写叙事特征的论述,“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环境的强化”等散文化的风格在亲情的书写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对萧红小说中亲情书写的价值展开论述。
1. 亲情书写的表现
亲情是因血缘关系而生成的一种情感形式。和爱情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情感。但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种情感在金钱利益的冲击下会被功利化,甚至发生畸变。
亲情来源于家庭,能给每个人带来爱和温暖。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亲情被赞颂,被高歌,它能够给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希望和力量。在曹雪芹笔下,亲情是相聚于大观园的热闹;在朱自清的笔下,亲情是父亲蹒跚的背影;在冰心的笔下,亲情是为母亲临终前持疾的点点滴滴;而在萧红的笔下,亲情是父亲斜视的眼睛,是母亲的恶言恶色。唯一让她感受到亲情的只有祖父。是祖父让她感受到了这人世间的温暖,让她知道这世间除了冰冷之外,还有爱。
萧红的一生都逃不开家对她的折磨。饱受坎坷和孤寂的她,一生都在忍受着亲情的煎熬,并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1父子关系
有关“父子关系”的论述最早是出现在我国孟子的著作中。即“五伦思想”[3]——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后通过韩非的《吕氏春秋》的发展,将前“三伦”放到了首位;汉代的董仲舒更是将前“三伦”列为“王道之三纲”[4],东汉《白虎通》则明确的将其定格为封建伦理纲常。到了五四时期,父子关系出现裂痕,受新思想的影响,矛盾更加尖锐。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萧红的小说中“我”与父亲的决裂。
萧红小说中的“父亲”是“贪婪”[2]P155而“毫无人性的”[2]P155,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外人,都是“吝啬而疏远的”[2]P155,“甚至于无情”[2]P155。可是在她的自传性小说和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父亲形象。这当中的反差不能不令读者感到诧异。
冷酷、自私、毫无人性的“父亲”形象。《看风筝》中的父亲,在企盼着儿子回家,实际却是希望儿子回来赡养他;在《逃难》中,萎缩、愚钝的何南生;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如《山下》;父亲形象模糊,如同虚设的黄良子的男人(《桥》);更残忍的是《生死场》中的成业,亲手摔死了自己的女儿——小金枝。在萧红的笔下,“父亲”成了一头没有人性的禽兽。这应该是萧红对父亲形象最痛彻的揭露。“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p110这是萧红给她弟弟的回话。从她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她那位漠不关心而又贪婪、小气、残酷的父亲是深恶痛绝的。
寻找、思念儿子的“父亲”形象。《旷野的呼喊》,无论是开篇还是结尾,“父亲”都在狂风中寻找儿子。《北中国》描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父亲在儿子离家出走后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5]P667。这两部小说都是写父亲对儿子离家后的思念。对于离家出走的萧红而言,她离开后父亲是不是也如小说中的“父亲”一样,深切的思念过她呢,这是一个谜。但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她的内心是希望父亲也曾思念过她的。现实生活中亲情的缺失,她只能在小说中寻找,来满足内心对父母的爱的渴望。
那萧红小说中亲情书写前后的差别又该如何解释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时代的原因。萧红生于五四时代。在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萧红是中国版的娜拉。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社会思想启蒙运动,倡导独立、平等、自由,萧红就是在这种新思想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她是她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她的权利。这与从小在封建礼教思想下成长起来的父亲是相矛盾的。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孩,这更加剧了她与父亲的矛盾。二、自身性格的原因。
在那个性别意识强烈的时代,她作为一个女孩子并没有给家族带来欢悦,只有祖父是疼爱她的。因为父爱和母爱的缺失,让她的内心脆弱而又敏感。同时和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童年时光养成了她任性豪放、无拘无束的性格。也是这豪放不羁的性格让她做出了离家出走的决定。三、时间是治愈伤口的良药。无论父亲曾经带给她多大的伤害,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日渐成熟。在回望来时路时,萧红能够用更理智的心态来面对与父亲的关系。从而去包容、理解父亲。四、自我情感上的满足。弗洛伊德曾说:“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6]P317从未得到父亲关爱的萧红在内心深处对那份情感是极其渴望的,可现实又是残酷的。她只能通过小说来实现她的愿望,她是在寻找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1.2母子关系
“母子关系”即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念里“母亲”是伟大而无私的,是牺牲和奉献的代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歌颂母亲的作家有:胡适的《我的母亲》,虽写的是母亲对我的严厉和慈爱,但从作者的笔下读者可以感受到其对母亲的一片感激之情;冰心坚信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可以拯救人心和乱世;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母亲”被当做一件物品被“父亲”典押了出去,无论是在哪个“家”,她都放不下她的孩子。于她这个母亲而言,那都是她的宝。反观萧红笔下的“母亲”——自私、冷酷、残暴。她打破了母亲神话,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这与她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母爱是密切相关的。萧红小说中的母子关系是疏远而毫无亲情可言的。
狠毒、冷漠的“母亲”形象。在萧红的小说《家族以外的人》中,“我”是一个没有母亲疼爱的小孩。幼时因为淘气而被母亲追着打爬到了树上,母亲仍不罢休,用小石子打“我”,“差不多每颗都像小钻子似的刺痛着我的全身。”[1]P67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狠毒的,同时也是冷漠的。夜晚,“我”因为害怕而不敢去上厕所,换来的只是母亲的冷漠“我不去”。从小没有得到母爱的萧红又怎么能够在小说中书写母爱呢。九岁时,母亲去世,继母虽然不打她,但更加冷漠了。而她的世界剩下的只是冰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