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半生缘中曼桢的爱情悲剧(附件)
摘 要《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的大上海为时代背景,为我们揭示了故事主人公顾曼桢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社会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可奈何,人物自身的性格与作者张爱玲个人的人生体验,使得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只能以悲剧收场,留给世人的唯有无尽的感慨与同情。目 录
引言 1
1 曼桢爱情悲剧的呈现 2
1.1 “人生若只如初见”——枕幻梦 2
1.2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痴心懵懂 2
2 曼桢爱情悲剧的成因 4
2.1 “现实有爱还不够”——时代因素 4
2.2 “爱情没有如果”——个人因素 5
3 曼帧爱情悲剧的启示 7
3.1 “人生的无可奈何”——时代追问 7
3.2 “但愿人长久”——现实思考 7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沿袭其一贯的爱情婚姻题材,展现出凄美、悲凉的创作风格,带着苦涩的笔调调侃着一个个爱的梦幻,如泡沫般一触即破。娓娓道来,让人震撼,让人嗟叹。人生既是不可预知而又让人无可奈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总是脆弱无力、不堪一击。造化弄人,爱情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曼桢与世钧这对悲情的恋人,情深缘浅,注定彼此的恋爱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叔惠与翠芝、曼璐与豫瑾之间的情感纠葛亦萦绕其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小说结局更发人深思,为世人揭示了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1 曼桢爱情悲剧的呈现
1.1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枕幻梦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1]P57,初见总是那么美好而又令人刻骨铭心。那个黑漆漆的小酒馆是曼桢与世钧此生都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那既是她们的初识之地,同时也是爱情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征兆与预料,爱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彼此,或许爱情就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一个人,也不知道到底是在哪一刻动了心。曼桢曾问过世钧,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她,世钧答她:“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正如作者所言:
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那样心醉的情形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漆漆的小酒馆是曼桢与世钧此生都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那既是她们的初识之地,同时也是爱情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征兆与预料,爱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彼此,或许爱情就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一个人,也不知道到底是在哪一刻动了心。曼桢曾问过世钧,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她,世钧答她:“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正如作者所言:
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那样心醉的情形下,简直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也绝对相信那不会是谎话。[2]P1
爱情不是轰轰烈烈,亦不是海誓山盟,而是相知相惜,懂得相守、珍惜。而世钧与曼桢即如此,世钧半夜找曼桢丢失的手套;在世钧第一次回南京的时候,曼桢送点心到淑慧家,帮他调好闹钟,整理好箱子。曼桢对世钧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2]P335
可是爱情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曼桢永远也等不来与世钧的明天,他们是永远不会有明天的。自由恋爱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是极其一件奢侈的东西,可遇而不可求,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1.2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痴情懵懂
单纯、善良的曼桢曾以为她可以跟世钧长相厮守,可现实却冰冷残酷。当他们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与未来美好的遐想与期待中时,曼桢的姐姐曼璐,一个有着强烈的嫉妒心的女人,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可怜虫,因自己不能生育以及为了留住自己荒淫的丈夫,竟置自己妹妹于不顾,亲手毁掉曼桢的幸福。当曼璐再次见到自己的初恋张豫瑾,他在曼璐出嫁后移情于曼桢,并再见到年老色衰的曼璐对于之前的一切否定,让曼璐内心的初恋,心中唯一的美好记忆破灭了。曼璐对于曼桢的恨意油然而生,她恨曼桢,她为了家付出了一切,她的青春,她的爱情。现在,连仅存的一点回忆也被破坏殆尽。基于此,她由那个原本为家庭付出一切的伟大姐姐变成了一个自私、丑恶亲手制造妹妹悲剧的刽子手。她一步步把自己的妹妹推向了火坑,毁掉了曼桢的一生,也毁掉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曼桢带着对世钧的回忆与期待渡过了她不幸的一生。而世钧娶了他不喜欢的翠芝,庸庸碌碌过完了一生,曼桢成为他此生将难以释怀的记忆。正如世钧所说:
也许爱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2]P148
