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文化美感价值分析(附件)【字数:11803】

摘 要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多年来一直引发着研究者的关注。本次研究从文化美感价值角度出发,对作品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古诗十九首》语言精炼朴实,比兴及叠字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美感,结构多变却又意蕴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较高的文化美感价值。本次文章的写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古诗十九首》作品,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言 1
第一章 《古诗十九首》研究概述 1
1.1《古诗十九首》研究发展概况 1
1.2《古诗十九首》内容意蕴研究 1
1.3《古诗十九首》艺术特点研究 1
1.4《古诗十九首》内在意识研究 2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作品描述 3
2.1《古诗十九首》作品概况 3
2.2《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 3
2.3《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 4
第三章 《古诗十九首》中的文化美感价值 5
3.1语言之美 5
3.2结构之美 5
3.3意蕴之美 6
第四章《古诗十九首》内在意识美感价值..........................7
4.1思妇、游子之悲体现的内在意识............................8
4.2及时行乐思想体现的内在意识...... .. ....................9
结束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文化美感,是指当人们接触到特定的文化时所引发的一种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而人们对相关文化的认识、评价与欣赏,则构成了“文化美感”的价值。《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用诗意的方式书写的时代画卷,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作品中抒发的种种感伤情绪,充斥着一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在这些看似消极的悲叹中,却恰恰透射着文人们积极的人生追求。由于《古诗十九首》抒发了生命中最普遍的情感,因此也能够引起更多的思考与共鸣。从20世纪2040年代的第一次“十九首”研究高峰,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再度掀起“十九首”研究热潮,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人物、作品思想、艺术特点、内在意识等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美感价值分析视角,对《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进行全面的探讨,从而深入体验作品丰富意蕴背后的文化美感,更好地补充作品的价值研究。
第一章 《古诗十九首》研究概述
1.1《古诗十九首》研究发展概况
欧明俊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文章指出: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对“十九首”的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其中,20世纪2040年代为第一次研究高潮,梁启超、朱自清、金克木等纷纷撰写文章,就“十九首”的作者、作年、作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学者又开始重点关注这一问题,并对“十九首”的主题、文学史地位等进行了研讨[]。木斋对《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和作者阶层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十九首”创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至魏明帝景初年间(约239 年)之间,创作者为当时的上层贵族。
1.2《古诗十九首》内容意蕴研究
李颖轩借助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分析,对其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了评价。文章提到:“十九首”带给读者“自然、悲凉的美感感受”,“个性意识张扬的美感体验”和“回归故乡与爱的美感超越”。张定浩通过对“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及《涉江采芙蓉》等四首诗的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就“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等一些理解有争议的地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帮助读者从多重角度体会“十九首”的内在意蕴。徐艳认为,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社会日趋黑暗政治腐败,进入一个频乱动荡的年代。《古诗十九首》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文人社会生活的折射。
1.3《古诗十九首》艺术特点研究
胡培培从《古诗十九首》的文本出发,对它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十九首”以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并充分展示了语言的形象美、凝练美、音乐美。高占军论述了《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并认为“十九首”通过质朴、真切而精炼的语言和比兴、叠字手法的运用,取得了高超的艺术造诣,对后世诗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代云芳分析了“十九首”内在意蕴的哀情、愁绪等特点与主人公感伤激情之间的联系,从而探讨作品的审美形态。孟英从结构和语言艺术两方面,论述了《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手法。
1.4《古诗十九首》内在意识研究
纵观《古诗十九首》作品,其内容充满了“求不得”与“爱别离”的愁情体悟[]。王有景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中面对死亡的感悟,展现了东汉末文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探索。张月娥撰文提到:《古诗十九首》表现了失意士子与留守思妇的悲哀愁情,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郭伟民研究认为:《古诗十九首》展现了那个特定时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及生活态度。袁蕾认为:《古诗十九首》中塑造的游子、思妇等人物体现了创作者的悲情意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佳永馨璃剖析了《古诗十九首》中女性意识的起源、形成,并阐述了其对此后文学作品的影响。徐艳认为《古诗十九首》凝聚了文人对所处时代的深切体验,透射出积极的人生追求。张春发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形式、内容及负载的思想,都能够称为“开一代先声”。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发展、内容意蕴、艺术特点、内在意识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美感”的专业化评论却较少。本次研究拟从“美感价值”这一角度入手,通过“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意蕴之美”这三个维度的阐述,来进行《古诗十九首》的文化美感价值分析,从而对当前的相关研究进行内容的扩展与维度的补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