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活着中的死亡书写(附件)
摘 要“死亡”贯穿《活着》始终,余华用“活着”的反义词---死亡,向我们展示了一次次生命的抗争,一次次残酷的死亡。余华“钟爱”死亡书写,与他的成长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成长中的外界环境(文化大革命、童年的生活)及自身发展因素(吸收西方作家作品的优秀表达)影响着他的死亡书写。本文主要围绕“死亡书写”进行论述。从作品的死亡叙事内容出发,寻找死亡象征符号及探讨《活着》中死亡主题的阐释,重点解读余华在死亡书写下对人性相关问题的思考。从《活着》表面看,它是在书写一个古老的“败家子”的故事,但其在叙述这个故事时充斥着一连串的死亡叙事,这不是简单的故事,它反映着余华对生命冷静客观的思考,对生存境遇和本能支配下的人性的洞察。
目 录
引言 6
1 《活着》中的死亡书写 7
1.1 《活着》中死亡叙事的内容 7
1.2 《活着》中死亡的象征符号 8
1.3 《活着》中死亡主题的阐释 10
2 死亡书写产生的原因 12
2.1 童年经历的影响 12
2.2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2
2.3 西方作家的影响 13
3 死亡书写的思考 15
3.1 以生抗死本能支配下的人性之思 15
3.2 以死观生生存境遇下的人性状态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引言
余华是位独特的先锋作家,以书写死亡和暴力著称。死亡是普通人害怕面对甚至提及的字眼,是不可能被人体验的,然而在余华作品下它是必不可少的主题。戴锦华在《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中就这样说:“在余华的世界中,死亡不是一种残暴的戕害或剥夺,而只是一种玩味着生命快感的不归之旅;死亡亦不是一种恬然的解脱,或理性的抉择,而只是死寂、缺失与生命的隔膜。”[1]余华“谈”死亡可以说是他对人精神空间层面的细腻关注。“死亡”一词在心理、哲学、医学、文学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解释。《活着》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生存哲学,也是对福贵心理的解读。余华作为先锋小说家的代表,对书写死亡“爱不释手”。他对生命状态和生存境遇的书写是强有力的,往往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去描绘人在活着过程中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些真实,引领读者走进作品,去感知死亡、去发掘人性的善与恶,让人最终以一颗热爱生活和生命的心去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活着》是其对生命深度思考,对生活不断探索的成果,它叙述的内容超越了活着所赋予的意义。如何去承受苦难,如何在绝望面前重新面对生活是余华在作品中赋予读者思考的问题。在如今疾病多样化、年轻化的时代下无数人已经体验了死亡,但由于死亡的特殊性,经历过的已经消失,而活着的没人愿意去触碰死亡,死亡由此更加神秘。余华对死亡的书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正视死亡,审视人生。
《活着》中的死亡书写
《活着》通过中国底层农民福贵的自述,讲述亲人在一系列事故中相继离去的故事。他的家庭悲剧折射了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到中华民国、文化大革命及自然灾害、经济改革近半个世纪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作为一部作品,《活着》无疑是伟大的,我们无法去解释它。如果把它看成一个人一生的故事,那么我们或许能从其中感受到时间的残酷性。是时间让福贵的一生面临一次次残酷的死亡,面临社会的大变革。死亡分为很多种:自然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等,不同死亡的死亡方式都是相同的结果,但在文学上的意义却各不相同。福贵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去,死亡的方式与诠释的意义不一。从一个角度上来说,福贵年轻时亦是“死”的,是家庭变故与战争让他彻底“活”了过来,最后与老牛相伴。余华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将单个的故事娓娓道来,使每个死亡看起来都那么正常,让人身处其中感受故事的真实,却又如此惊心动魄,用平淡的语言书写每个生命最后的结局,并在死亡书写的同时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1 《活着》中死亡叙事的内容
“活着”作为一部作品,讲述的内容十分丰富。用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的话说:它“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2]余华用福贵的“活着”礼赞了生命的伟大。在死亡书写上,余华采用重复叙事的方式安排主人公经历十余次死亡,其中七个是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父亲在粪缸上拉屎时掉下来,母亲生病因无钱医治扬长而去,儿子竟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致死,女儿找了一个好丈夫,这让读者心情舒缓了些许,又却因生孩子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室里,妻子家珍一直忍受着疾病和内心折磨而活着,到最后随着女儿离开人世,女婿在工地上意外身亡,留下的苦根最后因食用豆子过多而活活撑死。一个个亲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死神带走,只留下福贵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生死离别。这些死亡虽然让人看起来荒诞不羁,但却使每位读者深感心痛,细细品来不经让人潸然泪下甚至悲愤。
