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靡非斯特形象对“恶”的诠释

浅论靡非斯特形象对“恶”的诠释[20191210161734]
内容摘要:靡非斯特作为《浮士德》中的第二主人公,与主人公所代表的善是完全对立的,是“恶”的集大成者。但看似对立的两人却在形象与所代表的人性上有一定的联系,这给了靡非斯特的形象一个辩证的意义。他在毁灭、做恶的过程之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更在客观作恶的同时,为浮士德创造了许多人生障碍,促使他克服障碍,达到更高层次的善,从而主观造善,完成了由恶到善的辩证的转化。本文从靡非斯特的外形、名字及原型来源初步表现了他的丑恶,并逐步根据他的不同化身揭露他引诱人走向罪恶,最后表现出他以魔鬼的身份批判社会,并且客观作恶,主观造善的实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靡非斯特恶造善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靡非斯特“恶”的形象渊源 2
(一) 靡非斯特的姓名含义 2
(二) 靡非斯特的人物来源 2
三、 靡非斯特“恶”的现实表现 3
(一) 靡非斯特的不同化身 3
(二) 靡非斯特的引诱手段 5
四、 靡非斯特“恶”的内涵实质 6
(一) 深刻锐利的洞察者 6
(二) 造善性的阐释 8
五、 歌德关于“善”与“恶”的辩证观点 9
六、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浅论靡非斯特形象对“恶”的诠释
一、引言
《浮士德》作为歌德代表作,是歌德耗费了60年的呕心沥血之作。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从他创作到完成,其间跨越了从文艺复兴之始至19世纪初,历经300年之久,经历了人文主义思想、理性主义思潮、“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社会、经济、政治都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改革。在欧洲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运动之中,新兴资产阶级始终想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一次一次不尽如人意,歌德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先锋和中流砥柱,把近300年的思想变换集中性的体现于主人公浮士德的知识悲剧、事业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之中,否定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开拓者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其代表作中的“天才、精力、自由、创造”的精神最后把各种改革之本归结为对于自然的改造,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的体现。浮士德的每一个人生的历程和阶段,都是当时社会思想和背景的体现,具有社会的精神动态作为依据。
然而,与此同时,歌德对这些不同的精神主义都在不断的批判与辩证的否定之中螺旋式的上升,作为串联浮士德不同生命阶段并且辩证否定每一个阶段的就是魔鬼靡非斯特。
靡非斯特作为一个魔鬼,代表了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欲望和最邪恶的一面,在他自我介绍时说:“我是永在否定的精灵!一切事物只要它生成,理所当然就都要毁灭,所以还不如无所发生。你们叫这做破坏、罪行,简单扼要说就叫做恶,这就是我本质的属性。”“他在太古的寂寞中,只有自身成为朋友、伙伴和诱惑者;他毫不停顿地需求绝对的静止;他在美丽假象的讽刺戏中,以滑稽形式表演虚无的严肃”,他同永远也没法满足欲望的浮士德签订了终生的协议直到他满足为止从而达到最终引诱他的目的,并且这个特殊的魔鬼把他带入每一个代表现实精神主义的人生阶段,又亲手结束每个阶段。他是“一切恶的来源”、“一切困难之祖”像影子般的与浮士德相伴而行,让浮士德的未来就如走在悬崖边,随时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灵魂沦为恶魔的奴隶。靡非斯特不断做恶,性格刁钻、乖僻、狠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冒险家、犬儒主义者的代表,他是戴着伪善的人性化面具的恶魔,但同时他又亲手结束属于自己时代的一切社会过程和现象。
二、靡非斯特“恶”的形象渊源
(一)靡非斯特的姓名含义
