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文化(附件)【字数:14917】

摘 要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由图画发展而来的表意文字,也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作为文化记载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寄寓着祖先们的别具匠心,展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首创了汉字部首编排法,有利于人们系统地研究和掌握汉字的结构以及字形变迁的一般规律。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文明程度和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在汉字中得到了具体的、集中的体现。本文将从饮食种类、饮食制作、饮食审美这三个方面,浅析与之相关的汉字。按部首进行归类和总结,涉及“禾”部、“米”部、“食”部、“艸”部、“肉”部、“臼”部、“火”部、“鬲”部、“竹”部等。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饮食种类 2
1.1主食 2
1.1.1“禾”与谷类 2
1.1.2“米”与饭、粥类 3
1.1.3“食”与饼类 4
1.2副食 6
1.2.1“艸”与蔬菜 6
1.2.2“肉”与肉食 8
第二章 饮食制作 12
2.1“臼”与加工方法 12
2.2“火”与烹饪工艺 12
2.3“鬲”与烹饪器具 14
2.3.1碗与盘 15
2.3.2箪与筐 15
第三章 饮食审美 17
3.1“五味调和”之和谐美 17
3.1.1酸与辣 18
3.1.2苦与咸 18
3.2“冷暖搭配”之色彩美 18
结束语 20
致 谢 21
参考文献 22
引 言
中国人到底有多能吃?前不久,这一网络话题引发热议。诚然,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很讲究“吃”,俗话说:“人生万事,吃饭第一。”古人长期积累着生活经验,渐渐地,关于吃什么、怎么吃、在什么条件下吃等问题,形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庶民百姓关心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国家大政亦本于此——八政之首即曰“食”。《汉书郦食其传》中提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盛是衰,首先取决于民众的肚子是饱是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饮食文化也是一门艺术,包含饮与食两个方面。“饮”主要指分别代表酒精饮料的酒和非酒精饮料的茶;“食”则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包括物产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仪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其最大的特点是据义而构形。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集音、形、义三元素于一体,字形本身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从汉字中,我们可以窥知原初造字者的主观意图并收集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如陈寅恪先生给沈兼士的信中所言:按照训诂学的标准,解释一个汉字就是叙述一部文化史。一部周秦两汉的文字、词汇研究,奠定了《说文》的学术基础,使之成为文字学上的集大成者,其中对先秦饮食文化也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本文将从《说文》中筛选出与饮食相关的部分汉字,浅析其字形和字义,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考古发现等,浅谈汉字与饮食文化的联系(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考虑文章篇幅,本文不做阐述)。
饮食种类
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食物种类也十分丰富。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可取来做盘中美味。这些食物就包括五谷、五菜、五饮、六畜、八珍。本章将分为主食和副食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1.1 主食
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就以粮食作为主食。无论是人们常说的“五谷”:稻、黍、稷、麦、菽,还是《三字经》所云:“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粮食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粮食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饭、粥、饼食等,不仅反映了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大自然的“馈赠”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使饮食选择多元化。
1.1.1“禾”与谷类
禾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如/,上面是谷穗,下面是叶子和秸秆,是抽穗的农作物的形象。金文如/,更像成熟饱满的谷子形象。《说文禾部》:“禾,嘉谷也。二月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本义是谷子,在秦汉以前禾又称粟,即小米。《诗经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禾又引申为庄稼的泛指。因此以禾为意符构成的字大多和谷物有关。
1、稻、稌
稻,由“禾”、“爫”、“臼”三部分组成,“爫”是手的象形,“臼”是古代一种为谷物去壳的工具,金文写作稻,像人手拿着一束穗子,使用专门的工具进行加工,是一个会意字。
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江苏无锡锡山公园、浙江吴兴钱山漾、余姚河姆渡、湖北京山屈家岭、河南洛阳西高崖等多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过稻米、稻壳和稻草,品种有粳米和籼米。
“粳”字出现比较晚,《说文》中并没有收录该字,可写作“稉”。“稉”又以“秔”释。《说文》:“秔,稻属。从禾,亢声。秔或从更声。”在稻米中,粳米米粒呈圆形,口感偏黏。《本草纲目》有记载,多食粳米粥可健脾胃、补中气,素有“世间第一补”的美称。
籼亦作秈,相比粳米的糯硬,籼米的米粒散而不黏。
稌,《说文》:“稌,稻也。”《说文通训定声》解释说,古时候把有黏性的谷物称为稌。晋崔豹《古今注草木》一说:有黏性的稻谷叫黍,亦可谓稌为黍。稌得名于其柔软,类似于糯。
2、稷、秫
稷,《说文》:“稷,齌也,五谷之长,从禾,畟声。”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稷为谷神。《尔雅释草》注认为“稷”即“粟”,本义指谷子,如《诗王风黍离》:“彼稷之苗。”说的就是谷子长出苗来。因为“社”代表土地神,所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在古人眼里尤为神圣。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社稷的重要性高于国君。
秫,《说文》:“秫,稷之黏者。”段玉裁注曰:“秫为黏稷,而不粘者亦通呼为秫秫,而他谷之黏者亦假借通称之曰秫。”泛指高粱。陶渊明《和郭主簿》:“春秫作美酒。”亦可以用来酿酒。
1.1.2“米”与饭、粥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先秦时期,由于将粮食加工成粉的技术非常落后,所以面食并不常见,粮食最普遍的吃法是煮粥、蒸干饭或炒成干粮。早在原始社会,聪明的古人就会利用鬲、甗、甑等炊具蒸饭煮粥了,而饭、粥的原料就是米,或者说是去皮、壳的谷类。
《说文米部》:“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米是象形字,甲骨文如/,周围的点儿是谷粒,中间一横是连接谷粒的梗。本义指小米,泛指粮食。因此,由“米”作为意符构成的汉字,多表示谷物制成的饭、粥食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