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艺术形象(附件)

摘 要在整部小说《三国演义》的群英竞技中,司马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品不仅刻画了他谨慎圆滑、处事多疑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多智善谋、识人善用的领导才能。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是他形象的主要特征。文章展示出了司马懿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在乱世谋求生存、发展并逐步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不易。他这一类人臣不忠君的成功者并不被历史所认同,还被冠名“逆贼”,这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是很正常的,同时也是很可悲的。其文化教育意义,在于要求生存、谋发展、取得成功,基本方式是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还要能够承受各种压力。他的领导才能,警示读者严谨用人、精明做事。他与对手的博弈,告诉我们竞争需要自信和实力,面对失败也要善于总结,思考得失,做到知己知彼,永不服输。诸多的复杂特点,使得司马懿的文学艺术形象长久地存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廊中。 目 录
引言 1
1 司马懿不俗的形貌特点 2
2 司马懿个性的语言特点 4
2.1 自信满怀 4
2.2 奸邪狡诈 5
3 司马懿多重的性格特点 6
3.1 多疑善断 6
3.2 隐忍养晦 7
3.3 多谋善断 8
4 司马懿形象的审美价值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对于司马懿这一文学艺术形象,众说纷纭。一说他是助纣为虐、谋筹篡位的奸佞之臣;另一说他是足智多谋、力敌孔明的军事战略家。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本来原著的作者就赋予了这一人物饱满的形象特点。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阵中,便可以看出他深有谋略,忠于曹魏,是智者、睿者、忠者的典型形象。后来不得势,隐忍于家中,伺机待时。在与诸葛亮对阵中受辱不怒,表现了他谨慎圆滑、畏缩多疑的特点;在平叛孟达、赚取曹爽军政大权期间,他善于抓住战机,主动出击,显示出他果断坚韧、精明勇敢的另一面。在罗贯中的精心安排下,司马懿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人物形象丰满充实,具有很高的艺术典型性。
1 司马懿不俗的形貌特点
良好的形象从第一感觉开始,一个人物形象的好坏,全靠作者塑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自古以来,在文学及史传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貌无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缩多疑的特点;在平叛孟达、赚取曹爽军政大权期间,他善于抓住战机,主动出击,显示出他果断坚韧、精明勇敢的另一面。在罗贯中的精心安排下,司马懿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人物形象丰满充实,具有很高的艺术典型性。
1 司马懿不俗的形貌特点
良好的形象从第一感觉开始,一个人物形象的好坏,全靠作者塑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自古以来,在文学及史传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貌无论美丑,大多是不俗的。例如孔子就是外貌不俗的,“凹顶,突额;眼睛大而有神,深蕴高远之志耳轮大而后翻;暴牙,长嘴;黑面,貌恶。高个,背驼;长上,短下”[1]P142。古人也是用人物形貌的不俗来暗示此人物的“不俗”,圣哲先贤总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另外,唐朝的钟馗,“因貌寝而被唐德宗嫌弃,未能高中状元,愤而自杀”[2]P38,因仪表不俗,以致民间传说将其奉为“伏魔天神”,拿妖捉怪,斩邪杀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眉长眼修,相貌魁伟,英武过人”[3]P198,以现在的审美标准来审视,他算不得形貌昳丽,但也是君子正直之相,可见不俗之人一出场就会给人一个“不俗”的印象。罗贯中就运用这个规律,把司马懿这一角色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反面人物。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作者无疑都在“尊刘贬曹”这一主旨思想影响下来塑造司马懿形象,因而不乏歪曲之处。抛开作者思想的误导实事求是的探究,其实司马懿是一个具有高智谋和领导能力的将才形象。
关于司马懿的外貌,作者并无太多介绍,只是在小说第九十一回中有所描述:“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4]P450。“鹰视”一词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本是说鹰的目光狠锐,看人的眼神有种啄食入骨的感觉;“狼顾”一词的意思是狼在奔跑时可以扭转头来观察身后而不减速,不管是鹰还是狼,眼睛都很锐利凶狠。小说中的这句话旨在刻画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心狠手辣,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种外表狰狞的感觉。其实这句话换个角度,完全可以说司马懿很有城府,聪明老练,做事果敢,雷厉风行。但作者强加给读者“尊刘贬曹”的意识,故意这样表现身在曹魏阵营的司马懿,与刘备阵营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曹操、孙权这样的“一线反派”才被提及外貌,就连曹魏阵营中郭嘉、荀彧,东吴阵营的张昭、鲁肃等一线谋士都未描写外在形象,但司马懿却“有幸”被作者提到,这也是作者对他重视的一个表现,以此来印证了司马懿的不俗,为后文司马懿成为曹魏顶梁柱和奠基西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角”留下一个伏笔。作者对刘备的形象描写:“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4]P2;写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4]P2;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4]P3,均与对曹操阵营中其他人物外貌少描写或不描写形成了对比。站在作者的角度看,无疑要把司马懿的助纣为虐形象描写得符合中国历代奸佞乱臣的阴险狡诈、狠戾凶残的标准,并且让诸葛亮在形象方面也尽可能地“碾压”他。但作者用心良苦的口诛笔伐,却把司马懿的形象塑造得鲜活饱满,耐人寻味。
2 司马懿个性的语言特点
说话是门艺术,从中可以透视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可以了解一个人,知道一个人的性格,看透一个人的内心,“通过说话来观察一个人,是很直接、很准确的”[5]P36,这是文学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常规。小说中的司马懿,是一个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其人话语既有自信,又显狡诈,这是司马懿独特性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1 自信满怀
自信心,可以增添人格魅力。充满自信的人,才是美丽的人,才是有魅力的人。在《三国演义》中,作为一个具有饱满人物形象的角色,司马懿在语言方面的展现可谓异彩纷呈。透过他的语言,可以看到一个有别于作者初衷的司马懿形象。
司马懿在宛城闲住期间,“闻之魏兵累败于蜀,乃仰天长叹”[4]P467。司马懿此处的长叹,正是有自信心的表现。他所叹的不单单是曹魏军队的累败,也叹错过和诸葛亮交手的机会,更叹怀才难用。他的才能比曹魏其他人无疑高出很多,他自己也自信是诸葛亮的唯一对手,所以说这是他的自信之叹。在被任用后听到孟达反叛时,他说“诸葛亮兵在祁山,杀得内外人皆胆落。今天子不得已而幸长安,若旦夕不用吾时,孟达一举,两京休矣!此贼必通谋诸葛亮。吾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4]P468从这番话语也可以看出他希望被任用,他自信只有自己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有他才能阻止曹魏的累累败绩。但天子久久不召见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使得他长叹。他的这声叹息,是一声自信的叹息,这份自信也是建立在他本身智慧的基础之上。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自信,肯定无法发出这样的叹息,也不敢发出这样的叹息。从司马懿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感叹源于他对自己智慧的认可,其自信心为他的人格魅力增添了很大的光彩。
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驾崩,曹丕得知后想要伐蜀,贾诩劝他不可,但司马懿却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他建议“起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4]P417,这可以说是司马懿正式和诸葛亮“对智”的开始。他自信自己可以在谋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