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隐思想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字数:9671】

摘 要白居易是历史上鲜有的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进退自如并善于自处的典型代表,他在官场和隐逸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也探索出了一条在官场重压和集权政治包围之中突围的道路,从禅意里寻找到了中隐思想。白居易后期创作的许多闲适诗中蕴含着对中隐思想的诠释。而这种中隐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士大夫由外转内的人生理想的转变,对后世吏隐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隐思想也促进了隐逸文学的繁荣发展,并渐渐趋向于成熟。而于白居易来说,中隐思想的产生也给他的诗歌创作及人生态度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白居易与中隐 2
1.1白居易的宦官生涯之旅 2
1.2中隐形成的背景 3
1.3中隐的涵义 3
第二章 中隐的表现形式 5
2.1人生价值观 5
2.2诗学理念 6
2.3 诗歌创作 6
2.4闲适诗 7
第三章 中隐的意义与影响 9
3.1白体诗 9
3.2隐逸文学 9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究竟是选择入仕做官还是要终老于山林,是达则兼济天下还是穷则独善其身。这是许多中国古代文人都终生困扰的一个疑问。《易?系辞上》有这样一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在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上,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中隐是白居易晚年思想的核心范畴,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其政治、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同时与其佛学思想相关联。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不仅在隐逸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其人生价值念、诗歌创作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深刻影响了宋初士人观念及诗歌创作。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在中国的隐逸史文化中极具特色,因此对其研究颇多。或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或人的生平经历入手,探析白居易中隐思想形成的原因。或是通过隐逸观念的递嬗,从整个隐逸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来定位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地位及其内涵。或是研究人际交往中他人思想对于白居易中隐的产生所引起的作用。但重心大都集中在了白居易的思想历程及对后世或文学史的影响,对与其中隐思想关系密切的诗歌创作以及白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易的人生观的改变缺少研究。本文将从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与其诗学观念,诗歌创作,人生观的联系着手,对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做出研究。
第一章 白居易与中隐
古代的读书人往往会通过出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出仕又可能会带来隐忧和灾难,便会选择隐进而躲避灾难,保全自身。正如王康琚在《反招隐》中写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大隐的代表人物如西汉的东方朔趴在地上唱“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小隐的代表人物如东晋的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提出介于大隐和小隐之间的中隐思想,白居易的这种中隐思想一定程度上有效调和了他仕与隐的心理矛盾。白居易的中隐思想的形成既与他自身的思想性格有关,更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以及文化氛围的宽松而形成的特殊产物,也是在他宦途沉浮中逐渐形成的。
1.1白居易的宦官生涯之旅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失去了盛唐时期的辉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元和元年(806),在经历过“三登科第”后又被任命盩厔县县尉,年35岁时正是步入仕途之旅。一年之后,白居易被调进长安,在先后任集贤校理、翰林学士之后被任命左拾遗。此时正值壮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白居易,正有杜甫当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英勇气慨。“誓心除国贼,决死犯天威”这两句诗正表达出白居易为民请命、冒死直谏的政治抱负。
但是,之后发生的“唐代第一凶杀案”—武元衡事件彻底改变了白居易一生的命运。当时任宰相的武元衡被人杀死在上朝的路上,凶手却顺利脱逃。白居易得知消息后异常愤怒,第一时间上书朝廷,要求缉拿真凶、查明主使,却被指责为越级言事的“僭越行为”因此遭到贬谪,从左赞善大夫被贬为江州司马。武元衡事件是白居易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白居易被贬赴江州,途中路过商州,万分感慨地写下《初贬官过望秦岭》一诗:“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与当年“誓心除国贼,决死犯天威”的英勇豪放相比,此时的白居易却是满腔愤懑、仰天长叹,充满出了凄凉的情怀。
白居易继被贬三年后又被朝廷任命为忠州刺史,在此之后的仕途便青云直上,一路从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同州刺史、秘书监、太子宾客分司、刑部侍郎、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的身份终止了仕途生涯,一生可谓非常圆满。白居易从一介书生到二品上官,算是实现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一直隐藏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却有着巨大难言的痛苦。文人致仕,是不要尊严的做官,还是隐忍退居林泉,白居易以他的仕途经历给出了答案。
年迈的白居易在《中隐》一诗中指出了他的中隐思想:“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既不想做朝廷命官,也不用退隐林间,取两者之中选择做一个闲官“吏隐”,而“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一句也正是白居易中隐思想的真实写照。从这首诗中也能看出来白居易的人生观产生了改变,由之前的隐居思想到如今的中隐观念,可见分司东都的生活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
1.2中隐形成的背景
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形成也与中唐时期宽松的文化氛围有关。隋唐完成统一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确立,同时也采取了三教并举的政策,文化上的包容和开放使得调和儒道,朝廷还以国家的名义举行三教辩论,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儒佛道在思想上的融合。正是在儒佛道三教碰撞、交流乃至融合的背景下,儒家的入世、佛教的空无和道家的无为对白居易产生了很大影响。小官吏出身的白居易,从小饱读儒家经典,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很深,这从他早年积极科考入世、满怀雄心壮志的实现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还创作出针砭时弊的文章和诗歌《观刈麦》、《长恨歌》等可以看出,早年主导他的儒家入世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