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雨”的意象分析(附件)
摘 要《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名剧,其演的是上海最底层的人民生存的环境,这定论源于1956年的后叙。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大众、作者以及意识形态相合之谋的一种意图之见。文章有着不明显的含义,主要讲述的1930年下,上海的知识分子融入到困难中,这些困难有爱情、有革命,还有生存。夏衍以一名批判者的身份,危机和精神的批评,这样的意识文本,超出了历史的历史学家,以及预警的批评家眼中,不必清除夏衍作为过渡的历史的存在留下的革命身份。对于这部剧的研究,前人已开先例,但或多或少有遗漏之处。本文试图从“梅雨”这一意象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内在思想进行详细分析和概括,进而揭示其剧作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
目录
1 绪论 1
2 “雨”及意象 2
2.1“雨”的本意 2
2.2“雨”的扩展 2
3 “屋檐下”的“雨 4
3.1阻隔分离:时代环境下的雨 4
3.2苦难命运:民族危亡下的雨 6
3.3矛盾冲突:生活境况下的雨 7
4 “梅雨”的深层隐喻 9
4.1讽刺政治的虚伪 9
4.2探索幸福的理想 10
总结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绪论
创作于1937年的《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开始摆脱片面强调政治宣传的倾向,同时也是他开始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创作的第一个剧作,此后他便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选取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进行创作。而就是在这“第一个剧本”中,作者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透过琐细生活的一端,让人看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相。从而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技法在该剧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与发挥,尤其是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折射、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将意象和心理的关系用戏剧做了非常巧妙的揭示。
“雨”及意象
大自然中的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象,一旦进入了剧作家的眼里,加入了剧作家的构思,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入剧本中的就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P63
2.1“雨”的本意
“雨”同“风”“露”“冰”“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霜”“雷”一样,都是属于自然界中,不同季节,而反映出来的种种不同的自然现象。
大剧作家夏衍运用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为了配合夸张、刻画、描写典型人物故事情节上的需要,将自然界中反映出来的“雨”现象,亦恰到好处的写进《上海屋檐下》剧中,并且在《上海屋檐下》三幕剧,其故事情节里,都出现了“雨”。
剧作中有这样一些关于雨的对白:
“杨彩玉:洗,你倒很方便,这样的下雨天,洗了也不会干。
赵妻:唧,做黄梅真讨厌,又潮又闷,人也闷死啦!
桂芳:唔,接连的下雨,橡皮套鞋也漏啦!
施小宝:(对赵妻看了一眼)喔,你们多早啊!(达一个伸欠)又是下雨,听着滴滴答答的声音,就睡着不想起来啦!(伸欠)”[2]P32
类似于这样对雨声的描写不下三十次,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大剧作家夏衍在戏剧《上海屋檐下》中,将自然界反映出的“雨”自然现象,创造性的运用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恰到好处,构成了具有故事性的情节,使读者通过阅读得到精神生活上的享受。
然而自然界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雨”包含的内容,亦是丰富多彩多趣的,并且自古以来,一直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通读剧本,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沉闷压抑氛围。这是全剧的情感基调。读者与观众感受到的除了梅雨天令人窒息的低气压,除了屋檐下不死不活的生活,另一种压抑的体验便是全面抗战前极沉闷的时代氛围。
2.2“雨”的扩展
雨,即自古始,社会生活中,人们习惯说的“下雨”。例如,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奴隶制性质的社会时期,反映西周社会生活状况的作品《诗 小雅大田》里记载:”雨我公田”,就是一例证。不仅如此,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将对“雨”的种种认识,恰到好处的给运用到许多方面。这里,我们亦可以举上几个例子,说一说。
可以说自古始,农家历来喜春雨。特别是春季,下一场好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来说,至关重要。早在唐代时,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的诗中,作了极为精彩的刻画描写,他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佳句了。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里,对“雨水”又做了这样认识性的解释,他说每年一到农历“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在《六韬》中:“武王伐纣,雪深丈余既而克殷,风调雨顺。”这里的风调雨顺,形容风雨及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此可看出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政治大事件,大都是在“风调雨顺”之年。