余华安排一连串的生命悲剧在主人公身上一次次重演,将他逼入绝望的谷底,把主人公置于生与死之间,并使他用平和、逆来顺受的态度接受厄运,让他在极端艰难的生存境遇下进行选择。他目睹亲人逐一死亡,目睹战友、地主等身边人的生命被无情地拖拉在没有希望的黑暗中,并且每个亲人都是自己亲手埋葬,这需要多强大的生命信心才能将他推到继续活着的勇气和信念中。《活着》也叙述了主人公随着亲人接二连三地离去,在死亡的态度和对生活的认识上逐渐发生着改变,尤其在面对妻子的死亡时,虽然不像古代庄周那样鼓盆而歌的乐观态度,却也为“死得很好”而自我慰藉了。主人公从富贵到一贫如洗,从玩世不恭到精神觉醒,逐步体会活着的不易、领悟生活的真谛,在面对死亡从开始时的悲痛、恐惧到学会宽慰自己、平静地接受,最后到给“我”讲故事时的超然。在这个过程中,每次亲人的死亡都使他格外坚强,他一次次地在痛苦后重生,以一种以生抗死的姿态展现生命的无限力量,理解何为活着,这是熬过了众多苦难与艰难后,对活着的坚定信念与对生命的巨大敬畏。余华在写福贵的同时也展现了其高尚的内心,他曾说他只为内心而写作,那么福贵最后的认识也是余华自身的认识用善意同情的眼光看世界,就会超然的活着。
1.2 《活着》中死亡的象征符号
余华的小说常用朴实的语言叙述奇异的事件,我们很难从表面去认识内容的真实含义。就如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的论述:“读余华的小说,我们只有透过弥漫的阴霾和鬼气,才能依稀看到不太真实的河流、村庄、房舍、道路和街区。”[3]《活着》讲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却以“死亡”为主线,把“土地”、“医院”、“黑夜”作为一定意义的象征,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余华的土地和黑夜“不是对生命的肯定和保护,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否定性的解脱。”[4]
福贵一家为普通人民,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文中。在福贵一家生活的前部分,土地是一家人富贵的来源,土地也是福贵一家生活败落的开始。土地使徐家“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福贵祖上是十分富裕的大地主,是头“牛”。到了父亲手上剩一百多亩土地,变成了“鹅”,再到福贵连“鸡”也没了。徐家从此生活发生大转变:徐福贵用土地作为赌博的资本,败光了家产,是土地使徐老爷丧生,徐老爷最终死在了他热爱着的土地上;母亲也因没了土地和资产致看病都没钱,最终离开人世。
除了徐家一些亲人的离世与土地有关,文中龙二、老全的死亡也与“土地”脱离不了关系:时代的转变和社会的变革让土地成为“杀死”龙二、老全的罪魁祸首。土地改革运动使龙二成为“恶霸地主”,成了福贵的“替死鬼”;老全及战场上那些哀号至死的伤员因国共战争而牺牲,国共战争另一角度也是因为争夺土地。土地吞噬了太多的生命,“大地之上的一切存在物对于人来说都是可疑的,充满了危险和阴谋。人只有活在地平线以下,才有些许安全”;“余华小说中的大地,不是生命意义的起源,而是生命意义的终点,是收藏所有泪与笑的永恒的沉默。”[5]是土地让《活着》中的死亡有了开始与归宿,土地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死亡象征符号。
目 录
引言 6
1 《活着》中的死亡书写 7
1.1 《活着》中死亡叙事的内容 7
1.2 《活着》中死亡的象征符号 8
1.3 《活着》中死亡主题的阐释 10
2 死亡书写产生的原因 12
2.1 童年经历的影响 12
2.2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2
2.3 西方作家的影响 13
3 死亡书写的思考 15
3.1 以生抗死本能支配下的人性之思 15
3.2 以死观生生存境遇下的人性状态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引言
余华是位独特的先锋作家,以书写死亡和暴力著称。死亡是普通人害怕面对甚至提及的字眼,是不可能被人体验的,然而在余华作品下它是必不可少的主题。戴锦华在《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中就这样说:“在余华的世界中,死亡不是一种残暴的戕害或剥夺,而只是一种玩味着生命快感的不归之旅;死亡亦不是一种恬然的解脱,或理性的抉择,而只是死寂、缺失与生命的隔膜。”[1]余华“谈”死亡可以说是他对人精神空间层面的细腻关注。“死亡”一词在心理、哲学、医学、文学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解释。《活着》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生存哲学,也是对福贵心理的解读。余华作为先锋小说家的代表,对书写死亡“爱不释手”。他对生命状态和生存境遇的书写是强有力的,往往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去描绘人在活着过程中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些真实,引领读者走进作品,去感知死亡、去发掘人性的善与恶,让人最终以一颗热爱生活和生命的心去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活着》是其对生命深度思考,对生活不断探索的成果,它叙述的内容超越了活着所赋予的意义。如何去承受苦难,如何在绝望面前重新面对生活是余华在作品中赋予读者思考的问题。在如今疾病多样化、年轻化的时代下无数人已经体验了死亡,但由于死亡的特殊性,经历过的已经消失,而活着的没人愿意去触碰死亡,死亡由此更加神秘。余华对死亡的书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正视死亡,审视人生。
《活着》中的死亡书写
