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凡的世界中情与利的表现(附件)

摘 要“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在1975年至1985年十年文革动荡时期,路遥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之路,清醒的把握时代特点,竭力从“整体的各个方面去掌握生活,通过塑造人物(典型)把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的道德和心理的矛盾交织成一个艺术的统一体”,他以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解析了社会时代,剖析了人物命运,反射出人性的善恶。路遥的作品被广大的读者追捧,但在创作初期却很少得到评论界的关注,正如路遥所言“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路遥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切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情利观念,本文从情感与功利冲突的角度,以亲情、友情、爱情与功利的碰撞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此表现不同社会现状、人际交往中的处世态度,反映中国传统情感与功利主义对生活文化的不良影响,同时希望是对路遥研究现状情感与功利结合分析这一短缺的填补。
目 录
引言 1
1情重于利 2
1.1亲情恩重 2
1.2友情真诚 3
1.3爱情纯真 4
2利高于情 7
2.1邻里计较 7
2.2官场斗争 8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 言
情与利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然而这并不仅限于中国,在西方哲学中,同样被各学派学者研究争议。“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的分水岭,同样也是现代中西方哲学文化对话与冲突的开始。反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传统哲学受到西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冲击,通过介绍、传播和翻译西方文化,逐渐取代了以“经学”形式传承的儒家哲学。而梁漱溟在《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认为中国文化是“玄学的”,在于重“情意”;而西方文化是“科学的”,在于重“理智”。故中西文化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重情”还是“重理。”
功利主义始创于两千多年前的英国哲学家,他的基本特征在于用目标的正当性来证明手段的正当性。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其本质可谓功利主义的改革。现如今大多数中国人都晦于谈及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已带上“自私自利”的贬义印在人们脑海中,“仁义礼智”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不再是正统。正因为多数人对功利主义的曲解,出现了一批唾弃功利主义的人,也出现了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批举着功利主义招牌挖掘个人利益的人。
中国情感哲学与功利主义对立冲突的状态,已深入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纠结与考量的问题。
1情重于利
在《平凡的世界》里,情感与功利始终牵引着小说的悲欢离合。情感世界的平凡人性美:骨肉亲情,交融于父兄姐弟间血浓于水的恩情;患难友情,患难与共的友情;爱恋之情,更是流连于少安与润叶、秀莲,少平与晓霞几对爱人之间。正是在这些平凡人物的琐碎平凡生活里,演绎着这些平凡人物朴实的人性,人情美与人性美,都体现在他们身上。在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物,没有经历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经历悲天悯人的事迹,但我们却在其中发现了人性美,感受到了淳朴的性情与质朴的民心。作者从平凡中找寻到了伟大,用引人入胜的真实场景,在善与恶的道德边缘,用人性美凸显了一个民族的光辉。
1.1亲情恩重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农民形象:一个是扎根农村奋斗在土地里的安分守己农民形象,以孙少安为代表;一个是敢于挑战进取的新时代农民形象,以孙少平为代表。小说中孙少安的人物形象最能体现亲情恩重,他的内心讲求实事求是,注重奋斗于物质生活而改变现状,体现了封闭式的农民形象;他内心纯朴善良,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个人努力与创新思考努力改变贫穷的生活。与父亲肩负重担支撑家中的贫穷生活,为了摆脱现状改善生活,他大胆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甚至之后兴办砖窑厂,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家中摆脱吞糠咽菜的现状,能吃到白面馒头的安适生活。