靡非斯特又叫梅菲斯特,即“梅菲斯托费勒斯”,歌德为第二主人公设计这个名字具有深刻层面的含义,根据学者们的初步考究,这一词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发源于古希伯来文,义为“骗子”、“破坏者”。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描绘自己的一般:“我是常在否定的精灵!这自有道理;因为,生成的一切总应当要归于毁灭因此你们说说的罪行、破坏,总之,所说的恶,都是我的那首杰作。”可见,他是否定一切的代表和毁灭的代表,这个名字也能代表他的性格和身份。纵然在后来引诱浮士德的过程之中,他有许多的化身,并且表现出除了邪恶之外的许多其他的个性,他的本质始终没有变,是一个魔鬼,一个引诱者、破坏者,其本质始终不变。
另一种是发源于古希腊文,以为“不喜爱光的人”、“不喜爱浮士德的人”。他具有伪善,狠辣的特性,终日与黑暗作伴,“我是部分的一部分,部分原本是大全,我是黑暗的一部分,光本来生于黑暗,傲慢的光,如今跟母亲黑夜争夺空间及其古老的地位”他在《浮士德》中与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的阶级形成了对立,作为黑暗的代表,以佝偻着那微微的驼背登场,长着鹰钩鼻子,脸上浮现一抹嘲讽的笑,始终弥漫着一种危险、邪恶、不可琢磨的气息。
因此歌德在设计这个人物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让这个人无论从他的名字还是一出场的外形上都带有让人觉得阴暗、邪恶、诱惑的气息,更能够表现阴谋家、犬儒主义者、资产阶级的在现实社会中能体悟到的“恶”的特性。
(二)靡非斯特的人物来源
在《浮士德》开篇的“天上序曲”中与上帝对话时靡非斯特说:“让他去吃土,吃得开心,像那条著名的蛇,我的亲戚我常爱跟这位老者会晤,唯恐失掉他的欢心。我真钦佩他这位伟大的主,跟恶魔交谈也这样合乎人情。”蛇在欧洲的许多作品中出现过,在最早的古埃及时期,蛇与鹰都被认为是本民族的图腾,后来在部族分出了南北两部,分别奉蛇与鹰为神,然而奉鹰为神的部族最终战胜,蛇变成为了与神对立的代表,是邪恶的象征。后来的古希伯来人逃到埃及生活了400多年,因此渐渐接受了蛇的背叛、引诱、邪恶的形象。
在靡非斯特最初的行动中,他变成狮子狗不成,又在火焰中化身为浪荡书生:“朋友在这一小时之间,你的官能获得的快感,超过单调的一年光阴你会嗅到一片芳馨,你会感到口舌生津,触觉也会忘其所以”,引诱浮士德与他签订契约,从而使其灵魂堕落,沦为魔鬼的奴隶。这与《圣经·旧约》中魔鬼撒旦引诱夏娃偷食禁果,促使了人类从此堕落陷入无尽痛苦如出一辙,他同时也具有魔鬼的诱惑性,让人类远离上帝,变得罪恶,这便是《约伯记》中魔鬼“撒旦”的缩影和象征。
“撒旦”从此被罚用肚子行走,被诅咒与人类世代结仇。“撒旦”一词也是“敌对者”的意思,永远与上帝、善为敌,认为:“行善决不是我们的任务,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乐事”同时,生生世世与人类为敌,毁灭所有事物,让人类陷入无尽地黑暗与痛苦。因此,基督教中的蛇被西方宗教赋予“原罪”的概念,也被冠以“撒旦”的名字,义为上帝的敌对者魔鬼。这里的靡非斯特不仅自述了与“那条蛇是亲戚”,而且很好的继承了撒旦的身份。首先是与上帝的对立,他和上帝打赌誓要将上帝虔诚的信徒浮士德带入自己的大道,于是与浮士德签下了终身的契约;其次与撒旦一样,蛇的本质代表淫欲,他使浮士德爱上少女玛甘泪,以及古希腊第一美女海伦等;第三,靡非斯特还具有魔鬼引诱的特点,引诱以爱情、金钱、名利各方面引诱浮士德弃善入恶,是诱惑、背叛、欺骗的化身。
三、靡非斯特“恶”的现实表现
(一)靡非斯特的不同化身
浮士德本是一个学富五车、信仰虔诚的人,然而,在天灾、瘟疫面前却无能为力,他觉得自己大半辈子埋于书中却却一事无成,无法救世济民,痛苦万分,于是他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获得灵魂的自由,可无意中被复活节唱诗班的合唱换回了生存的欲望,正纠结应该沉迷于现世的享乐,亦或是飞升至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中,不巧,他的片刻犹豫就给了靡非斯特可乘之机。
⒈靡非斯特化身成黑色的卷毛狗和贵族学生。他先化作一只黑色的狮子狗不断靠近浮士德,试图靠近他、引诱他,回到书斋之后被神圣的声音扰的不耐烦,于是在火焰中他化身为浪荡的学生,告诉了浮士德,他是否定精神的存在,他是万恶的化身,却不成功,便逃走了。第二天,他以一个贵公子的身份来拜访浮士德,并签订了协议。在这一个过程中,他的化身具有很强烈的意义。狮子狗是一种忠诚的动物,然而它却是魔鬼的化身,这是一种辩证的现象。他要赢得浮士德的信任和好感,于是乖巧无比,显得训练有素,让瓦格纳都认为这是浮士德的学生们养的,与学生一样对浮士德尊敬且虔诚。但浮士德却看出这只狗在不断绕着他们转圈圈,仿佛要把他吸入万恶的深渊,另外身后还一路拖着火焰和漩涡,他带着能毁灭一切事物的火焰,以黑色为主色调打算吞没一切,却又不能表现出让人避而远之的外形,于是戴着虚伪的面具背后却隐藏着危险。之后,他在火焰中变成一个浪荡学生的样子,带有那种无比嘲讽的表情,蔑视一切的神态和带有引诱性质的语言,但同时也符合了学生单纯的身份和目空一切的浪荡。第二天再来寻找浮士德时,却又变成身着黑色的贵公子。然而,无论是忠心的狗、虔诚的学生,还是高贵的公子都具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外似忠厚、阳光、高贵,可内怀狡诈、诱惑、欺骗,并且始终不变的是他想要引诱浮士德的目的,以及吞没一切的邪恶之火。
