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祝福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附件)

摘 要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祝福》里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以祥林嫂的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祥林嫂在当时社会中生存的必然性。首先,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概括了什么是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其次,陈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具体表现。最后,分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得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目 录
引 言 1
1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
1.1 何为悲剧 2
1.2 何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3
2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表现 5
2.1 个人的悲剧命运 5
2.2 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命运 6
3 祥林嫂悲剧命运必然性的原因 8
3.1 个人原因 8
3.2 社会原因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的一个悲剧式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悲剧的典型。在鲁迅先生如椽巨笔下,她在经历了丧夫之痛和失子之苦,并且捐门槛失败后,带着无限的恐惧、哀恸、绝望离开了这个世界。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死亡呢?一般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以及鲁镇人的人性冷漠。
本文正是在这一共同看法的前提下,通过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概括了什么是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陈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具体表现。分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得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1.1 何为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P860这是他给悲剧的一个著名定义,它深刻的揭示了悲剧的内涵和本质,高度概括了悲剧艺术的形象特征,显示了强烈的悲剧意识以及对悲剧艺术的独特理解。
在鲁迅小说的卓越成就中,对于悲剧的定义,往往是通过美学的角度(悲剧性)来理解并运用的。其实,对于鲁迅的这个定义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来自他小说里面所塑造的悲剧的人物形象,比如祥林嫂。通过悲剧的人物形象来让人更加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深刻理解到鲁迅对悲剧的定义。
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是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最早见到的文字表述是在1907年,他写到:“国家荒矣,而赋最末哀歌,以诉天下贻后人之耶利米,且未知有也”。[2]P65他指出那些“摩罗诗人”“不仅作品多惨苦之音。惋惜悲愤,往往见于篇章”。[3]P265这些人往往也多数不被社会所容纳,所以常常就是悲剧的实现者。1923年十月28日,鲁迅与孙伏园、许钦文在加拿大看戏的时候谈到了悲剧,但是正式提出的时候是在1925年2月。从1907年到1925年,时间跨度18年,由此可见,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是在长时间的考量后形成的,他对悲剧的定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揭示了悲剧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上,而悲剧的人物形象又集中体现在他鲜明的人物特点上。以悲剧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人物的文章有很多,很多作家也写过悲剧作品。如:赵树理、老舍等。但是每位作家对悲剧定义的不同,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也是不同的。鲁迅是把社会中最黑暗、最现实通过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展示出来,以此来达到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作用。所以,鲁迅对悲剧的审视与思考是针对社会人生的,他从社会现实矛盾冲突中探讨悲剧的根源,始终把悲剧看作社会人生中悲剧冲突的反映。在鲁迅看来,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客观历史进程中新旧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有价值的东西和无价值的东西的对立和斗争,构成悲剧艺术的现实基础。在黑暗的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和美好的生活愿望遭到毁灭、破坏或者死亡,正是这种美好的东西遭到了破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悲愤、怜悯和同情。
所以,鲁迅式的悲剧是硬生生的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你眼前,真、善、美遭到摧残和践踏,就能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引导人们去思考产生痛苦和不幸的社会原因,从而对悲剧的制造者进行否定和批判,达到悲剧的作用。
1.2 何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为什么祥林嫂在当时的社会终究没能找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悲惨的死去呢?
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里始终禁锢这人们的思想,男女不能平等,女子必须依靠丈夫,在丈夫死后也不能再进行改嫁。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二十世纪前叶,开启了中国社会制度的现代化,也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为了寻求思想文化上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反对旧道德,破除封建迷信。可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只是努力、挣扎的想在这个混乱的年代生存下去,他们接收不到这种先进的思想,也根本没有精力和其他想法去接收这种先进的思想。
可见,新文化运动虽然让一部分开始觉醒,有了反封建,改革传统文化的思想,一部分更是已经用行动赋予实践,用他们的文章来唤醒中国民众。可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理想,试想,短短几年就想改变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这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思想、这些信仰和习惯是深深的刻在骨子里的。就像,柳妈还是柳妈,她对鬼神一说还是奉若神明,她还给祥林嫂教什么样才能赎罪。从这些方面来看,新文化运动对祥林嫂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影响还是不够深,她们脑子里可能都不知道新文化运动什么。社会在变革,文化在进步,但是和混乱不堪的社会相比,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倒是显得更平静一些,倒并不是说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多大影响,中国人的由始至终的信仰和习俗并没有得到改变,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固有思想还是在中国人民的心里顽固的存在着,早已根深蒂固。
祥林嫂当时所处的社会依然充满了浓厚的封建迷信,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依然有条不絮的遵守着传统的封建道德,依旧将封建迷信奉若神明。而鲁镇还只是一个封建、闭塞的小地方,这里接受不到外来的思想文化,注入不进新的文化血液。从统治阶层来讲,统治者是通过剥削下层劳动人民来为自己创造利益的,他们用封建的传统文化牢牢束缚着劳动人民的思想,而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拼命的劳动却只能依附于地主阶级来获得生存基础,统治者这样又控制了劳动人民的人身自由。
祥林嫂虽然对自己的命运做出过反抗,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她终究没能摆脱命运的枷锁找到自己的出路,究极原因是因为首先,作为最底层的一个劳动者,祥林嫂脱离不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依赖,祥林嫂第一次丧夫离家后来到鲁四老爷家里做女工来获得生活基础,再丧夫后加上他的儿子阿毛也死了,房子被大伯收回去后无家可归又来到了鲁四老爷加家做工,当她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后就流落街头成了乞丐,所以她脱离不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依赖。其次,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影响,祥林嫂对封建迷信深信不疑,她不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突破不了自身的思想局限,对自己的悲剧命运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祥林嫂受害于封建礼教,又在封建迷信中找寻救赎自己的办法。 2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表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