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心武小说钟鼓楼的艺术魅力(附件)
论文从时间空间的巧妙利用、民俗风情的细致摹画、历史视野的宏阔展现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钟鼓楼》的小说结构的深度解剖、语言特色的理性分析、情节内容的全面把握,深入探讨小说的艺术魅力,体会小说时空观念的呈现,了解80年代北京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况以及历史事物发展规律,感受小说体现在结构、内容、思想上的审美趋向。
目 录
引言 6
1时间空间的巧妙利用 7
1.1以时间为经 8
1.1.1具体章节划分时间 8
1.1.2个体事物反映时间 9
1.1.3时代痕迹体现时间 10
1.2以空间为纬 11
1.2.1体现在背景设定上的空间观念 11
1.2.2体现在情节构思上的空间观念 12
1.2.3体现在人物塑造上的空间观念 12
2俗风情的细致摹画 14
2.1北京特定的文化背景 14
2.2纷繁复杂的社会结构 15
2.2.1独立个体的相互联系 15
2.2.2同一性蕴含的差异性 15
2.3生活细节的真实展现 16
3历史视野的宏阔展现 18
3.1 作者的历史视野 18
3.2历史视野的具体体现 18
3.3 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19
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引言
刘心武出生于一九四二年六月,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者。其创作贯穿了“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20世纪80年代文学,刘心武小说是道无法绕过的人物。刘心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是近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钟鼓楼》于1985年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主要讲述了1982年12月12日一天12小时北京钟鼓楼一带北京市民一天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故事。文章以薛潘两家婚姻为线索,讲述了四合院9户人家的喜怒哀乐与日常点滴,向我们展现了80年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现状与社会风貌。
《钟鼓楼》显现了刘心武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探索,他力图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历史哲学的高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发生史,把众多社会世相与人群的心理状况结合起来,由表及里,从社会表象到社会深层结构进行探索挖掘——详尽地分析人物性格与世事变化的根由,艺术地呈现社会人事与社会构造的奇妙关系。通过这种寻源式的追根探索,使生活的内在规律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与把握。这样的作品不仅是一种美好艺术呈现,更是一种文学价值的有力彰显。这种价值因素的体现,符合评论家钟正平对当代作家的要求:“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接受历史眼光的审视” [1]
本篇论文通过通过对小说结构的深度解剖、对语言特色的理性分析、对情节内容的全面把握以及对小说思想内涵的具体解读,抓住《钟鼓楼》时间空间、民俗风情、历史视野这三方面主要特征对小说的艺术魅力进行论述。作者对“时空意识”的把握运用,对民俗风情的具体描绘以及对历史视野的宏阔呈现,彰显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1时间空间的巧妙利用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钟鼓楼》以橘瓣式的结构对小说进行构建,此结构在部分上把故事分为各个零散的橘瓣为独立空间,各个独立部分又相互连接贯通形成统一的整体空间,在这种结构空间的前提下,力图通过一天的叙述时间、一个大杂院的叙述空间来展示老北京几十年或者几百年间的故事。时间空间的纵横交错,构成了小说的“四维”框架结构。小说立足于时间,立体于空间,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高度审美,体现了“艺术时空体” [2]的具体特征。
1.1以时间为经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与基本属性,体现着运动物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是文学创作必需遵循的重要因素。线性时间意识是指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的时间意识。理论家福斯特认为:“在小说中对时间的忠诚尤其重要,没有哪部小说是不谈时间的。”[3]《钟鼓楼》所表现的强烈的时间意识体现在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反思、把握与憧憬中,在古今对比中、继承与发展中、瞬息与永恒中思辨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1.1.1具体章节划分时间
