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腐儒群像(附件)

摘 要《儒林外史》是以社会底层民众作为对象,反映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人们的精神追求。文章主要分析小说中迂愚穷酸的腐儒,从他们的形象分析、身世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揭露封建科举制对人们的毒害和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们只追求功名,而正是这种愚昧、痴迷造成了他们自己的悲剧。当时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环境,怎样引诱和逼迫读书人落入统治者的圈套,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探究作者在作品中安排这些人物的作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些人物形象。
目 录
引 言 1
1 儒林外史中腐儒的特点 2
1.1 追求功名 2
1.2 理学至上 3
1.3 胆小吝啬 4
1.4 自卑懦弱 5
2 儒林外史腐儒的细节描写 7
2.1 精彩的场景 7
2.2 个性的人物 8
2.3 传神的语言 8
3 塑造腐儒形象的原因 10
3.1 现实生活的触动 10
3.2 “泄愤”与“劝惩” 11
3.3 反映病态之社会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儒林外史》是以小说叙述记史,描写了一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作者假托明代故事,实则展示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文人在八股取士毒害下的人生,并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
作者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中有六名进士,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拔贡。吴敬梓因父亲病逝,自己不善于治理生计,因此挥霍度日。由于族人的欺压,使其变卖祖产移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作者对科举制的深刻认识以及丰富的个人经历加上形形色色的儒士,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整部小说虽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情节,但作者以科考为轴心,将儒生连结在一起,如鲁迅所说:“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1]P190书中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映射出整个“病态社会”的基本面貌。
1 儒林外史中腐儒的特点
八股腐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功名的追求、理学至上、胆小吝啬以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卑懦弱这几点。而这些特点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表现各不相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1 追求功名
小说开篇“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2]P1一首词说的是人生富贵功名乃身外之物,但世人总是狂热的去追求,就算得到也是浪费了大把的生命,又有谁能看透。如子夏所说:“学而优则仕”。[3]P279科举制度为人们所追求的功名提供了可能,因此有了花白胡子还是童生的周进,考了二十几年最后中举却喜极而疯的范进。
周进一出场就写到其六十多岁还是老童生,从进入贡院之后,才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狂热追求。周进进号之后,有所看、有所思后一头撞在号板上。为何向号板撞去,这便从之前的事情说起。因其六十多岁,秀才也不曾考取。一开始被举荐去薛家集当先生时,受新中秀才的冷嘲热讽,精神痛苦;之后与王慧举人的相处中唯唯诺诺,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气志。这些都是因为几十年的苦读却未及第,在与他人交往之中总觉得低人一等,因此精神上备受打击,导致撞向号板。
再被众人之后,他又是一头撞去。这次没有昏死过去,放声大哭起来。这真像曹雪芹所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4]P3直至最后,周进的姐夫才道出真相,因其寒窗苦读几十载,秀才也不曾考取,所以他进贡院后看见号板才会如此。由此可见功名追求对读书人的束缚。周进将一生的幸福都寄托于科举考试,别的事不会去想、更不会去做,所以才有了因其呆头呆脑、不通世故,被塾馆辞退,从而引发后边的事情。
后来,几个商人见他可怜,又觉得他胸中是确有才学的,于是准备帮他捐个监生。而周进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这时,之前那个呆头呆脑的周进不见了,变成一个懂得变通的人了。此时,周进心中的重生父母不是那几个商人,而应该是功名吧。从这里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神奇力量。周进的虚伪可见一斑,为了功名去给比自己地位还要低下的商人下跪。从以上周进所表现的种种,可以看出他对科举功名的狂热追求,展现出一个被科举异化的人物形象。 范进五十四岁还是个老童生,他出场时作者对其形象的描写,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个被科举功名所毒害的儒生形象。在范进与周进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他对科举功名的疯狂追求。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馀次。”[2]P31
二十余次的应试总不能及第,范进可能对科举已经失望,但还是挣扎于科场。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他还想着去参加科考,可见其对科举的痴狂。在中举的那天早上还抱着鸡去换米,可见他为功名已经不顾家里的生计了。他将半生的时间花在科举考试上,而且每每不得及第,导致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中举,因此在得知中举的喜讯后,其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住,昏死过去。小说通过这一形象的侧面烘托,典型的描写出科举迷们所普遍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
1.2 理学至上
从宋明理学形成以后,统治阶级对人们的思想禁锢进一步加强,而到了清朝则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统治阶级以理学来禁锢儒生的思想,而儒生只能其规定的范围内“被动的读书”。如,马二先生始终坚持举业至上,在游西湖听旁人闲谈时,自己却不知道李清照是何人;王玉辉受理学思想影响竟痴呆到鼓励女儿自戕殉夫。
马二先生虽然没有走通科举之路,但却执着的坚持“举业至上”的人生哲学,并到处鼓吹,他不仅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虚掷在八股文选批上,还毒害成千上万的年轻书生。从匡超人的身上便可看出他对年轻书生的毒害。他对于八股文的痴迷,使其成为一个麻木愚昧的人,思想被牢牢束缚,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游西湖时,不知赏景,脑子里只有八股文的套语,游了半天西湖也只是想起了朱熹的一句迂腐透顶的理学语言。
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5]P174
可见理学思想不只愚人心智,还泯灭人的自然美。即便是看到如此美丽的西湖景色,也只能说出这种迂腐的理学语言。不仅表现出马二先生的才思枯竭,还表现出了他对美的感受能力的缺失。
马二先生在游西湖的过程中,除了路过书店关心自己的八股文发售情况之外,剩下的只对沿途的小吃感兴趣。精神世界的空虚导致马二先生将追求只能停 留于物质,因没有走通科举之路,所以物质生活也不能满足,所以马二先生在路过书店时只关注自己八股文的发售情况。贫困的物质生活只能使他在看到珍贵美食时咽唾沫,而后又苦中作乐嚼钱处片倒觉得有些滋味。在游西湖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对食物的迷恋,正好反映出了他精神世界的空虚,展现出了一个被八股取士异化的读书人的形象。
做了三十年老秀才的王玉辉,虽家贫无隔夜粮,却中理学流毒甚深,女儿受他的言传身教,最终自戕殉夫,而女儿也是在当时的权威之下,果真听父亲的话,八日不食而死,妻子哭的死去活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