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国民性批判中的看客心态(附件)

摘 要当下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学术组织,尤其是他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描写更是许多学者所争论的焦点,历来说法不一。本文选取国民性批判中的看客心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看客们的三个形象,即叫好者、鉴赏者、空虚者三种不同的形象特征来探讨作者对国民性的揭露。接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找出了“制造”看客们的工厂——封建专制统治。将根植于国民心中的旁观者心态赤裸裸的揭示了出来。针对看客的心态谱写疗救药方,一笔代药,唤醒看客们麻木的灵魂,让国民从思想上觉醒。而在百年后的当今社会,看客现象依然无处不在。因此,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我们必须继续学习鲁迅精神。
目 录
引言 6
1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及性格特征 7
2.1讥讽勇士嘲笑先驱的叫好者 7
2.2吞噬弱小作为娱乐的鉴赏者 7
2.3互相观看应付无聊的空虚者 8
2看客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10
3鲁迅对看客心态的疗救药方及其当下意义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引言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作品时时不忘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国民的奴性、保守、愚昧、麻木、卑怯、精神胜利、看客心态、自私、狭隘等的劣根性,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而日本留学期间的“幻灯片事件”更使鲁迅看到了看客们麻木愚昧的灵魂,以笔为刀,从《呐喊》到《彷徨》,从《朝花夕拾》到若干杂文集,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们引人深思。中国人的看客心理由来已久,是中国人性格中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而历来关于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研究层出不穷,学者们众说纷纭。然而不幸的是在当今社会中看客心态依旧存在,而且生活中随处可见。再次研究鲁迅国民性批判中的看客心态,也只是一如当初鲁迅所说的“揭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揭示当今社会中的看客弊病,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鲁迅国民性批判中的看客心态作为选题,系统的研究鲁迅对看客心态的国民性批判以及它的现实价值。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将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分类论述,分析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的性格特征;第二章将由鲁迅自身的看客经历入手,分析产生看客心态的历史内涵;第三章则针对看客心态论述鲁迅的疗救药方,以及应用前人经验继续研究学习鲁迅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判精神的当下意义。
1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及性格特征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们什么都看,看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被别人看,不管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的,他们只是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间,为自己找乐子。看的时候,蜂拥起哄,大家要聚在一起看,以示自己不是被孤立的,获得合群的快感。一旦有人“特立独行”,必会受到看客们的“盯”,让你无处遁形。看客们在对不幸者和弱小者的讥讽和嘲笑中来获得自我优越感的确认,他们把自己所受到的压制、凌辱以变态的方式曲折的报复在和自己处于相同境况的人身上,即“自己被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1]348。
2.1讥讽勇士嘲笑先驱的叫好者
当阿Q(《阿Q正传》)被当做革命者押赴刑场枪毙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在一片喝彩声中,他们的眼睛像极了阿Q在山脚下遇见的饿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2]166。甚至这些看客的眼睛比之更可怕——又钝又锋利,不但咀嚼皮肉,更是啃噬灵魂。他们在囚车后奔跑拥挤、叫喊,观赏杀戮同类的盛举,并为之喝彩、叫好。这些看客他们非但没有成为革命的拥护者,反而成为了“暴君治下的臣民”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当夏瑜(《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求得民族解放时,看客们却将这些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争相附和,即将开斩时,看客们争先恐后,“潮一般向前赶”“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2]186,革命者为了能让更多人过上更好日子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久饿的人”吃着浸了夏瑜鲜血的馒头,却又继续“找乐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因从历史书中识得了众人“吃人”的真相,遭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压迫、围攻,包括那些同是“被吃”的人,也对狂人显出可怕凶狠的模样来。《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一个先觉的知识分子,可他的“特立独行”受到社会的压迫和围攻,孤独是他的生存现状,他想反抗却最终无力反抗,直到最后悲剧的发生。落后守旧的社会环境以及封建制度影响下的“维护者”共同扭曲了魏连殳的性格,愚昧落后的“看客”们自觉不自觉的充当了戕杀先觉者的凶手。正如鲁迅所说“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中国人又格外凶”[1]193。
2.2吞噬弱小作为娱乐的鉴赏者
在未庄这个小社会里常常上演着一出戏——同是被压迫者却互相残害。赵太爷打贫苦雇工阿Q的嘴巴、阿Q和同是作工的王胡打架,阿Q力气不及反被碰头、阿Q被有名的假洋鬼子拍头、人们欺侮孱弱的阿Q时,看客们围观大笑,喝彩不迭。被人欺侮的阿Q不思悔改,却反过来欺侮比他更弱的小尼姑,酒店中的人因着这笑料而哄堂大笑,阿Q却因为能被众人“看”而洋洋得意。阿Q和小D同是雇工,同是被压迫剥削者,但却相互仇视,上演了一出“龙虎斗”。在未庄社会,阿Q的不幸是酒店茶馆里的人们的谈资。他的“滑稽”的行为举止是人们枯燥生活中的调味料,在未庄这个社会中,阿Q是一个被看的用来逗乐的小丑,以供未庄的人们闲来娱乐。
在鲁镇,也有一个供大家茶余饭后娱乐的笑料——祥林嫂。祥林嫂和柳妈这些帮工原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她们本应是最能理解对方的苦处,互相同情,互相关心的人。可是她们却一遍遍的把祥林嫂的悲苦命运当作节目来“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见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2]284甚至“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祥林嫂,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2]285,她们以玩赏祥林嫂的痛苦为乐。等到她们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看”了,就关心起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来引起她精神上的痛苦,她们以咀嚼别人的痛苦来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作为一个悲剧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孔乙己》)是活着还是死了没有人知道,咸亨酒店的掌柜许久不见孔乙己来还钱,才惊觉孔乙己许久没来了。酒客们猜测孔乙己被打断双腿又受了那么重的伤,大概是死了吧。每次孔乙己来到酒店时看客们都笑着打趣,“短衣帮”们笑看孔乙己生活困顿笑问孔乙己是怎么被打断腿,这些都是他们闲来取乐的谈资。孔乙己的痛、穷困甚至死亡,都成了他们取笑娱乐的材料。
2.3互相观看应付无聊的空虚者
鲁迅笔下的看客们,他们只是“盲目追随别人,缺乏敏锐的判断力和作为自我的主体意识,他们常常不知所起,也不知所终,聚啸成群,轰然来了,又轰然散了”[3]。鲁迅在他的作品《示众》中便为我们刻画了一群互相观看应付无聊生活的空虚者。首善之区的一条马路上,酷日当头,街道上寂静无声,死气沉沉。这时一个警察牵来了一名囚犯,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这些看客们聚拢来看“示众”,争先恐后。他们并不想知道这名囚犯的罪行,他们只是在其空虚无聊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件可看的事情。一个工人似的人发出“他犯了什么事”的疑问,不仅得不到回答,反被秃头的人一直盯,发现大家都看他时,他仓皇溜走,而所有人复又去看那囚犯。为了看戏,他们你推我挤,各不相让,连一丝缝隙都没有。看客们等了好久都不见警察和这名囚犯有所行动,于是更加无聊。很快的,看客们又发现了一名跌倒的车夫,于是大家又哄然散开去看车夫,齐声喝彩,等到车夫走后又开始无戏可看,竟去看狗的肚皮。虽然这篇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刻画一个有名有姓的典型人物,通篇只是写群像造气氛,但是却深刻的为我们揭露了街头众生的看客相,百无聊赖的看客形象令人心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