十二地支是古代人们根据天时地利而归纳总结的时间标杆。天时,即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地利,即为人类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十二地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古代以十二地支作为计时单位划分一个昼夜,实现对时间的参照与把握。作者则以卯、辰、巳、午、未、申、酉七支将小说的事件发生过程分为七章,实现从时间上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发展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讲述了晨5时至下午5时共12小时的故事。小说以卯时为开端,酉时为结尾,在这个时间段里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小说的舞台上,故事在这里得以发展延伸。作者把市井的精彩纷呈以及几代人的喜怒哀乐诉之纸上,向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让我们从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看到了岁月流逝与人口变迁。
卯时(上午5时—7时),即为破晓、旭日等等,是指太阳刚刚出现,徐徐初升的那段时间。卯时标志着人类日常活动的开端,也标志小说故事发展的起始。在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薛大娘一大早起来收拾东西筹备婚宴,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小说人物——优秀青年荀磊、帮厨路喜纯、京剧演员澹台智珠、局长张奇林、女青年张秀藻按照出场顺序一一登台,小说在以婚宴为主要线索把各色人物进行联结的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各色人物的家庭环境、个人命运以及感情生活等等。
辰时(上午7时—9时),即食时,又名朝食物等。是古代人民在开始日常生产劳动之前的准备时间,他们在这个时候进食饱腹,以为之后的劳作补养力气。辰时章是婚宴的准备章节,同样也是故事的铺垫章节。帮厨路喜纯与薛大娘正在准备凉菜和炒米,热心肠詹丽颖过来插了一脚,既惹人心烦又让人感动。儿媳孟昭英于这个时辰来帮忙,婆媳之争拉开序幕。期间还穿插了薛永全的喇嘛历史与澹台智珠遭遇困境的故事,冯婉珠也在这个时辰走进了四合院,她第一次拜访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知识分子与普通工薪家庭的矛盾就此突出。
巳时(上午9时—11时),隅中。此时也快带中午了。一般来说动物会在这个时候躲藏在隐蔽的地方。巳时章节正顺应了这个时间段的特点,钟鼓楼一带许多隐晦的秘密就藏在这里。新郎性体验失败的经历、荀家的“娃娃亲”找上门、北京神秘的丐帮群体以及售货员冷落顾客的心理体验等等,作者对潜藏在人类日常活动中的秘密,进行了深层次的解剖,把钟鼓楼最隐蔽的一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目 录
引言 6
1时间空间的巧妙利用 7
1.1以时间为经 8
1.1.1具体章节划分时间 8
1.1.2个体事物反映时间 9
1.1.3时代痕迹体现时间 10
1.2以空间为纬 11
1.2.1体现在背景设定上的空间观念 11
1.2.2体现在情节构思上的空间观念 12
1.2.3体现在人物塑造上的空间观念 12
2俗风情的细致摹画 14
2.1北京特定的文化背景 14
2.2纷繁复杂的社会结构 15
2.2.1独立个体的相互联系 15
2.2.2同一性蕴含的差异性 15
2.3生活细节的真实展现 16
3历史视野的宏阔展现 18
3.1 作者的历史视野 18
3.2历史视野的具体体现 18
3.3 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19
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引言
刘心武出生于一九四二年六月,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者。其创作贯穿了“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20世纪80年代文学,刘心武小说是道无法绕过的人物。刘心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是近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钟鼓楼》于1985年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主要讲述了1982年12月12日一天12小时北京钟鼓楼一带北京市民一天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故事。文章以薛潘两家婚姻为线索,讲述了四合院9户人家的喜怒哀乐与日常点滴,向我们展现了80年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现状与社会风貌。
