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中的猛志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伟大诗人,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平淡静穆、恬淡自然的诗风也历来备受后人的推崇,他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生活。但细观其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的诗歌,在体会出其物我混融的意象、平淡纯美的诗风外,也能感受到靖节先生诗中所隐含的“猛志”。本文就陶渊明诗集中体现“猛志”气节的诗歌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意在剖析陶渊明诗中“猛志”的思想体现和表现手法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而加强读者在对不同诗人的诗歌研究时的思考。
目 录
引 言 1
1 陶渊明诗中“猛志”的成因 2
1.1 时代背景 2
1.2 家庭环境及自身原因 3
2 陶渊明诗中“猛志”思想的体现 5
2.1 逸四海,济苍生 5
2.2 守穷节,抒壮心 6
2.3 爱丘山,固猛志 7
3 陶渊明诗中“猛志”的表现手法 9
3.1 直抒胸臆 9
3.2 情景交融 10
3.3 借古喻今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在大多数读者的心目中,晋代的陶渊明确实是一位高雅典雅的大诗人,不错,这确实也是这位大诗人的自画像。因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留下了类似的书写。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近他时,又不难发现诗人的内心并不一直像他在多数场合时所显示的那样静如止水。相反,在不少时候,他的情感又是十分激烈的。起初,当他还是个少年时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1]P117的豪情,青壮年的时候仍有追求理想的奉献精神,一直到暮年,他还很慷慨的有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报国思想。因此,在我看来,陶渊明的诗中存在很多“猛志”成分。所谓“猛志”,是一种崇高的抱负。《后汉书公孙瓒传》:“是岁,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声”[2],南朝梁沈约《郊居赋》:“阙投石之猛志,无飞矢之丽辞”。根据传统文化,“志”主要指政治理想。“猛志”的猛,突出自己的雄心壮志。显然,这是一种表现积极乐观的生命上升趋势。陶渊明曾真诚地说过“猛志常在”,他在《读山海经?之十》中写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1]P104!所以前辈的人也说过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3]P3
1 陶渊明诗中“猛志”的成因
论及陶渊明诗中的“猛志”,就不能不提到当时晋宋时期的大背景和陶渊明所生活的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混乱的时代。陶渊明以“猛志”进行创作无疑是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社会地位的低下、社会现象的混乱以及祖父和曾祖父的影响激发了他“猛志逸四海(《杂诗》其五),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愿望。晋宋之交的苦难时代使陶渊明看惯了动乱和争夺的险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让陶渊明深感厌恶和虚伪的生活,一代名将的后裔出身使得陶渊明拥有高贵的血液,自由洒脱的个性促成了陶渊明真诚率直的性格,几次出仕和归隐田园的遭遇赋予了陶渊明豁达开朗的胸襟。他以诚实守信的人生来与虚伪的时代做敌对,以清新自然的态度来与浑浊的社会做抵御。同时又以先贤古人作为榜样来与贫富生死较量,以朴实无华的笔墨来令喜怒哀乐展现。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受到后人的不断推崇,是与他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创作的真诚有很大的关系。陈寅恪先生肯定陶渊明是“我国中世纪伟大的思想家”[4]P16。的确如此,在政治极度黑暗和思想解放的时代,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这既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又贯穿着自身对这个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于愤懑。
1.1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和战争不断的时代。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面对战乱、政治黑暗和无人统治的格局,他急于同先人一样做出一番贡献,但是在那样一个腐朽黑暗、时局动荡的环境下,他既没有像先祖陶侃和外祖父孟嘉那样功成名就的条件,也没有改变东晋王朝日渐衰落的命运的力量,致使他远大的理想无法实现,但是他没有因为这些因素而就此改变他的远大抱负,而是无时无刻都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在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陶渊明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动荡、离乱和苦难的时代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需要彼岸世界的幸福幻想来抚慰现实中饱受创伤的身心,而在政治派别对立和不断篡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环境下,作为依附者的陶渊明来说,他没有任何力量和实力,生活在不可预测的恶劣环境中,常常因为世事的变化而感到悲伤而受挫,于是就更加渴望获得精神的超脱和自由,并希望在这种渴望中获得精神永恒,由此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在苦难深重的魏晋南北朝社会,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大都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洗礼,陶渊明也不例外。从社会思潮来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虽然玄学成为主流,道家思想高扬,不过儒学也并未绝迹,往往掺和期间。他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过建功立业的自豪感。他性格耿介,对生活和人生抱负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从来都不是追求个人的生活和精神自由,而是积极的融入社会,寻找办法造福人民。寻求为百姓造福的途径。叔孙豹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5]P28。不妨这样说,陶渊明是被笼罩在这种氛围之中的,所以才会有这种壮怀和抱负。
1.2 家庭环境及自身原因
陶渊明的生活时代是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政治的动荡,黑暗的官场,人格和理想都无法实现。一代士宦家庭出身的陶渊明,在他年轻的时候,家庭就在不断的衰败,他们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然而有不少的生活习惯都是临摹其外祖父的,他的性格和成就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文山书海、书盈四壁的外祖父家里,给陶渊明提供了优越的读书条件和机会,在西晋和东晋时期,陶渊明不仅研究了《老子》和《庄子》,而且还学习了像如《六经》、文、史等之类的儒家经典。他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当时是一个强大的政治风云人物,祖父陶茂和他的父亲陶逸曾分别在武昌和安城做过太守县令,外祖父孟嘉又做过西征大将军。即使这样,他的祖父和父亲的名位也都不可考,大约官职不高,在当时那种盛行的利益倾向的社会环境中,是不会也不能为后代创造便利的基础。因此,对他那一代来说,家境衰微,生活贫困,如《饮酒十五》“贫居乏人士,灌木荒余宅”、《饮酒十六》“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1]P143即使他曾经当过官,但都是小官:参军、县令。他为人真实,不以做官为荣;对当时的黑暗统治不满意,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面对世俗的险恶和人心的炎凉,他从不趋炎附势,永远保持着自己高贵的品质。
在贫寒与不幸中成长、生活的孩子,其性格大致有两种特征:或怯懦软弱、驽钝无能;或刚毅傲兀、刻苦自励。陶渊明属于后一种类型。当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时,他说:“少儿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5]P23(《与子俨等书》),这就是陶渊明所生长的环境和形成的性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