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与基蒂爱情观的差异(附件)
摘 要本文从女性艺术角度分析安娜与基蒂人生命运不同的原因,并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安娜的悲剧人生,以包容理解的心态接受安娜。论文通过对二人的比较和分析,批判男权,最终肯定追求自我、独立的女性意识的崛起。目 录
引言 1
1 安娜和基蒂不同的爱情和婚姻 2
1.1 安娜爱情和婚姻的悲剧 2
1.2 基蒂婚姻的圆满 3
2 安娜与基蒂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观 4
2.1 性格不同 4
2.2 家庭环境不同 4
2.3 爱情追求不同 5
3 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 6
4 安娜悲剧的价值及思考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1875~1877创作了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深刻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作家自身深刻的思想矛盾。安娜与基蒂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安娜活泼勇敢,自由直率。基蒂考虑周密,善于权衡。二人个性不同,爱情婚姻也各有不同。研究二者爱情婚姻观的差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安娜和基蒂不同的爱情和婚姻
安娜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安娜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从而受到身边所有人的反对。最后,安娜想要的生活,想要的爱情,她不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也没有从渥伦斯基那里得到。基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与安娜的形象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基蒂正好代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代表了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女性的理想标准。基蒂对于渥伦斯基的爱情失败,后来被列文的真情感化,两个人走到一起,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二人的爱情和婚姻,比较起来有重要价值。
1.1 安娜爱情和婚姻的悲剧
作为一个贵妇人的安娜,生活在上流社会,有着看起来幸福的家庭,却并不感到快乐,因为她的丈夫卡列宁整日只是想着处理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公务,丝毫不顾及安娜的感情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却被她的哥哥奥布隆斯基“打乱了”,因为奥布隆斯基的出轨导致和妻子多莉“冷战”,才引出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感化,两个人走到一起,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二人的爱情和婚姻,比较起来有重要价值。
1.1 安娜爱情和婚姻的悲剧
作为一个贵妇人的安娜,生活在上流社会,有着看起来幸福的家庭,却并不感到快乐,因为她的丈夫卡列宁整日只是想着处理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公务,丝毫不顾及安娜的感情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却被她的哥哥奥布隆斯基“打乱了”,因为奥布隆斯基的出轨导致和妻子多莉“冷战”,才引出安娜前来试图挽救哥哥的家庭。正是安娜来到哥哥奥隆斯基这里,最终才得以见到渥伦斯基,也才会引出一系列的故事。
在安娜没有遇到渥伦斯基之前,她唯一的爱就是她的儿子谢廖沙。当她遇到渥伦斯基之后,她的爱分给了这两个人。然而,安娜的爱是非常复杂的。她作为一个女人仅仅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放弃一切她认为是形而下的东西,放弃所谓的上流社会的道德的约束。堂而皇之去爱,丝毫不顾及有可能带来的各种舆论谴责。只是她抛弃了所有女人可以依附的物质,毫无保留去爱渥伦斯基,这种爱情是没有基础的。
因为正如安娜自己说的“我的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在我,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越来越完全地献身与我。但是他越来越想疏远我。我们没有结合以前,倒是很接近的,但是现在我们却不可挽回地疏远起来;这是无法改变的。”[1]P836渥伦斯基只是把安娜当作满足虚荣心的猎物,“他在我身上找寻什么呢?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要满足他的虚荣心。”[1]P839安娜已经完全认识到她想要得到的爱情完全是虚幻的。正是因为这样,安娜最后才会选择自杀,因为首先作为一个女人她已经失去了一切,谢廖沙的爱和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