《钟鼓楼》显现了刘心武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探索,他力图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历史哲学的高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发生史,把众多社会世相与人群的心理状况结合起来,由表及里,从社会表象到社会深层结构进行探索挖掘——详尽地分析人物性格与世事变化的根由,艺术地呈现社会人事与社会构造的奇妙关系。通过这种寻源式的追根探索,使生活的内在规律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与把握。这样的作品不仅是一种美好艺术呈现,更是一种文学价值的有力彰显。这种价值因素的体现,符合评论家钟正平对当代作家的要求:“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接受历史眼光的审视” [1]
本篇论文通过通过对小说结构的深度解剖、对语言特色的理性分析、对情节内容的全面把握以及对小说思想内涵的具体解读,抓住《钟鼓楼》时间空间、民俗风情、历史视野这三方面主要特征对小说的艺术魅力进行论述。作者对“时空意识”的把握运用,对民俗风情的具体描绘以及对历史视野的宏阔呈现,彰显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1时间空间的巧妙利用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钟鼓楼》以橘瓣式的结构对小说进行构建,此结构在部分上把故事分为各个零散的橘瓣为独立空间,各个独立部分又相互连接贯通形成统一的整体空间,在这种结构空间的前提下,力图通过一天的叙述时间、一个大杂院的叙述空间来展示老北京几十年或者几百年间的故事。时间空间的纵横交错,构成了小说的“四维”框架结构。小说立足于时间,立体于空间,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高度审美,体现了“艺术时空体” [2]的具体特征。
1.1以时间为经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与基本属性,体现着运动物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是文学创作必需遵循的重要因素。线性时间意识是指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的时间意识。理论家福斯特认为:“在小说中对时间的忠诚尤其重要,没有哪部小说是不谈时间的。”[3]《钟鼓楼》所表现的强烈的时间意识体现在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反思、把握与憧憬中,在古今对比中、继承与发展中、瞬息与永恒中思辨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1.1.1具体章节划分时间
十二地支是古代人们根据天时地利而归纳总结的时间标杆。天时,即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地利,即为人类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十二地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古代以十二地支作为计时单位划分一个昼夜,实现对时间的参照与把握。作者则以卯、辰、巳、午、未、申、酉七支将小说的事件发生过程分为七章,实现从时间上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发展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讲述了晨5时至下午5时共12小时的故事。小说以卯时为开端,酉时为结尾,在这个时间段里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小说的舞台上,故事在这里得以发展延伸。作者把市井的精彩纷呈以及几代人的喜怒哀乐诉之纸上,向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让我们从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看到了岁月流逝与人口变迁。
卯时(上午5时—7时),即为破晓、旭日等等,是指太阳刚刚出现,徐徐初升的那段时间。卯时标志着人类日常活动的开端,也标志小说故事发展的起始。在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薛大娘一大早起来收拾东西筹备婚宴,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小说人物——优秀青年荀磊、帮厨路喜纯、京剧演员澹台智珠、局长张奇林、女青年张秀藻按照出场顺序一一登台,小说在以婚宴为主要线索把各色人物进行联结的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各色人物的家庭环境、个人命运以及感情生活等等。
辰时(上午7时—9时),即食时,又名朝食物等。是古代人民在开始日常生产劳动之前的准备时间,他们在这个时候进食饱腹,以为之后的劳作补养力气。辰时章是婚宴的准备章节,同样也是故事的铺垫章节。帮厨路喜纯与薛大娘正在准备凉菜和炒米,热心肠詹丽颖过来插了一脚,既惹人心烦又让人感动。儿媳孟昭英于这个时辰来帮忙,婆媳之争拉开序幕。期间还穿插了薛永全的喇嘛历史与澹台智珠遭遇困境的故事,冯婉珠也在这个时辰走进了四合院,她第一次拜访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知识分子与普通工薪家庭的矛盾就此突出。
巳时(上午9时—11时),隅中。此时也快带中午了。一般来说动物会在这个时候躲藏在隐蔽的地方。巳时章节正顺应了这个时间段的特点,钟鼓楼一带许多隐晦的秘密就藏在这里。新郎性体验失败的经历、荀家的“娃娃亲”找上门、北京神秘的丐帮群体以及售货员冷落顾客的心理体验等等,作者对潜藏在人类日常活动中的秘密,进行了深层次的解剖,把钟鼓楼最隐蔽的一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