⒉在浮士德的爱情悲剧中,他既是带有淫欲的魔鬼,又是一个皮条客的形象。在浮士德看上了美好而善良的玛甘泪之后,这显然也变成了一个悲剧,玛甘泪在恶魔的引诱和牵引之下爱上浮士德,陷入爱情不可自拔失去了贞操,堕落入欲望。并且害死了自己的母亲,连累死了亲哥哥,孩子也死了,她被判了刑却也疯癫无状了。靡非斯特为了不让浮士德因此而心生忏悔,把他带走。在浮士德知道之后万般懊悔让靡非斯特去救玛甘泪,“在爱情生活中,靡非斯特试图用爱情蒙蔽浮士德的双眼,但浮士德最终克服热情的冲动,在拯救无望下摆脱爱情的羁绊”,即使他又化成了一团黑烟也无法掩盖玛甘泪想要忏悔的向善之心,无法诱惑信仰上帝的玛甘泪,纵使法力无边可以遮掩住一切,却遮掩不了玛甘泪的单纯、美好,更加无法羁绊住浮士德的心——在知道自己的罪孽之后希望忏悔向善的心。邪不胜正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毋庸置疑地,他又一次失败了。
⒊在古罗马帝国,靡非斯特是一个十足的宫廷弄臣,他变成了容克贵族。帝国即将败落,他大量印刷纸币人人分发以此种掩耳盗铃的方式掩饰帝国即将面临的大厦倾颓之势,这不仅迷惑了浮士德,对于国王而言也是一种欺骗,让国王也享受于这种现世的罪恶与享乐不能自拔,“酒足饭饱思淫欲”,于是,他更加的贪心地想要见到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帕里斯与美女海伦。靡非斯特以自己的魔法满足了国王的贪欲,却激起了浮士德对于美女海伦的占有之心,以及妒忌之恨。这一次他的变化同时迷惑引诱了人间尊贵的帝王和最最虔诚而知识渊博的大博士浮士德。
⒋靡非斯特以后宫总管替浮士德寻找海伦。那就是丑陋的福耳库阿斯,他以威逼恐吓将真正的海伦送到一心寻求美的浮士德身边,为他生下儿子。靡非斯特对自己的化身很满意:“我的样子已变成混沌的钟爱的儿子!”这个化身又具有颇深的意义,此时他的内心是邪灵的代表,而外表又成为了极丑的象征,与希腊神话中海伦的美的代表形成鲜明的对立,“他变成了与海伦娜所代表的古代美的对立面”,然而“像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道德也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可见,他不仅仅是外表上是丑陋不堪与“最美”对立的,在精神上乖张、黑暗、欺骗、道德低下,与上帝也是对立的。
⒌最终他化身成资产阶级的野心家和掠夺狂,让浮士德失去了生命。在德国这个资产阶级帝国,为了继续让浮士德泥足深陷,他首先以战争、海盗、走私三位一体的方式为资产阶级积累资本。在浮士德战争胜利得到海洋封地后,他又轻视人的生命,把人当作牲口一般,无所顾忌的围海造田。然而面对不肯搬迁的年迈夫妇,他并没有听从浮士德的安排去劝说,而是火烧房屋,打死旅人,将老夫妇吓死,从而夺取了那块土地,浮士德知道后愧疚不已。他的野心勃勃,让他掠夺了资本,得到了财富,土地等,却忽视了人的生活、利益甚至生命,他不择手段的侵占和掠夺,让他的野蛮、贪婪、狠毒暴露无遗。
在最后,靡非斯特也是以欺骗性的手段得到了浮士德的灵魂,靡非斯特无论在外表与灵魂上都是与一切真善美的灵魂与事物相对立,并且意欲毁灭所有真善美,是一切假丑恶的最高领袖。他的每一个化身都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引诱目的,或者毁灭一切,与更加美好的事物对立,他的反叛与毁灭在让人憎恨、胆战心惊却又无法抗拒,这带有着一切欲望、浮躁、诱惑的灵魂时刻将美丽与善良引诱向现世享乐的泥淖无法自拔。
(一)靡非斯特的引诱手段
魔鬼并非生着一副魔鬼面孔,靡非斯特亦是如此。他的人性化首先便体现在他的形象上,他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化身成需要的角色,在引诱浮士德之初,他变成一只狮子狗,狗是最忠诚的动物,体态较小,性格温顺,并且连瓦格纳都认为他被训练的很好,可见他的人性化,为了能够达成阴暗的目的,而表现出一副温顺乖巧的面孔,并且与浮士德签订约定时说甘愿做浮士德的奴仆,将自己的形象变的低下而毫无威胁,令人受到这种虚伪的假象的迷惑。他在迷惑罗马帝国国王时,也把自己变成那令人信任的容克贵族的身份,无论高贵而合理的身份还是神奇无比的魔法能力,都能让所有人无所顾忌的信赖他,被他所创造的假象所迷惑一叶障目地自欺欺人,并且毫无反抗的脱离本来的善,跟着他走向邪恶,跟着他无尽地沉沦,心甘情愿地成为魔鬼的仆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