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沉沦中的病态描写(附件)
摘 要1921年10月郁达夫小说《沉沦》的发表,开启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从这部小说诞生开始,就一直备受关注,究其根源,就是文中作者对于病态描写的阐释,尤其是对主人公病态性欲的描写和抑郁感伤情调的抒发。通过对文章的分析,使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正是通过对文中主人公这种病态的描写,来达到他的写作目的以及通过写作来表达的积极意义。即通过广大的青年人的觉醒,使他们的家国意识得到复苏,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得到解放。
目 录
前言 1
1 关于主人公病态的描写 2
1.1 病态行为—忧郁症的生命体验 2
1.2 病态心理—灵与肉的冲突 4
2 病态描写的原因 7
2.1 凄凉孤苦的身世 7
2.2 弱国子民的自戕 8
3 病态描写的实质 10
3.1 生命意识的觉醒 10
3.2 家国意识的复苏 11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前 言
郁达夫在自序中曾写道:“《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症Hypochondria的剖析,里面也代序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和灵肉的冲突。其主人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病态是家国交错时代下悲剧的产物,是当时社会制度发展下的制造出的成品。[1] ”作品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由此开创了抒情小说的创作的潮流。
《沉沦》通过一位患有重度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他”作为叙述者,来表现青年的忧郁症和性苦闷,这种“病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病”,“病态”在这里是一种隐喻是一种缓慢发展的过程,是对主人公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体验的一种叙述,作者试图通过分析这种“病态”的描写,来更加清晰的描述当时的社会,来进行一种深刻揭露。主人公最后不甘愿忍受异族的侵略与欺凌,抑郁的自杀,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冲击。主人公身上的精神也就是当时的青年人极力追求个性解放的结果,是当时青年人身上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家国意识的复苏。他希望祖国富强,渴望祖国强大,他想通过自己的呼喊,来鞭策当时的社会和当时在这种背景下的青年人。本文力求从作者对于主人公病态的心理和行为的描写,通过对这种“病态描写”的原因的分析,来探求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者对于文本中病态描写的实质,叙述作者对于爱国的强烈要求。
1 关于主人公病态的描写
《沉沦》是一个“病态”青年的喃喃自语。他孤身一人留学日本,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他自己精神开始出现恍惚,他封闭孤独的生活坏境加之长期压抑的青春的苦闷,使他不免忧郁和自戕。而这种身理和心理遭受着忧郁症和性苦闷痛苦的双重折磨,这种灵与肉的冲突使得他开始怀疑人生和生活,作者通过深度剖析主人公的这种“病态”的心理,借主人公之口来述说出这种压抑的“病态”生活坏境。
1.1 病态行为——忧郁症的生命体验
《沉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从“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2]P17开篇写起,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自我的叙述开始,来展现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的现状。他既自闭又早熟,找不到适合的生存方式,文中这样写道: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2]P17
使用了一个“孤冷”,便将他的形象做了彻底的阐释,独自一人在国外上学,时常感到孤独。清冷的环境,性情的早熟,使他开始思索自己的处境。孤冷和可怜并无二致,他的孤冷的性情一点点的流露,使人感到一种压抑,由于他所处生活坏境的压抑,并且这种压抑无从排解时,他便慢慢的开始感觉到忧郁了。主人公时常一人到郊外的荒野中去,以这种空旷的环境来缓解自己心情,但是郊外的一景一物还是牵扯着他的内心,即使是不远处的烟雾,丛树掩映的人家,人家院子里的狗吠声,无一不使得主人公内心开始变得敏感。文中这样写道:
他眼睛离开了书,同做梦似的向有犬吠声的地方看去,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屋瓦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这样的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2]P18
就像他找不到自己生活的足迹一样,对于自己身边的一切都变得敏感而脆弱。读华兹华斯的诗集能使他读出两行热泪,当然,他自己也找不到原因来解释这种痛苦,他不知道这是一种心里慢慢开始的拒绝,于是文中这样写道:“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2]P22 ”而这种描写也突出他的忧郁症越来越严重了。