“雨”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雨,亦是中国各大作家引用创作诗歌、戏剧的素材。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一个重要题材。“多情自古伤离别”,人间的生离死别又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话题。“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廋。”作为多愁善感的诗人,面临分别,纵然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这别是一般的滋味,往往以雨为背景,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如在“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的《诗经邶风燕燕》里有这样的句子:“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里惜别与思念之情,难分与难舍之意跃然而出。在送别诗的初始年代,“雨”字便与离别相遇了。再者大家耳能熟详的柳永《雨霖铃》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雨、寒蝉、长亭共同烘托出、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氛围。
雨水仿佛是上天的眼泪,而眼泪的长流不止就像雨水滂沱。故有“泪雨同滴”“天人同泣”的说法。这样一来,“愁、雨、泣”便构成了文学中雨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和审美内涵。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离别未必都是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显然更具有艺术魅力。也难怪有人用“泪飞顿作倾盆雨”来描写刻画生离死别,这一别便是天上人间,这一场送别的雨必然是倾盆的大雨。
而在戏剧领域上,曹禺《雷雨》则让人体会到暴风雨般旋转激荡的感情,“雷雨”作为剧作的基调,在深入挖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把伦理道德的冲突、人性的解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用戏剧做了巧妙的揭露。
正如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一样,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和相关艺术的许多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它们创作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故该剧中的“雨”也是具有哲理性的象征意义的,在中国前人中已有一些将人物立于“雨”之下的剧作,夏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借鉴前人的雨剧作,但是夏衍在前人剧作上不仅融入了自己剧作的风格特点,还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并且注入了当时社会显著的社会问题使剧作更为严紧、写实。
《上海屋檐下》中的“雨”其实无处不在,渗透了全剧幕的每个毛孔,可以说是整个剧幕的氛围基调,忧郁、压抑、愤怒、烦躁、呻吟、哭泣细节处小到剧中人物的名称,如:赵妻为了几毛钱和菜贩斤斤计较,对天气的抱怨、发牢骚实则是生活的贫困、是现实生活的压抑导致,施小宝伴随着雨声的哭泣,以及在剧中开始宝珍的歌声极具象征意味,将故事推向高潮的那场“大雨”, 匡复冒雨的离去,也意味着他们经过了痛苦后,迎着革命的风雨前行。这也让我们想到那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风雨会让人们清醒,更坚定成为解救受难人来努力,也如林志成想的那样,一定会很勇敢为着我们这些所有的受难的人。这样的话,虽然简单,但道理却是明白的。不难看出这字里行间的暗示,在剧中存在的种种“雨”已不再被字形所约束,而是带有了鲜明的象征意味。
目录
1 绪论 1
2 “雨”及意象 2
2.1“雨”的本意 2
2.2“雨”的扩展 2
3 “屋檐下”的“雨 4
3.1阻隔分离:时代环境下的雨 4
3.2苦难命运:民族危亡下的雨 6
3.3矛盾冲突:生活境况下的雨 7
4 “梅雨”的深层隐喻 9
4.1讽刺政治的虚伪 9
4.2探索幸福的理想 10
总结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绪论
创作于1937年的《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开始摆脱片面强调政治宣传的倾向,同时也是他开始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创作的第一个剧作,此后他便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选取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进行创作。而就是在这“第一个剧本”中,作者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透过琐细生活的一端,让人看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相。从而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技法在该剧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与发挥,尤其是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折射、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将意象和心理的关系用戏剧做了非常巧妙的揭示。
“雨”及意象
大自然中的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象,一旦进入了剧作家的眼里,加入了剧作家的构思,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入剧本中的就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P63
2.1“雨”的本意
“雨”同“风”“露”“冰”“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霜”“雷”一样,都是属于自然界中,不同季节,而反映出来的种种不同的自然现象。
大剧作家夏衍运用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为了配合夸张、刻画、描写典型人物故事情节上的需要,将自然界中反映出来的“雨”现象,亦恰到好处的写进《上海屋檐下》剧中,并且在《上海屋檐下》三幕剧,其故事情节里,都出现了“雨”。
剧作中有这样一些关于雨的对白:
“杨彩玉:洗,你倒很方便,这样的下雨天,洗了也不会干。
赵妻:唧,做黄梅真讨厌,又潮又闷,人也闷死啦!
桂芳:唔,接连的下雨,橡皮套鞋也漏啦!
