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诗歌中的情感研究
摘 要李煜其名家喻户晓,后世更称之为“千古词帝”。其诗歌因存世较少鲜有人知,《全唐诗》现存有18首完整诗歌以及32残句,这些残存诗歌虽不能完整的表现出其诗歌创作的情况,却展现出词作中少有的内容;同时作为诗词过渡时期的诗歌创作,也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意蕴进行探析,论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准确地还原李煜的真实形象,深入挖掘其诗歌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目 录
引 言 1
1 李煜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 3
1.1 绮丽浅薄之逸乐 3
1.2 浮艳绮靡之伤感 3
1.3 隐士闲逸之情怀 4
2 李煜诗歌塑造的抒情形象 6
2.1 悲凉丧妻的鳏夫 6
2.2 痛苦失子的父亲 7
2.3 有赤子心的帝王 7
3 李煜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 10
3.1 忧郁恐慌的末世之感 10
3.2 悲思逃避的佛教籍慰 11
3.3 悠闲洒脱的道教之趣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南唐至今沧海千年,现今人们对南唐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词作上面,关于词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关于诗的研究确是凤毛麟角,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将目光慢慢转化到其诗作的研究上面。本文主要从《全唐诗》[1]中收录的十八首完整诗歌和三十二残句以及《全五代诗》[2]中一首《春晓曲》,通过这十九首完整诗歌以及部分残句分析李煜诗歌中所展现的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诗歌中所记载的对李煜思想状况影响较大的几次事件,探讨李煜词作中未曾出现过的思想情感,发掘其诗歌中不同于词作的思想意蕴,从而对李煜的情感状况进行进一步解读,同时对进一步认识一个较完整的李煜形象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李煜的研究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其生平以及词作上,关于诗作的研究基本都是夹杂在南唐文学的整体研究当中。如今我们关于其诗歌的研究大多基于曹寅等编的《全唐诗》以及李调元编辑的《全五代诗》等,关于五代时期诗歌的研究著作目前有张兴武的《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罗婉薇的《五代诗人与诗风》[4]等,对五代时期的诗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而对于李煜诗歌单独的研究仍然鲜少见闻,主要有钟祥的《论南唐诗》[5]、薛晓玮的《李煜诗歌研究》[6]、王晓枫的《论李煜诗》[7]等 。
钟祥《论南唐诗》中指出李煜为“温李体”诗人的代表人物,指出其前期诗歌轻艳虚浮、辞藻华美,侧重宫廷宴会娱乐、歌姬舞女的描绘,整体格调轻浮;中后期在历经人生的风雨磨难之后,其诗作格调开始变得忧郁愁苦、悲观惆怅。薛晓玮的《李煜诗歌研究》主要分析李煜的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诗歌的特点,并对其诗词的进行比较探析其题材、内容、意象等的异同。王晓枫的《论李煜诗》主要从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后主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指出李煜诗歌的成就不亚于其词,抒发真实性灵,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孙江南的《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8]通过对李煜现存诗歌中的悼亡诗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色,主要从悼亡诗进行研究,分析其艺术特色,让人们对李煜建立词作之外的认识,了解其诗作的风采魅力等。
以上几篇文章对于李煜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于悼亡诗的论述基本都有出现,还有病苦以及佛家思想略有涉及,从整体来看对于后主对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的赏析论述还略显苍白,而关于其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探讨也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后世称李煜为“千古词帝”,也正因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其诗而无不谈其词,导致关于李煜诗歌的研究鲜有见闻。大体原因也主要是因为存世较少且创作背景含糊不清,晚唐时期词作兴起以及后主的词作遮挡了诗歌的光芒。但近十多年来,有学者已开始注重对李煜诗歌的研究探讨,然而就大的环境来说,关于李煜诗歌的研究大多还是包含在五代诗歌的研究当中,缺少对李煜诗歌的单独的研究论述,而后主的诗歌虽存世较少,但其诗歌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也有自己的文学价值,同时对于其诗歌的研究还能使我们从另一方面更深入的认识其人,因此也为后主的诗歌提供进一步探讨的可能,同时也为本文提供了存在的理由。
1 李煜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
现在提起李煜,大多还是他的词,也因为李煜创作的主要成就是集中在词上。李煜以词传世,但相比词作而言,在诗歌创作上李煜是“温李体”诗人的代表,善于在诗中表现出绵邈细致的情感,如今诗歌存量虽少,但相较词作而言也毫不逊色。
1.1 绮丽浅薄之逸乐