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2]P22
他开始无休止的做梦,开始自言自语,对大自然开始不满,对自己的居所感到压抑,感叹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使他可怜又哀怨,就连平时他闲来无事时译一些作品,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毫无理由的就这样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同学,怀疑学校,他甚至觉得周围的所有人都用恶意的眼光来注视着他。他慢慢开始讨厌课堂,逃避同学。就像慢性疾病发作一样,这是一个慢慢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2]P25
而究其苦闷的原因,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觉得他是中国人,在当时的社会大坏境下,他觉得他自己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留学就是他自己的错。中国的落后的使他在当时的日本受到不公的待遇,生活感到压抑,主人公觉得在学校的空间里所有的人都看不起自己,都在有意无意的嘲笑他,他的内心极度的自卑,自身孤独却又敏感,于是他的忧郁症就到了膏肓的状态。
自从他的忧郁症变形开始后,他自己也极力想做一些改变,“搬进了山上梅园之后,他的忧郁症又变起形状来了。[2]P41”例如找一个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居住,多读一些书翻译一些作品来转移注意力。他把自己的寓所搬上了山,他开始离群索居,希望通过自己的修身养性来陶冶自己的情操。然而他的孤冷已经到了一种无可挽救的状态,使得他似乎感受到了死亡的感觉。从以前的“孤冷”到现在的“变形状”,这是他忧郁症发展的一个过程,通过他的忧郁症是的一步步变化,可以看见这是一个病情不断加速和不断加重的过程,可是他找不到医治的的方法,这是一种病入膏肓的状态,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忧郁症终于严重到无可复加的地步时,他找不到其它的发泄和安慰自己的方法,在最后他忍受不了的时候,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走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郁。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2]P52
主人公的自杀的根本原因就是祖国的不强大,“病态”更多的是象征了当时充满苦难的中国病态社会。正是因为祖国的贫穷落后使流落异国他乡的人感到自卑,这像疾病一样在慢慢的扩展而找不到医治的方向。主人公身边的人全是日本人,这就使他感觉到失语。身边的人不能切身的感受他的境遇,当然对于他的生活也就没有太多的耐心去发现和理解,他的内心感到了孤独和自卑。这种孤独使得他极力想要寻求一些改变,一开始他是无心偷看别人的,只是后来在他自己万般无聊的状态下机缘巧合偷看了主人家的女儿洗澡,他对于这种行为是排斥的,但是又阻止不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他为自己是知识分子有这样龌龊的想法感到厌恶,但是自己的忧郁症却又是折磨着他。
目 录
前言 1
1 关于主人公病态的描写 2
1.1 病态行为—忧郁症的生命体验 2
1.2 病态心理—灵与肉的冲突 4
2 病态描写的原因 7
2.1 凄凉孤苦的身世 7
2.2 弱国子民的自戕 8
3 病态描写的实质 10
3.1 生命意识的觉醒 10
3.2 家国意识的复苏 11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前 言
郁达夫在自序中曾写道:“《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症Hypochondria的剖析,里面也代序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和灵肉的冲突。其主人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病态是家国交错时代下悲剧的产物,是当时社会制度发展下的制造出的成品。[1] ”作品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由此开创了抒情小说的创作的潮流。
《沉沦》通过一位患有重度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他”作为叙述者,来表现青年的忧郁症和性苦闷,这种“病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病”,“病态”在这里是一种隐喻是一种缓慢发展的过程,是对主人公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体验的一种叙述,作者试图通过分析这种“病态”的描写,来更加清晰的描述当时的社会,来进行一种深刻揭露。主人公最后不甘愿忍受异族的侵略与欺凌,抑郁的自杀,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冲击。主人公身上的精神也就是当时的青年人极力追求个性解放的结果,是当时青年人身上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家国意识的复苏。他希望祖国富强,渴望祖国强大,他想通过自己的呼喊,来鞭策当时的社会和当时在这种背景下的青年人。本文力求从作者对于主人公病态的心理和行为的描写,通过对这种“病态描写”的原因的分析,来探求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者对于文本中病态描写的实质,叙述作者对于爱国的强烈要求。
1 关于主人公病态的描写