小说的最后给了人些许的安慰,他们重逢了,她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可是一切早已时过境迁。两两相望,千言万语也只能化为无声的叹息。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地擦肩而过,曼桢的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饱含着多少的辛酸与凄苦,道尽了人世间多少沧桑巨变。正如作者道: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2]P1
曼桢与世钧这对悲情的恋人,他们是幸运的,偌大的世界他们遇见了,他们相爱了;可是他们又是不幸的,人生的种种偶然与必然,他们最终还是错过了。只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只留下世人无尽的感叹: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他们倾其一生的情感,无奈半生的缘分,却早已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人生的冷酷无情与命运的无可奈何弥漫了整篇文章,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令人悲叹。
2 曼桢爱情悲剧的成因
《半生缘》的创作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悲情的结局而迎不来大团圆?宋家宏曾谈到,“身世、环境、爱情上的失落感是张爱玲的基本心态,也导致了张爱玲作家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使作品充满了荒凉感”。[3]P6曼帧的爱情悲剧离不开张爱玲自身经历对作品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品中人物个人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是那个可悲的时代。
2.1 “现实有爱还不够”——时代因素
20世纪40年代的大上海属于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平台,各种社会矛盾此起彼伏,重大的社会改革一直暗流涌动。
曼桢是一个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子,父亲早亡,而家里姐妹众多,姐姐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只能做了舞女,生活窘迫往往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而世钧出生在南京的封建大家庭,父亲是一个暴发户,家里也小有家产。在这个封建传统家庭里,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且摧残着人的本性,吞噬着人的心灵,这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世钧母亲身上就可以体现出来。一辈子吃尽了包办婚姻的苦,自己却无力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之任之。“婚恋自由在那个时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来都只能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4]P5没有一个人能够跨越这个鸿沟,如果跨越了那便是不道德的,不孝顺的,违背了纲常伦理,必要备受世人谴责与声讨。
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无疑受到了世钧母亲极力的反对,世钧的家庭是瞧不起曼桢这种家庭的,也断然不会接受曼桢。尤其她的姐姐还从事着舞女的工作,与世钧的父亲也曾有过一段情感纠葛,就
引言 1
1 曼桢爱情悲剧的呈现 2
1.1 “人生若只如初见”——枕幻梦 2
1.2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痴心懵懂 2
2 曼桢爱情悲剧的成因 4
2.1 “现实有爱还不够”——时代因素 4
2.2 “爱情没有如果”——个人因素 5
3 曼帧爱情悲剧的启示 7
3.1 “人生的无可奈何”——时代追问 7
3.2 “但愿人长久”——现实思考 7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沿袭其一贯的爱情婚姻题材,展现出凄美、悲凉的创作风格,带着苦涩的笔调调侃着一个个爱的梦幻,如泡沫般一触即破。娓娓道来,让人震撼,让人嗟叹。人生既是不可预知而又让人无可奈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总是脆弱无力、不堪一击。造化弄人,爱情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曼桢与世钧这对悲情的恋人,情深缘浅,注定彼此的恋爱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叔惠与翠芝、曼璐与豫瑾之间的情感纠葛亦萦绕其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小说结局更发人深思,为世人揭示了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1 曼桢爱情悲剧的呈现
1.1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枕幻梦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1]P57,初见总是那么美好而又令人刻骨铭心。那个黑漆漆的小酒馆是曼桢与世钧此生都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那既是她们的初识之地,同时也是爱情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征兆与预料,爱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彼此,或许爱情就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一个人,也不知道到底是在哪一刻动了心。曼桢曾问过世钧,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她,世钧答她:“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正如作者所言:
