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失衡背景下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策略研究以陈仲村为例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也称第二代农民工。通过对淮安市陈仲村17位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结婚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差异。在性别失衡的背景之下,他们深陷婚姻困境之中,具体表现为适龄女孩数量少、外流女孩数量多、结识女孩机会少、女孩要求条件高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困境的形式是国家层面、文化层面、市场层面和社会层面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能够提高自己成婚的概率,男性新生代农民工采取了多种可能的婚姻策略来突破婚姻困境,例如提高婚姻支付、低就、返乡相亲、扩大通婚圈、自由恋爱、奉子成婚和农转非等。关键词 性别失衡,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困境,婚姻策略
目 录
1 引言1
2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2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2
2.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3
3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困境5
3.1 淮安市陈仲村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现状5
3.2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困境的具体表现7
4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困境的成因9
4.1 国家层面:计划生育的实施10
4.2 文化层面:性别偏好的延续10
4.3 市场层面:打工经济的兴起11
4.4 社会层面:现代观念的侵袭12
5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策略13
5.1 提高婚姻支付13
5.2 低就14
5.3 返乡相亲14
5.4 扩大通婚圈15
5.5 自由恋爱16
5.6 奉子成婚16
5.7 农转非17
结论19
致谢20
注释21
参考文献22
附录: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访谈提纲22
1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生族群,兼具“农”和“非农”两种不同的社会属性。一方面,他们的职业性质已经发生了“农”向“非农”的转换,但另一方面,他们在社会身份方面的这一转换却尚未完成,因而是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半工半农、非公非农的特殊群体,引起了国内外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4月28日发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农民工的总量已经达到了281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4424万人,其中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了农民工的主体,占农民工总量的49.7%。从农民工的性别结构来看,存在明显的性别比偏高现象,男性农民工占有65.5%的比例,而女性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只有34.5%。在男女性别比失衡和人口流动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婚姻是组建家庭的起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政策、社会文化、人口结构、通婚圈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个体自身的婚姻观念和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对农民工婚姻的缔结产生影响。
婚姻和家庭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课题。西方学者对婚姻和家庭的关注比较早,主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学科视角形成了一些比较系统的婚姻理论,尝试对婚恋观的内容和婚恋观的影响因素作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之上来建构一些婚姻策略。早在20世纪初《圣经旧约中的民俗》一书中就有提到婚姻策略,后来又有诸多学者在婚姻策略方面进行了更加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就目前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观点和研究成果来看,婚姻策略主要是以利益目标为取向,通常是行动者对婚姻理性算计的手段,这种策略选择也是嵌入在日常生活的婚姻关系中,可能是“无意识”的“非逻辑行为”,也可能是出于价值理性的婚姻选择。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4月20号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男性人口为70356万人,占51.22%;女性人口为66993万人,占48.78%,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100(女性为100)。在性别失衡的背景下,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困境更加突出。本文以淮安市陈仲村为例,访问了17位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其中已婚7人,未婚10人。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地了解男性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婚姻困境,分析其婚姻困境的成因,概括和提炼其婚姻策略,对于提高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成婚概率,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2001)最早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主要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外出务工经商,所受教育水平比其他农村流动人口高,较少或根本没有务农经历,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代人[1],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新生代农民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主要是指外出打工的80后、90后一代人。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此后,学术界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并对其进行了越来越精确、具体的界定。例如,郭芳(2013)把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且平均年龄为23周岁在城市打工的人群[2]。受此启发,本文所研究的新生代农民工,具体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拥有小学以上、大学本科以下的教育水平,很少或没有务农经历,从学校毕业或辍学之后即来城市打工达半年以上,主要在一些城市传统部门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户籍仍然留在农村老家,因而经常往返于打工地和农村老家之间的农村流动人口。
2.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基本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义务教育,从学校毕业或者辍学之后就直接进入城市务工,少有务农的经历,对农村和土地缺少感情。不管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行为习惯上,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2.2.1 年龄比较低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大年龄为37周岁,年龄大都比较低。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把青年年龄范围划定在1435周岁之间,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属于青年。《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从农民工的年龄构成来看,2016年1620岁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是3.3%,2130岁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是28.6%,3140岁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是22.0%,41岁以上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是46.1%。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30岁以下的年轻农民工又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本次访谈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七成左右的人是在20岁之前就毕业或者辍学,在他人的介绍下进入城市务工。