《活着》通过中国底层农民福贵的自述,讲述亲人在一系列事故中相继离去的故事。他的家庭悲剧折射了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到中华民国、文化大革命及自然灾害、经济改革近半个世纪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作为一部作品,《活着》无疑是伟大的,我们无法去解释它。如果把它看成一个人一生的故事,那么我们或许能从其中感受到时间的残酷性。是时间让福贵的一生面临一次次残酷的死亡,面临社会的大变革。死亡分为很多种:自然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等,不同死亡的死亡方式都是相同的结果,但在文学上的意义却各不相同。福贵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去,死亡的方式与诠释的意义不一。从一个角度上来说,福贵年轻时亦是“死”的,是家庭变故与战争让他彻底“活”了过来,最后与老牛相伴。余华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将单个的故事娓娓道来,使每个死亡看起来都那么正常,让人身处其中感受故事的真实,却又如此惊心动魄,用平淡的语言书写每个生命最后的结局,并在死亡书写的同时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1 《活着》中死亡叙事的内容
“活着”作为一部作品,讲述的内容十分丰富。用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的话说:它“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2]余华用福贵的“活着”礼赞了生命的伟大。在死亡书写上,余华采用重复叙事的方式安排主人公经历十余次死亡,其中七个是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父亲在粪缸上拉屎时掉下来,母亲生病因无钱医治扬长而去,儿子竟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致死,女儿找了一个好丈夫,这让读者心情舒缓了些许,又却因生孩子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室里,妻子家珍一直忍受着疾病和内心折磨而活着,到最后随着女儿离开人世,女婿在工地上意外身亡,留下的苦根最后因食用豆子过多而活活撑死。一个个亲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死神带走,只留下福贵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生死离别。这些死亡虽然让人看起来荒诞不羁,但却使每位读者深感心痛,细细品来不经让人潸然泪下甚至悲愤。
余华安排一连串的生命悲剧在主人公身上一次次重演,将他逼入绝望的谷底,把主人公置于生与死之间,并使他用平和、逆来顺受的态度接受厄运,让他在极端艰难的生存境遇下进行选择。他目睹亲人逐一死亡,目睹战友、地主等身边人的生命被无情地拖拉在没有希望的黑暗中,并且每个亲人都是自己亲手埋葬,这需要多强大的生命信心才能将他推到继续活着的勇气和信念中。《活着》也叙述了主人公随着亲人接二连三地离去,在死亡的态度和对生活的认识上逐渐发生着改变,尤其在面对妻子的死亡时,虽然不像古代庄周那样鼓盆而歌的乐观态度,却也为“死得很好”而自我慰藉了。主人公从富贵到一贫如洗,从玩世不恭到精神觉醒,逐步体会活着的不易、领悟生活的真谛,在面对死亡从开始时的悲痛、恐惧到学会宽慰自己、平静地接受,最后到给“我”讲故事时的超然。在这个过程中,每次亲人的死亡都使他格外坚强,他一次次地在痛苦后重生,以一种以生抗死的姿态展现生命的无限力量,理解何为活着,这是熬过了众多苦难与艰难后,对活着的坚定信念与对生命的巨大敬畏。余华在写福贵的同时也展现了其高尚的内心,他曾说他只为内心而写作,那么福贵最后的认识也是余华自身的认识用善意同情的眼光看世界,就会超然的活着。
1.2 《活着》中死亡的象征符号
余华的小说常用朴实的语言叙述奇异的事件,我们很难从表面去认识内容的真实含义。就如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的论述:“读余华的小说,我们只有透过弥漫的阴霾和鬼气,才能依稀看到不太真实的河流、村庄、房舍、道路和街区。”[3]《活着》讲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却以“死亡”为主线,把“土地”、“医院”、“黑夜”作为一定意义的象征,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余华的土地和黑夜“不是对生命的肯定和保护,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否定性的解脱。”[4]
福贵一家为普通人民,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文中。在福贵一家生活的前部分,土地是一家人富贵的来源,土地也是福贵一家生活败落的开始。土地使徐家“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福贵祖上是十分富裕的大地主,是头“牛”。到了父亲手上剩一百多亩土地,变成了“鹅”,再到福贵连“鸡”也没了。徐家从此生活发生大转变:徐福贵用土地作为赌博的资本,败光了家产,是土地使徐老爷丧生,徐老爷最终死在了他热爱着的土地上;母亲也因没了土地和资产致看病都没钱,最终离开人世。
除了徐家一些亲人的离世与土地有关,文中龙二、老全的死亡也与“土地”脱离不了关系:时代的转变和社会的变革让土地成为“杀死”龙二、老全的罪魁祸首。土地改革运动使龙二成为“恶霸地主”,成了福贵的“替死鬼”;老全及战场上那些哀号至死的伤员因国共战争而牺牲,国共战争另一角度也是因为争夺土地。土地吞噬了太多的生命,“大地之上的一切存在物对于人来说都是可疑的,充满了危险和阴谋。人只有活在地平线以下,才有些许安全”;“余华小说中的大地,不是生命意义的起源,而是生命意义的终点,是收藏所有泪与笑的永恒的沉默。”[5]是土地让《活着》中的死亡有了开始与归宿,土地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死亡象征符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