李煜诗歌创作也大致可分为前后期,前期诗歌存世甚少,但可以看出基本是浓词艳曲,以娱乐为目的。前期所作大多为描绘女性以及表现日常生活的宴乐。如《春晓曲》: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缤娥鱼贯列,凤箫声断云水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干情未切。归时未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诗歌基调欢快,用艳丽的辞藻描写宴饮恣肆的宫廷生活,给人一种轻艳浮靡之感,流露出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山壁》)的浅薄情感。日常生活追求娱乐,玩赏女性美,格调轻浮其中略带粗浅伤感,例如《书琵琶背》: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煖在檀槽。
这首诗推测其时间大约是作于大周后与后主成婚不久,刻于琵琶背上,描写大周后双肩若削,仿佛要承受不住那琵琶上的数缕琴弦,你的熏香还残留在这琵琶上历久弥香,你指尖的余温也还残留在这把琵琶上没有消散。浅愁绵长但缺少深度,应当为前期逸乐不识愁滋味的情境中所作。
1.2 浮艳绮靡之伤感
后主中后期诗歌情感与前期截然不同,在经历红颜老去、爱子夭折、国家风雨飘荡之后,对人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少年时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9](p18),使其拥有赤子之心,然李煜做个盛世昌隆之时过渡时期的帝王尚可,但是生不逢时,南唐在中主时已经日渐衰微;在李煜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李煜此时面临的是国库空虚、大军压境,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一系列的问题都让他感觉到亡国之日将来,也因此变得悲观惆怅;从此诗作辞藻虽浮艳绮靡,其情感却悲忧感伤。例如《书灵筵手巾》: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后主感慨自己正当壮年却失去知己佳人,又用“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表现出一种故人犹在的情景。又如《赐宫人庆奴》: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用“风情”、“春羞”等词描绘春光明丽、佳人多情,却反衬出自己颓唐衰靡。这两首诗都是用华艳的辞藻来描绘女性,表达出一种绵邈的情思,又在这种难舍情愫中包含凄切哀婉,构造出一种凄婉秾丽的意境。又如《九月十日偶书》: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李煜是南唐时期“温李体”的集大成者,这首诗中我们便可看到李商隐凄冷诡谲的影子。章培恒言“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选择。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浓丽或神秘橘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 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欣赏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都蕴含有一定哀愁、仿徨、伤感等情色彩。 ”[10](p245)可以看到为表达这种 “感时心绪杳难平”的主题,李煜便如李商隐一般采用“黄花”、“红叶”这样光彩鲜艳的意象,却从侧面描绘它们的凋谢衰落,感叹国家衰败、人生无常。
目 录
引 言 1
1 李煜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 3
1.1 绮丽浅薄之逸乐 3
1.2 浮艳绮靡之伤感 3
1.3 隐士闲逸之情怀 4
2 李煜诗歌塑造的抒情形象 6
2.1 悲凉丧妻的鳏夫 6
2.2 痛苦失子的父亲 7
2.3 有赤子心的帝王 7
3 李煜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 10
3.1 忧郁恐慌的末世之感 10
3.2 悲思逃避的佛教籍慰 11
3.3 悠闲洒脱的道教之趣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南唐至今沧海千年,现今人们对南唐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词作上面,关于词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关于诗的研究确是凤毛麟角,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将目光慢慢转化到其诗作的研究上面。本文主要从《全唐诗》[1]中收录的十八首完整诗歌和三十二残句以及《全五代诗》[2]中一首《春晓曲》,通过这十九首完整诗歌以及部分残句分析李煜诗歌中所展现的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诗歌中所记载的对李煜思想状况影响较大的几次事件,探讨李煜词作中未曾出现过的思想情感,发掘其诗歌中不同于词作的思想意蕴,从而对李煜的情感状况进行进一步解读,同时对进一步认识一个较完整的李煜形象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李煜的研究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其生平以及词作上,关于诗作的研究基本都是夹杂在南唐文学的整体研究当中。如今我们关于其诗歌的研究大多基于曹寅等编的《全唐诗》以及李调元编辑的《全五代诗》等,关于五代时期诗歌的研究著作目前有张兴武的《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罗婉薇的《五代诗人与诗风》[4]等,对五代时期的诗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而对于李煜诗歌单独的研究仍然鲜少见闻,主要有钟祥的《论南唐诗》[5]、薛晓玮的《李煜诗歌研究》[6]、王晓枫的《论李煜诗》[7]等 。