孙少安的人物形象,被作者赋予了深情的赞美,他经受苦难磨砺所不屈的道德情操感动每一位读者。为了这个贫穷的家,孙少安付出了太多牺牲,当“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1]P80。面对刚强父亲的无奈眼泪,他毅然放弃了学业,一张优异成绩的录取通知单,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从此挑起了家中支柱的沉重大梁,中国式农民的认命感在孙少安的身上得以体现。为了年幼的弟弟妹妹,为了分担父亲的沉重家庭负担,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忙碌,始终没有为自己“自私”考虑,只为了改变生活不懈劳作,竟也突破了陈旧的农民观念而参悟出发展才是生存出路的道理。质朴的农民形象,并不限于个人家庭的温饱哀乐,姐姐家精神支柱的角色,也由孙少安坚忍担负,一个身体支撑两个家庭的生活重任,担负两个家庭的精神支柱,这样的无私牺牲,无一不体现父兄姐弟间的深厚亲情。
孙少平与哥哥孙少安性格相反,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开拓创新的理想主义青年形象,敢于挑战、积极进取,追求理想生活,吃官饭的无忧状态。但这舍弃穷家薄业外出闯荡的理想并不是无情离去,而却是在自己理想追求的同时开拓自己担负家庭的能力,在外辛苦揽工、用汗水换得的微薄酬劳养活自己,补贴读大学的妹妹兰花,也有着为父亲修砌一口像样的窑洞的恩情反馈。孙少平,也在用个人微薄能力支撑家庭,也是一个有情有意的新时代农民青年。
在对待“逛鬼”女婿王满银的态度上,孙家给予了宽容理解、相濡以沫的亲情。因贩卖老鼠药而受批判劳教时,少安妈不计较他所带来的耻辱,“装起一罐高粱黑豆钱钱稀饭又在饭罐上面的碗里,放了几个早上吃剩的黑面馍和几筷子酸白菜”[1]P42。路遥把亲情伦理的描写与体验作为文本情感世界的重要部分,在凄苦悲凉但温馨甜蜜的家庭氛围中,描写出家庭亲人间彼此宽容理解、同甘共苦的伦理亲情生活。
1.2友情真诚
儿时玩伴、学时同学,分离后情谊不减的真诚友谊,通过对孙少平与金波的书写深深触动着读者心灵,珍惜于真挚自然的友情。学时互享茶饭、同行结伴,几辆破旧的自行车见证了两人情谊。不仅是两个青年友谊情深的体现,这更传达出两个家庭的情真意切,金波的父亲金俊海,作为穿梭于黄原城乡中普通司机,没有自持富裕嫌弃贫穷,曾饱尝贫穷生活的经历,在收获较好生活后还积极主动帮扶孙玉厚这贫苦一家,金波妈对少平和兰花的慈爱,金俊海主动为少安婚事筹钱出粮,善良淳朴的两个农民家庭演绎着情真意切的质朴农村生活。同样,金秀与兰花的闺蜜感情亦如父辈、哥哥们一样,有着患难与共的友谊。
幸运总会眷顾辛勤的善良的人,孙少安一见钟情的秀莲,便是孙少安幸运的起始。孙少安两次经济危机——婚事筹款和砖厂败落,都是在我们未曾谋面的秀莲姐夫的帮助下度过,“远亲不如近邻”,但这位热心助人的姐夫,可说是少安的恩人。当孙少安开办砖厂谋求发展,经历了千辛万苦与人情冷暖,却依然雇佣村里乡邻,他说“政策是政策,人情是人情,作为同村邻居,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静地看看周围人吞糠咽菜?”[1]P43,平凡的世界里激不起千功伟业,没有号召,没有宣导,都只是普通的劳动人民,营造着和谐的农村氛围,却让我们在这平凡农村中发现质朴的民心。
在孙少平的外界生活里,对于田晓霞更多的是爱情,其他莫过于他在大亚湾煤矿工作时与河南师傅王世才一家的情谊。煤矿工作中师傅对少平的提携帮助,五大三粗的煤炭工形象却也反映出人性中永存的美丽;矿区生活中惠英嫂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每一顿饱餐,每一件干净衣裳,这样的照顾被看似超出了友情,但却似亲情。孙少平的心理感触被无数读者所共鸣:“面对满山遍野的灯火,对这里的一切更加充满了无比亲切的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他不由再一次思想,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1]P22。
工作中的友情在仕途官场也充分体现。冯世宽和田福军,因为政见不同曾产生一系列冲突对立,但本质都心系人民,思想一致政见统一便产生和谐的友谊,这不仅是行动上的统一,更是心灵上的共鸣。正如文中写道:“他两个人都没想到。这次谈话结果如此令人满意。社会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人的关系”[1]P29。亲情局限于血浓于水的骨肉情中,但情感世界里的友情,却只因性格、观念、政见的异同随分随合,小说中的事例随处可见:孙少安与金俊武、田福堂的政见,孙少平与郝红梅、侯玉英、顾养民、安锁子等等,俗世中的人情冷暖,人性间的美丑善恶,亲人之间的尊老爱幼,在路遥创作中随处可见,都隐匿在这平凡世界的各个角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8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