目 录
1 引言1
2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2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2
2.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3
3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困境5
3.1 淮安市陈仲村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现状5
3.2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困境的具体表现7
4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困境的成因9
4.1 国家层面:计划生育的实施10
4.2 文化层面:性别偏好的延续10
4.3 市场层面:打工经济的兴起11
4.4 社会层面:现代观念的侵袭12
5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策略13
5.1 提高婚姻支付13
5.2 低就14
5.3 返乡相亲14
5.4 扩大通婚圈15
5.5 自由恋爱16
5.6 奉子成婚16
5.7 农转非17
结论19
致谢20
注释21
参考文献22
附录: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访谈提纲22
1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生族群,兼具“农”和“非农”两种不同的社会属性。一方面,他们的职业性质已经发生了“农”向“非农”的转换,但另一方面,他们在社会身份方面的这一转换却尚未完成,因而是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半工半农、非公非农的特殊群体,引起了国内外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4月28日发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农民工的总量已经达到了281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4424万人,其中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了农民工的主体,占农民工总量的49.7%。从农民工的性别结构来看,存在明显的性别比偏高现象,男性农民工占有65.5%的比例,而女性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只有34.5%。在男女性别比失衡和人口流动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婚姻是组建家庭的起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政策、社会文化、人口结构、通婚圈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个体自身的婚姻观念和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对农民工婚姻的缔结产生影响。
婚姻和家庭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课题。西方学者对婚姻和家庭的关注比较早,主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学科视角形成了一些比较系统的婚姻理论,尝试对婚恋观的内容和婚恋观的影响因素作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之上来建构一些婚姻策略。早在20世纪初《圣经旧约中的民俗》一书中就有提到婚姻策略,后来又有诸多学者在婚姻策略方面进行了更加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就目前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观点和研究成果来看,婚姻策略主要是以利益目标为取向,通常是行动者对婚姻理性算计的手段,这种策略选择也是嵌入在日常生活的婚姻关系中,可能是“无意识”的“非逻辑行为”,也可能是出于价值理性的婚姻选择。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4月20号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男性人口为70356万人,占51.22%;女性人口为66993万人,占48.78%,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100(女性为100)。在性别失衡的背景下,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困境更加突出。本文以淮安市陈仲村为例,访问了17位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其中已婚7人,未婚10人。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地了解男性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婚姻困境,分析其婚姻困境的成因,概括和提炼其婚姻策略,对于提高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成婚概率,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2001)最早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主要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外出务工经商,所受教育水平比其他农村流动人口高,较少或根本没有务农经历,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代人[1],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新生代农民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主要是指外出打工的80后、90后一代人。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此后,学术界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并对其进行了越来越精确、具体的界定。例如,郭芳(2013)把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且平均年龄为23周岁在城市打工的人群[2]。受此启发,本文所研究的新生代农民工,具体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拥有小学以上、大学本科以下的教育水平,很少或没有务农经历,从学校毕业或辍学之后即来城市打工达半年以上,主要在一些城市传统部门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户籍仍然留在农村老家,因而经常往返于打工地和农村老家之间的农村流动人口。
2.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基本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义务教育,从学校毕业或者辍学之后就直接进入城市务工,少有务农的经历,对农村和土地缺少感情。不管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行为习惯上,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2.2.1 年龄比较低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大年龄为37周岁,年龄大都比较低。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把青年年龄范围划定在1435周岁之间,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属于青年。《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从农民工的年龄构成来看,2016年1620岁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是3.3%,2130岁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是28.6%,3140岁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是22.0%,41岁以上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是46.1%。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30岁以下的年轻农民工又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本次访谈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七成左右的人是在20岁之前就毕业或者辍学,在他人的介绍下进入城市务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