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村落重构类型研究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传统村落本来的社会结构被撼动,农村在快速转型大环境的冲击下,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村落重构。我国江苏地区南中北经济社会差异很大,不同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差异导致了村落重构呈现多种类型。本文从理论依据和调查依据两方面着手,将江苏农村划分为综合型、发展型、搬迁型及保护型等四种不同村落重构类型。这四种类型在内涵与特征及分布区域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各个不同的情况提出建设目标与路径。最后,以农村产业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及历史文化传承这三个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对这四种村落重构类型进行比较与分析。关键词 江苏,城镇化,村落重构,类型
目 录
1 引言1
2 概念与理论2
2.1 村落重构的内涵2
2.2 村落重构类型的相关研究3
3 江苏农村村落重构类型划分的依据与方法4
3.1 江苏农村村落重构类型划分的依据4
3.2 江苏农村村落重构类型划分的方法5
4 综合型村落重构6
4.1 综合型村落重构的特征6
4.2 综合型村落重构的主要分布区域及个案7
4.3 综合型村落重构的建设8
5 发展型村落重构9
5.1 发展型村落重构的特征9
5.2 发展型村落重构的主要分布区域及个案10
5.3 发展型村落重构的建设11
6 搬迁型村落重构12
6.1 搬迁型村落重构的特征12
6.2 搬迁型村落重构的主要分布区域及个案13
6.3 搬迁型村落重构的建设14
7 保护型村落重构15
7.1 保护型村落重构的特征15
7.2 保护型村落重构的主要分布区域及个案16
7.3 保护型村落重构的建设17
8 比较与分析18
8.1 基于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的比较18
8.2 基于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比较19
8.3 基于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比较20
结论 21
致谢 22
注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3
参考文献24
1 引言
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地域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农村村落。自古以来,农村居民就存在着两种生存方式,它们分别是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农村居民通过这些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联系,形成了人与地的互动。就农村村落而言,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为耕地,而从事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则为村落。村落是指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晰的固定区域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1]。村落对我国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具有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广大农村在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得以迅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因此,我国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在这样快速转型的大环境冲击下,农村村落如果不分解重构为另一种存在形式,那么就只能湮灭在历史之中。在全球化成为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农村村落的发展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构形式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村落重构已然成为当今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现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进程中,我国的农村村落进入了加速重构的关键期,我们应当结合农村发展的特殊性,系统分析当前村落重构的现状,重点研究村落重构的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前提下对村落重构进行相关建设与改造。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程度位于全国前列。即便如此,江苏南中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差距还是十分显著,苏中和苏北地区较于经济发展迅速的苏南地区,其发展进度相对缓慢。江苏南中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差异显著,形成了多样化的农村村落重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域的经济社会急剧转型,从而导致了农村村落变迁的加速,并且加剧了农村地域的差异性。在实践过程中,村落重构会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重构类型也是大有不同。江苏农村村落重构类型多样,且正处于快速迭代时期,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课题将以江苏南中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为调查对象,在整合国内外学者钻研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农村当前村落重构的状况,根据合理有效的划分依据与方法,从特殊中寻找共同点,从微观上发现宏观规律,分析与归纳江苏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呈现的多种类型。与此同时,进一步比较与分析它们在重构过程的内容、条件、特点和途径的差异性。
2 概念与理论
2.1 村落重构的内涵
村落重构的概念早在欧洲乡村地理学和社会学学者的研究论著中就已发现。我国的村落重构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城乡统筹战略而实施的一项集经济、社会、空间为一体的农村发展战略[2]。通过村庄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村落重构致力于改变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现有的经济社会结构,力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平等、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用以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村落重构根植于农村的发展,主要涉及村落经济的重构、村落社会的重构和村落空间的重构三个方面。
2.2 村落重构类型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村落重构类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分类结果各不相同。洪亘伟和刘志强(2009)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根据不同农村发展的特征,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并综合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将农村村落重构建设分为发展型、外迁型、综合型、保护型和整治型等五种类型[3]。李红波和张小林(2012)在其研究中提出,应将村落聚落重构按类型划分为政策性村落重构和自发性村落重构:政策性村落重构还可分为国家政策引起的村落重构和地区政策引起的村落重构,自发性村落重构则可分为边缘性村落重构和包围型村落重构[4]。日本学者王英南和优森(2015)在其研究中表示,应将村庄重建的类型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搬迁类型;第二种是改进类型;第三种是复合类型。由此可见,学者们的研究各有特点,视角也各有不同,分类方式也不单一。金日学和周博生(2016)在研究苏北地区农村村落演变的文章中提出,应该将徐连地区农村村落的发展模式归纳为跳跃发展型、线性延伸型以及中心外扩型三种类型;宿淮地区农村村落的发展模式总结为跳跃延伸型和侧边延伸型两种类型;盐城地区农村村落的发展模式总结为交叉外扩型、横向延伸型以及纵向延伸型三种类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