施小宝:(对赵妻看了一眼)喔,你们多早啊!(达一个伸欠)又是下雨,听着滴滴答答的声音,就睡着不想起来啦!(伸欠)”[2]P32
类似于这样对雨声的描写不下三十次,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大剧作家夏衍在戏剧《上海屋檐下》中,将自然界反映出的“雨”自然现象,创造性的运用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恰到好处,构成了具有故事性的情节,使读者通过阅读得到精神生活上的享受。
然而自然界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雨”包含的内容,亦是丰富多彩多趣的,并且自古以来,一直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通读剧本,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沉闷压抑氛围。这是全剧的情感基调。读者与观众感受到的除了梅雨天令人窒息的低气压,除了屋檐下不死不活的生活,另一种压抑的体验便是全面抗战前极沉闷的时代氛围。
2.2“雨”的扩展
雨,即自古始,社会生活中,人们习惯说的“下雨”。例如,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奴隶制性质的社会时期,反映西周社会生活状况的作品《诗 小雅大田》里记载:”雨我公田”,就是一例证。不仅如此,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将对“雨”的种种认识,恰到好处的给运用到许多方面。这里,我们亦可以举上几个例子,说一说。
可以说自古始,农家历来喜春雨。特别是春季,下一场好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来说,至关重要。早在唐代时,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的诗中,作了极为精彩的刻画描写,他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佳句了。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里,对“雨水”又做了这样认识性的解释,他说每年一到农历“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在《六韬》中:“武王伐纣,雪深丈余既而克殷,风调雨顺。”这里的风调雨顺,形容风雨及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此可看出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政治大事件,大都是在“风调雨顺”之年。
“雨”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雨,亦是中国各大作家引用创作诗歌、戏剧的素材。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一个重要题材。“多情自古伤离别”,人间的生离死别又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话题。“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廋。”作为多愁善感的诗人,面临分别,纵然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这别是一般的滋味,往往以雨为背景,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如在“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的《诗经邶风燕燕》里有这样的句子:“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里惜别与思念之情,难分与难舍之意跃然而出。在送别诗的初始年代,“雨”字便与离别相遇了。再者大家耳能熟详的柳永《雨霖铃》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雨、寒蝉、长亭共同烘托出、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氛围。
雨水仿佛是上天的眼泪,而眼泪的长流不止就像雨水滂沱。故有“泪雨同滴”“天人同泣”的说法。这样一来,“愁、雨、泣”便构成了文学中雨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和审美内涵。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离别未必都是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显然更具有艺术魅力。也难怪有人用“泪飞顿作倾盆雨”来描写刻画生离死别,这一别便是天上人间,这一场送别的雨必然是倾盆的大雨。
而在戏剧领域上,曹禺《雷雨》则让人体会到暴风雨般旋转激荡的感情,“雷雨”作为剧作的基调,在深入挖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把伦理道德的冲突、人性的解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用戏剧做了巧妙的揭露。
正如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一样,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和相关艺术的许多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它们创作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故该剧中的“雨”也是具有哲理性的象征意义的,在中国前人中已有一些将人物立于“雨”之下的剧作,夏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借鉴前人的雨剧作,但是夏衍在前人剧作上不仅融入了自己剧作的风格特点,还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并且注入了当时社会显著的社会问题使剧作更为严紧、写实。
《上海屋檐下》中的“雨”其实无处不在,渗透了全剧幕的每个毛孔,可以说是整个剧幕的氛围基调,忧郁、压抑、愤怒、烦躁、呻吟、哭泣细节处小到剧中人物的名称,如:赵妻为了几毛钱和菜贩斤斤计较,对天气的抱怨、发牢骚实则是生活的贫困、是现实生活的压抑导致,施小宝伴随着雨声的哭泣,以及在剧中开始宝珍的歌声极具象征意味,将故事推向高潮的那场“大雨”, 匡复冒雨的离去,也意味着他们经过了痛苦后,迎着革命的风雨前行。这也让我们想到那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风雨会让人们清醒,更坚定成为解救受难人来努力,也如林志成想的那样,一定会很勇敢为着我们这些所有的受难的人。这样的话,虽然简单,但道理却是明白的。不难看出这字里行间的暗示,在剧中存在的种种“雨”已不再被字形所约束,而是带有了鲜明的象征意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