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知己之爱(附件)

摘 要本文通过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解读,从古代知己情怀入手,将《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故事进行分类,分为异性知己之爱和同性知己之爱,其中同性知己之爱又分为男性知己之爱和女性知己之爱,二者均体现单纯的知己友情。其次从知己型故事中探求《聊斋志异》知己之爱的特征,多数作品都反映出知己间相知相悦,一往情深;愿为对方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更为彼此间的情谊勇于打破传统,冲破世俗。基于此,最后从时代背景和个人原因来探究蒲松龄描写“知己之爱”的动机。 目 录
引言 1
1 知己之情,古已有之 2
2 《聊斋志异》中知己故事及类型 4
2.1 异性知己之爱 4
2.2 同性知己之爱 6
2.2.1 男性知己之爱 6
2.2.2 女性知己之爱 7
3 《聊斋志异》中知己之爱的特征 9
3.1 不求报答,无私奉献 9
3.2 相知相悦,一往情深 10
3.3 打破传统,冲破世俗 10
4 蒲松龄描写知己之爱的动机 12
4.1 时代原因 12
4.2 个人原因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四十年时间创作的一部传世名著。《聊斋志异》共8卷491篇40余万字,知己型故事大约占到四分之一,“知己”主题更是贯穿小说知己故事创作始终。作为一个失意状态中的文人,蒲松龄对知己的寻求比常人迫切得多,对“知己”之情的幻想也比常人美好一些因而在“知己”形象上寄托的内涵更丰富一些。在他笔下,《聊斋志异》中的知己之爱不仅有中国传统的男性知己之爱,还有男女异性间理想的知己之爱,更有现代进步意义的女性知己之爱。将这种各式各样的知己情怀呈现出在知己故事里,情感真挚而深沉,形象丰富而多彩,如同跃然纸上。
1 知己之情,古已有之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1]P1,这句话表达了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渴求知己、期盼知音。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蒲松龄久困场屋、仕途无望,生活的清苦和潦倒更增加了他精神上的负担,让他愈发的渴求知己,期盼知音。但自古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有现代进步意义的女性知己之爱。将这种各式各样的知己情怀呈现出在知己故事里,情感真挚而深沉,形象丰富而多彩,如同跃然纸上。
1 知己之情,古已有之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1]P1,这句话表达了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渴求知己、期盼知音。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蒲松龄久困场屋、仕途无望,生活的清苦和潦倒更增加了他精神上的负担,让他愈发的渴求知己,期盼知音。但自古以来知音难觅,传统文人苦苦寻觅,最终也只能将知己情结寄托于创作中,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蒲松龄也是如此,他同样陷于知己难遇的悲凉。
正因为如此浓厚的知己情结,所以才会涌现大批知己型故事。最早的知己故事出现于《列子汤问》里,讲述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列子力命》中也记载了管仲和鲍叔的知己故事,管仲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2]P198到《吕氏春秋孝行览》把伯牙子期故事加了伯牙摔琴的情节,《荀子劝学》中也有记载伯牙鼓琴的美妙动人之处。再后来,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以及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很多古籍也纷纷引用了高山流水的故事。此故事之所以被多次引用,除了其体现的知己情怀外,还说明中国传统文人士子对知己的强烈渴求。
《诗经》中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3]P479《楚辞》中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4]P211,都表达出了渴求知己,但知己难遇的情怀。如孔子博学多才,为讲学周游列国,遭遇各种困难、到处碰壁、无人理解,也只能感叹“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5]P121还有《论语子罕》中载,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匡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5]P89孔子待贾而沽,便表达了他对知己的渴求,对知音的期盼。
名垂千史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同样陷入知己难遇的苦闷中,在《报任安书》表达了自己在撰写《史记》的隐衷:“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6]P213满腔热情不为人知的苦楚,知己难遇、知音难求。
在逆境之中渴望知己,期盼知音,成了历代文人士子心中的呐喊。刘备和诸葛亮般千古君臣的知己之交,也只在《三国演义》中才能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了传统知己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此般知己君臣际遇者甚少,“士为知己者死”这句悲壮的历史宣言依然余响不绝,知己难求依然是现实,传统文人也依然在期盼中苦苦等待,依然陷入没有知己的孤独和无奈。况且中国传统文人士子一直存在着一种集体的知己情结意识,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他们把知己作为精神上志同道合的伴侣和实现自身价值一面镜子。
也正因此“举世知名不如一知音”才成了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人士子文化心态中自始至终萦绕着的一种悲凉的知己情愫。
2 《聊斋志异》中知己故事及类型
“所谓知己之情,就是一个人的自身价值被别人所了解、所肯定、所赏识后而引发的由衷的回报之情。”[7]P78拥有这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的蒲松龄更是痴迷,他执着于对知己之情的表现,所以将知己情感寄托于《聊斋志异》小说故事的创作中,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他对知己的渴求。《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知己故事的篇目很多,范围很广,大致可分为异性知己之爱和同性知己之爱,同性知己之爱又可以分为男性知己之爱和女性知己之爱。特别强调的是,本论文中只是为了体现知己情怀所选取的,尤其是同性之间的知己型故事,也是单纯的体现知己友情。
2.1 异性知己之爱
《聊斋志异》中异性知己之爱主要以理想婚恋为题材,讲述了异性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主要有《连城》、《瑞云》、《青凤》、《白秋练》、《宦娘》、《聂小倩》、《香玉》、《娇娜》、《青梅》、《乔女》、《红玉》、《连锁》、《小谢》、《小翠》、《凤仙》、《武孝廉》、《荷花三娘子》、《婴宁》、《晚霞》、《葛巾》、《辛十四娘》、《阿宝》、《胭脂》共二十三篇,在这些的知己故事里,女方多才貌双全,温柔贤惠,在落魄书生需要时雪中送炭、无私奉献,帮助书生摆脱生活的窘境。不仅以美貌满足书生的审美需求,在必要时还能以聪明才智与书生琴瑟相和、诗书相伴。作者在小说中将异性间爱情升华为异性生死知己之爱,成为《聊斋志异》里知己之爱最活跃的篇章,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连城》。
《连城》中的史孝廉之女连城,精于刺绣,又知书达礼,深受其父史举人喜爱,有一次,连城绣了一副“倦绣图”,其父征求年轻书生就图题诗,要借此为连城择婿。恰好乔生作了两首诗献上,其中有句诗这样写到:“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1]P374深得连城喜欢,便对父亲夸奖乔生的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