安娜对于自身存在的判断就是最好的例证,她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女人发出声音的权利,一个妻子和儿子相聚的权利,一个上流社会贵妇人的地位,受到一切的嘲弄和来自各处的谴责。看清她和渥伦斯基爱情的本质之后,一切都已经清楚。她的悲剧是被完整的链条紧紧地扣住的,她存在于他人为她建构的地狱之中,而最终的解脱就是死。死亡在这里不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恰恰是对话语权力和存在的最有力的抗争。
1.2 基蒂婚姻的圆满
基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与安娜的形象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基蒂正好代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代表了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女性的理想标准。基蒂对于沃伦斯基的爱情失败,后来被列文的真情感化,两个人走到一起,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
而基蒂起初在她母亲的教导下只是个不谙世事的肤浅少女,还好继承了她父亲身上部分的真知灼见,对两位候选对象——列文和渥伦斯基,她的分析是“在她关于渥伦斯基的回忆里,却始终掺杂着一些局促不安的成分,虽然他温文尔雅到了极点;好像总有点什么虚伪的地方;然而她和列文在一起却觉得自己十分单纯坦率”[1]P236。而真正让她成长起来的是失恋后、疗伤之旅中结识的瓦莲卡小姐,瓦莲卡让基蒂看到了除了“像等待买主的可耻的陈列品”之外的另一种生活价值和路径,引发了基蒂对女性价值的思考,瓦莲卡也成为她苦苦追求的榜样。因此基蒂再次回到列文面前时已是一个坚强独立、自我价值觉醒、不再把爱情当成唯一的成熟女性,她也更爱现实的俗世生活。这时他们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精神,或者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上都成了般配的一对,也做好了结婚的各种准备。在婚姻中列文不断完善自我,基蒂不断地尽心经营并理解配合,两人节奏一致,婚姻也成了他们幸福生活的修行场。
2 安娜与基蒂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观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基蒂都是年轻漂亮,聪慧善良的女孩儿,同样生活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却是两个极端的人生和结局。也正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家庭环境及价值观的不同,才导致了她们最终结局的不同。
2.1 性格不同
安娜长相甜美,敢爱敢恨,浑身散发着着青春的气息,具有与生俱来的高贵。在她18岁那年,由姑母做主,嫁给了一个陌生人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安娜并不是追随自己的心,她在还没有经历爱的天堂之时便直进入了爱的坟墓。“众里寻他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P42安娜与
引言 1
1 安娜和基蒂不同的爱情和婚姻 2
1.1 安娜爱情和婚姻的悲剧 2
1.2 基蒂婚姻的圆满 3
2 安娜与基蒂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观 4
2.1 性格不同 4
2.2 家庭环境不同 4
2.3 爱情追求不同 5
3 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 6
4 安娜悲剧的价值及思考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1875~1877创作了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深刻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作家自身深刻的思想矛盾。安娜与基蒂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安娜活泼勇敢,自由直率。基蒂考虑周密,善于权衡。二人个性不同,爱情婚姻也各有不同。研究二者爱情婚姻观的差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安娜和基蒂不同的爱情和婚姻
安娜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安娜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从而受到身边所有人的反对。最后,安娜想要的生活,想要的爱情,她不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也没有从渥伦斯基那里得到。基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与安娜的形象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基蒂正好代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代表了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女性的理想标准。基蒂对于渥伦斯基的爱情失败,后来被列文的真情感化,两个人走到一起,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二人的爱情和婚姻,比较起来有重要价值。
1.1 安娜爱情和婚姻的悲剧