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那样心醉的情形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漆漆的小酒馆是曼桢与世钧此生都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那既是她们的初识之地,同时也是爱情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征兆与预料,爱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彼此,或许爱情就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一个人,也不知道到底是在哪一刻动了心。曼桢曾问过世钧,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她,世钧答她:“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正如作者所言:
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那样心醉的情形下,简直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也绝对相信那不会是谎话。[2]P1
爱情不是轰轰烈烈,亦不是海誓山盟,而是相知相惜,懂得相守、珍惜。而世钧与曼桢即如此,世钧半夜找曼桢丢失的手套;在世钧第一次回南京的时候,曼桢送点心到淑慧家,帮他调好闹钟,整理好箱子。曼桢对世钧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2]P335
可是爱情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曼桢永远也等不来与世钧的明天,他们是永远不会有明天的。自由恋爱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是极其一件奢侈的东西,可遇而不可求,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1.2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痴情懵懂
单纯、善良的曼桢曾以为她可以跟世钧长相厮守,可现实却冰冷残酷。当他们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与未来美好的遐想与期待中时,曼桢的姐姐曼璐,一个有着强烈的嫉妒心的女人,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可怜虫,因自己不能生育以及为了留住自己荒淫的丈夫,竟置自己妹妹于不顾,亲手毁掉曼桢的幸福。当曼璐再次见到自己的初恋张豫瑾,他在曼璐出嫁后移情于曼桢,并再见到年老色衰的曼璐对于之前的一切否定,让曼璐内心的初恋,心中唯一的美好记忆破灭了。曼璐对于曼桢的恨意油然而生,她恨曼桢,她为了家付出了一切,她的青春,她的爱情。现在,连仅存的一点回忆也被破坏殆尽。基于此,她由那个原本为家庭付出一切的伟大姐姐变成了一个自私、丑恶亲手制造妹妹悲剧的刽子手。她一步步把自己的妹妹推向了火坑,毁掉了曼桢的一生,也毁掉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曼桢带着对世钧的回忆与期待渡过了她不幸的一生。而世钧娶了他不喜欢的翠芝,庸庸碌碌过完了一生,曼桢成为他此生将难以释怀的记忆。正如世钧所说:
也许爱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2]P148
小说的最后给了人些许的安慰,他们重逢了,她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可是一切早已时过境迁。两两相望,千言万语也只能化为无声的叹息。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地擦肩而过,曼桢的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饱含着多少的辛酸与凄苦,道尽了人世间多少沧桑巨变。正如作者道: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2]P1
曼桢与世钧这对悲情的恋人,他们是幸运的,偌大的世界他们遇见了,他们相爱了;可是他们又是不幸的,人生的种种偶然与必然,他们最终还是错过了。只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只留下世人无尽的感叹: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他们倾其一生的情感,无奈半生的缘分,却早已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人生的冷酷无情与命运的无可奈何弥漫了整篇文章,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令人悲叹。
2 曼桢爱情悲剧的成因
《半生缘》的创作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悲情的结局而迎不来大团圆?宋家宏曾谈到,“身世、环境、爱情上的失落感是张爱玲的基本心态,也导致了张爱玲作家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使作品充满了荒凉感”。[3]P6曼帧的爱情悲剧离不开张爱玲自身经历对作品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品中人物个人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是那个可悲的时代。
2.1 “现实有爱还不够”——时代因素
20世纪40年代的大上海属于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平台,各种社会矛盾此起彼伏,重大的社会改革一直暗流涌动。
曼桢是一个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子,父亲早亡,而家里姐妹众多,姐姐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只能做了舞女,生活窘迫往往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而世钧出生在南京的封建大家庭,父亲是一个暴发户,家里也小有家产。在这个封建传统家庭里,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且摧残着人的本性,吞噬着人的心灵,这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世钧母亲身上就可以体现出来。一辈子吃尽了包办婚姻的苦,自己却无力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之任之。“婚恋自由在那个时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来都只能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4]P5没有一个人能够跨越这个鸿沟,如果跨越了那便是不道德的,不孝顺的,违背了纲常伦理,必要备受世人谴责与声讨。
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无疑受到了世钧母亲极力的反对,世钧的家庭是瞧不起曼桢这种家庭的,也断然不会接受曼桢。尤其她的姐姐还从事着舞女的工作,与世钧的父亲也曾有过一段情感纠葛,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