《沉沦》是一个“病态”青年的喃喃自语。他孤身一人留学日本,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他自己精神开始出现恍惚,他封闭孤独的生活坏境加之长期压抑的青春的苦闷,使他不免忧郁和自戕。而这种身理和心理遭受着忧郁症和性苦闷痛苦的双重折磨,这种灵与肉的冲突使得他开始怀疑人生和生活,作者通过深度剖析主人公的这种“病态”的心理,借主人公之口来述说出这种压抑的“病态”生活坏境。
1.1 病态行为——忧郁症的生命体验
《沉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从“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2]P17开篇写起,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自我的叙述开始,来展现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的现状。他既自闭又早熟,找不到适合的生存方式,文中这样写道: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2]P17
使用了一个“孤冷”,便将他的形象做了彻底的阐释,独自一人在国外上学,时常感到孤独。清冷的环境,性情的早熟,使他开始思索自己的处境。孤冷和可怜并无二致,他的孤冷的性情一点点的流露,使人感到一种压抑,由于他所处生活坏境的压抑,并且这种压抑无从排解时,他便慢慢的开始感觉到忧郁了。主人公时常一人到郊外的荒野中去,以这种空旷的环境来缓解自己心情,但是郊外的一景一物还是牵扯着他的内心,即使是不远处的烟雾,丛树掩映的人家,人家院子里的狗吠声,无一不使得主人公内心开始变得敏感。文中这样写道:
他眼睛离开了书,同做梦似的向有犬吠声的地方看去,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屋瓦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这样的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2]P18
就像他找不到自己生活的足迹一样,对于自己身边的一切都变得敏感而脆弱。读华兹华斯的诗集能使他读出两行热泪,当然,他自己也找不到原因来解释这种痛苦,他不知道这是一种心里慢慢开始的拒绝,于是文中这样写道:“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2]P22 ”而这种描写也突出他的忧郁症越来越严重了。
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2]P22
他开始无休止的做梦,开始自言自语,对大自然开始不满,对自己的居所感到压抑,感叹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使他可怜又哀怨,就连平时他闲来无事时译一些作品,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毫无理由的就这样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同学,怀疑学校,他甚至觉得周围的所有人都用恶意的眼光来注视着他。他慢慢开始讨厌课堂,逃避同学。就像慢性疾病发作一样,这是一个慢慢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2]P25
而究其苦闷的原因,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觉得他是中国人,在当时的社会大坏境下,他觉得他自己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留学就是他自己的错。中国的落后的使他在当时的日本受到不公的待遇,生活感到压抑,主人公觉得在学校的空间里所有的人都看不起自己,都在有意无意的嘲笑他,他的内心极度的自卑,自身孤独却又敏感,于是他的忧郁症就到了膏肓的状态。
自从他的忧郁症变形开始后,他自己也极力想做一些改变,“搬进了山上梅园之后,他的忧郁症又变起形状来了。[2]P41”例如找一个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居住,多读一些书翻译一些作品来转移注意力。他把自己的寓所搬上了山,他开始离群索居,希望通过自己的修身养性来陶冶自己的情操。然而他的孤冷已经到了一种无可挽救的状态,使得他似乎感受到了死亡的感觉。从以前的“孤冷”到现在的“变形状”,这是他忧郁症发展的一个过程,通过他的忧郁症是的一步步变化,可以看见这是一个病情不断加速和不断加重的过程,可是他找不到医治的的方法,这是一种病入膏肓的状态,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忧郁症终于严重到无可复加的地步时,他找不到其它的发泄和安慰自己的方法,在最后他忍受不了的时候,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走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郁。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2]P52
主人公的自杀的根本原因就是祖国的不强大,“病态”更多的是象征了当时充满苦难的中国病态社会。正是因为祖国的贫穷落后使流落异国他乡的人感到自卑,这像疾病一样在慢慢的扩展而找不到医治的方向。主人公身边的人全是日本人,这就使他感觉到失语。身边的人不能切身的感受他的境遇,当然对于他的生活也就没有太多的耐心去发现和理解,他的内心感到了孤独和自卑。这种孤独使得他极力想要寻求一些改变,一开始他是无心偷看别人的,只是后来在他自己万般无聊的状态下机缘巧合偷看了主人家的女儿洗澡,他对于这种行为是排斥的,但是又阻止不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他为自己是知识分子有这样龌龊的想法感到厌恶,但是自己的忧郁症却又是折磨着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