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子恺抗战时期散文的中和之美

内容丰子恺是我国杰出作家,他创作了许多的散文作品,抗战时期的散文尤其具有特色,他独特的审美观造就了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儒家学派和佛教文化对他影响深远,并造成了儒释道互补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作品中就是适度与多元素的统一,即“中和之美”。作为经历了战争的艺术家,在这一时期的丰子恺散文与之前和之后的作品都有所不同,不再单纯的保持“出世”的禅心,而是关注于民生疾苦,用中和的文笔,来控诉侵略的暴行。本文将着眼于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散文,剖析其中的中和之美,并阐述丰子恺散文中和之美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目 录
一、引言1
二、“中和”及丰子恺散文“中和”的内涵1
(一)“中和”的内涵1
(二)丰子恺散文“中和”的内涵2
三、丰子恺散文作品“中和”之美的表现2
(一)情感表达的适度2
(二)情节描写的适中3
(三)现实与理想的调和4
四、丰子恺散文“中和”之美的主要形成原因6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6
(二)佛教思想的影响7
(三)道学思想的影响7
五、丰子恺散文“中和”之美的意义7
(一)成就自我文学地位7
(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8
(三)传承和谐之美9
六、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谢 13
论丰子恺抗战时期散文的中和之美
一、引言
对中华民族而言,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一直都是民族史上难以忘却的时期,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苦难的时期,是一个屈辱的时期,是等待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在这个全民抗战的时期中,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为国家的自由做斗争,为国家的解放而斗争。在这个时代,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也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促使了我国极具抗战特色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诞生。而丰子恺可以算的上这一时期较为特立独行的文学家了,跟大部分黎民百姓一样,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丰子恺不得不举家逃亡,背井离乡。在抗战8年的时光中,丰子恺颠沛流离,逃亡的途中目睹到了人间惨剧,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直击现实,用柔和的文风发出扣人心弦的呐喊,充满儒家的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爱关怀但是也充斥着战斗情怀。在以缘缘堂为题材的一系列作品中,丰子恺不仅控诉侵略者的恶行,更用一颗仁爱之心鼓励着水深火热中的苍生们,比如《还我缘缘堂》、《辞缘缘堂》等作品,以自己的逃亡为写作对象,中和中又充满斗志。在这一时期的丰子恺作品中,除了多了与之前“童心观”所不同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以外,也保持了以往的中和的审美观。
二、“中和”及丰子恺散文“中和”的内涵
(一)“中和”的内涵
“中和”的概念流传已久,《中庸》中首次将“中和”一词提出,从字面上来看,“中”和“和”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中”是对立的中间,即适度,是途径。“和”是对立的融合,即和谐,是理想和追求。但是将“中和”合在一起,那重点便落在了“和”上,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和”不仅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和”也是我国美学中较为重要的理念,从古至今就有“以和为美”的说法,不少学者认为,“和”也可以被称为我国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就是对立元素的融合,并不是混乱的搭配,而是构成美的元素的有机融合。除了这种有机的融合以外,“中和”也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本身就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融合,也是人在大自然中与自然的融合。这种中和的思想表现在审美领域中,就是表现为一种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的观念和“和”的观念,也就是“中和之美”。“中和”的概念并不是在《中庸》中才产生,早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了中和的概念,而至孔子,中和的思想内涵就渐渐被固定下来,孔子结合“中庸”的思想进一步充实了“中和”思想。
“中和”的概念对后世的文人与文学作品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戏剧、散文、诗词以及绘画和建筑中都有体现,而丰子恺就是这文人中的其中之一。
(二)丰子恺散文“中和”的内涵
丰子恺的散文中也表现出“中和”这一精神特质,具体表现为从世间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在抗战爆发前夕,丰子恺是一名旁观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进行书写,而且他的散文显示的是一颗纯真的心,这是一种和别人所不同的风格。因为从下在众多女性身边生活,也就受到了更多的宠爱,这也使得他有一颗天真的心,善于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的性格是温情的,笔尖也是温情的,这也是他的文章如此细腻、耐人寻味的原因。丰子恺身处石门湾这个安逸的世界中,是从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来观察整个社会,将社会上各种各样苦难的现状通过丰子恺平淡的笔尖表现出来。
但在抗战爆发后,丰子恺成为了一名参与者,他离开了那个安逸的石门湾,开始背井离乡,开始逃难,这时的他开始以笔代枪,通过讲述战争来鼓励联合抗战。但在经历了逃难的磨难之后,丰子恺的散文仍保持和美的心境。
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的选择,也正是“中和”的体现。
三、丰子恺散文“中和”之美的表现
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散文充分展现了儒家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作品表现出至柔和谐的艺术风貌。在《再访梅兰芳》、《我与弘一法师》、《湖畔夜饮》、《沙坪小屋的鹅》等散文,都是丰子恺“中和”美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主要特点如下:
(一)情感表达的适度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很早就有关于情感表达的叙述。孔子就曾在《论语》中说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快乐和悲哀的抒发都要适度。在《礼记》中也提出“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作者要态度温和。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情感节制,所以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没有过度情感的宣泄,文风基本上是平和温婉的。丰子恺有节制、适度的表达情感,使得他的散文作品呈现出含蓄美,显现出隽永绵长的韵味,这就是“中和”之美所体现出来的博大温厚的气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