作为一个贵妇人的安娜,生活在上流社会,有着看起来幸福的家庭,却并不感到快乐,因为她的丈夫卡列宁整日只是想着处理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公务,丝毫不顾及安娜的感情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却被她的哥哥奥布隆斯基“打乱了”,因为奥布隆斯基的出轨导致和妻子多莉“冷战”,才引出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感化,两个人走到一起,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二人的爱情和婚姻,比较起来有重要价值。
1.1 安娜爱情和婚姻的悲剧
作为一个贵妇人的安娜,生活在上流社会,有着看起来幸福的家庭,却并不感到快乐,因为她的丈夫卡列宁整日只是想着处理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公务,丝毫不顾及安娜的感情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却被她的哥哥奥布隆斯基“打乱了”,因为奥布隆斯基的出轨导致和妻子多莉“冷战”,才引出安娜前来试图挽救哥哥的家庭。正是安娜来到哥哥奥隆斯基这里,最终才得以见到渥伦斯基,也才会引出一系列的故事。
在安娜没有遇到渥伦斯基之前,她唯一的爱就是她的儿子谢廖沙。当她遇到渥伦斯基之后,她的爱分给了这两个人。然而,安娜的爱是非常复杂的。她作为一个女人仅仅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放弃一切她认为是形而下的东西,放弃所谓的上流社会的道德的约束。堂而皇之去爱,丝毫不顾及有可能带来的各种舆论谴责。只是她抛弃了所有女人可以依附的物质,毫无保留去爱渥伦斯基,这种爱情是没有基础的。
因为正如安娜自己说的“我的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在我,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越来越完全地献身与我。但是他越来越想疏远我。我们没有结合以前,倒是很接近的,但是现在我们却不可挽回地疏远起来;这是无法改变的。”[1]P836渥伦斯基只是把安娜当作满足虚荣心的猎物,“他在我身上找寻什么呢?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要满足他的虚荣心。”[1]P839安娜已经完全认识到她想要得到的爱情完全是虚幻的。正是因为这样,安娜最后才会选择自杀,因为首先作为一个女人她已经失去了一切,谢廖沙的爱和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
安娜对于自身存在的判断就是最好的例证,她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女人发出声音的权利,一个妻子和儿子相聚的权利,一个上流社会贵妇人的地位,受到一切的嘲弄和来自各处的谴责。看清她和渥伦斯基爱情的本质之后,一切都已经清楚。她的悲剧是被完整的链条紧紧地扣住的,她存在于他人为她建构的地狱之中,而最终的解脱就是死。死亡在这里不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恰恰是对话语权力和存在的最有力的抗争。
1.2 基蒂婚姻的圆满
基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与安娜的形象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基蒂正好代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代表了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女性的理想标准。基蒂对于沃伦斯基的爱情失败,后来被列文的真情感化,两个人走到一起,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
而基蒂起初在她母亲的教导下只是个不谙世事的肤浅少女,还好继承了她父亲身上部分的真知灼见,对两位候选对象——列文和渥伦斯基,她的分析是“在她关于渥伦斯基的回忆里,却始终掺杂着一些局促不安的成分,虽然他温文尔雅到了极点;好像总有点什么虚伪的地方;然而她和列文在一起却觉得自己十分单纯坦率”[1]P236。而真正让她成长起来的是失恋后、疗伤之旅中结识的瓦莲卡小姐,瓦莲卡让基蒂看到了除了“像等待买主的可耻的陈列品”之外的另一种生活价值和路径,引发了基蒂对女性价值的思考,瓦莲卡也成为她苦苦追求的榜样。因此基蒂再次回到列文面前时已是一个坚强独立、自我价值觉醒、不再把爱情当成唯一的成熟女性,她也更爱现实的俗世生活。这时他们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精神,或者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上都成了般配的一对,也做好了结婚的各种准备。在婚姻中列文不断完善自我,基蒂不断地尽心经营并理解配合,两人节奏一致,婚姻也成了他们幸福生活的修行场。
2 安娜与基蒂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观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基蒂都是年轻漂亮,聪慧善良的女孩儿,同样生活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却是两个极端的人生和结局。也正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家庭环境及价值观的不同,才导致了她们最终结局的不同。
2.1 性格不同
安娜长相甜美,敢爱敢恨,浑身散发着着青春的气息,具有与生俱来的高贵。在她18岁那年,由姑母做主,嫁给了一个陌生人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安娜并不是追随自己的心,她在还没有经历爱的天堂之时便直进入了爱的坟墓。“众里寻他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P42安娜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