钟祥《论南唐诗》中指出李煜为“温李体”诗人的代表人物,指出其前期诗歌轻艳虚浮、辞藻华美,侧重宫廷宴会娱乐、歌姬舞女的描绘,整体格调轻浮;中后期在历经人生的风雨磨难之后,其诗作格调开始变得忧郁愁苦、悲观惆怅。薛晓玮的《李煜诗歌研究》主要分析李煜的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诗歌的特点,并对其诗词的进行比较探析其题材、内容、意象等的异同。王晓枫的《论李煜诗》主要从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后主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指出李煜诗歌的成就不亚于其词,抒发真实性灵,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孙江南的《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8]通过对李煜现存诗歌中的悼亡诗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色,主要从悼亡诗进行研究,分析其艺术特色,让人们对李煜建立词作之外的认识,了解其诗作的风采魅力等。
以上几篇文章对于李煜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于悼亡诗的论述基本都有出现,还有病苦以及佛家思想略有涉及,从整体来看对于后主对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的赏析论述还略显苍白,而关于其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探讨也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后世称李煜为“千古词帝”,也正因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其诗而无不谈其词,导致关于李煜诗歌的研究鲜有见闻。大体原因也主要是因为存世较少且创作背景含糊不清,晚唐时期词作兴起以及后主的词作遮挡了诗歌的光芒。但近十多年来,有学者已开始注重对李煜诗歌的研究探讨,然而就大的环境来说,关于李煜诗歌的研究大多还是包含在五代诗歌的研究当中,缺少对李煜诗歌的单独的研究论述,而后主的诗歌虽存世较少,但其诗歌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也有自己的文学价值,同时对于其诗歌的研究还能使我们从另一方面更深入的认识其人,因此也为后主的诗歌提供进一步探讨的可能,同时也为本文提供了存在的理由。
1 李煜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
现在提起李煜,大多还是他的词,也因为李煜创作的主要成就是集中在词上。李煜以词传世,但相比词作而言,在诗歌创作上李煜是“温李体”诗人的代表,善于在诗中表现出绵邈细致的情感,如今诗歌存量虽少,但相较词作而言也毫不逊色。
1.1 绮丽浅薄之逸乐
李煜诗歌创作也大致可分为前后期,前期诗歌存世甚少,但可以看出基本是浓词艳曲,以娱乐为目的。前期所作大多为描绘女性以及表现日常生活的宴乐。如《春晓曲》: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缤娥鱼贯列,凤箫声断云水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干情未切。归时未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诗歌基调欢快,用艳丽的辞藻描写宴饮恣肆的宫廷生活,给人一种轻艳浮靡之感,流露出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山壁》)的浅薄情感。日常生活追求娱乐,玩赏女性美,格调轻浮其中略带粗浅伤感,例如《书琵琶背》: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煖在檀槽。
这首诗推测其时间大约是作于大周后与后主成婚不久,刻于琵琶背上,描写大周后双肩若削,仿佛要承受不住那琵琶上的数缕琴弦,你的熏香还残留在这琵琶上历久弥香,你指尖的余温也还残留在这把琵琶上没有消散。浅愁绵长但缺少深度,应当为前期逸乐不识愁滋味的情境中所作。
1.2 浮艳绮靡之伤感
后主中后期诗歌情感与前期截然不同,在经历红颜老去、爱子夭折、国家风雨飘荡之后,对人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少年时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9](p18),使其拥有赤子之心,然李煜做个盛世昌隆之时过渡时期的帝王尚可,但是生不逢时,南唐在中主时已经日渐衰微;在李煜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李煜此时面临的是国库空虚、大军压境,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一系列的问题都让他感觉到亡国之日将来,也因此变得悲观惆怅;从此诗作辞藻虽浮艳绮靡,其情感却悲忧感伤。例如《书灵筵手巾》: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后主感慨自己正当壮年却失去知己佳人,又用“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表现出一种故人犹在的情景。又如《赐宫人庆奴》: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用“风情”、“春羞”等词描绘春光明丽、佳人多情,却反衬出自己颓唐衰靡。这两首诗都是用华艳的辞藻来描绘女性,表达出一种绵邈的情思,又在这种难舍情愫中包含凄切哀婉,构造出一种凄婉秾丽的意境。又如《九月十日偶书》: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李煜是南唐时期“温李体”的集大成者,这首诗中我们便可看到李商隐凄冷诡谲的影子。章培恒言“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选择。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浓丽或神秘橘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 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欣赏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都蕴含有一定哀愁、仿徨、伤感等情色彩。 ”[10](p245)可以看到为表达这种 “感时心绪杳难平”的主题,李煜便如李商隐一般采用“黄花”、“红叶”这样光彩鲜艳的意象,却从侧面描绘它们的凋谢衰落,感叹国家衰败、人生无常。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