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下阿米尔的罪与赎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小说《追风筝的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向我们展现出一个平凡的人成长的过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将人的精神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阿米尔的童年时期,阶层明确的社会环境,缺失的母爱,畸形的的父子关系关系使得他被本我驱使,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做出伤害哈桑的事。成长过程中,在超我的监控下,心理的成熟和道德良知的形成使他为自己犯下的错懊悔不已,阿米尔不再一味的满足本我的欲望,开始遵循现实原则。最终,在超我的指导下,他找到了强大的自我,坦然面对自己犯下的错,并完成这场迟到很久的救赎。
目 录
1 引言 1
2 关于“罪”——本我驱动下的过错 2
2.1“罪”的产生 2
2.2 以“罪”驱“罪”,“罪”的积累 3
3 关于“赎”——超我的监控与强大自我的形成 5
3.1 超我道德准则下的惩罚——自我惩戒中的磨砺 5
3.2 强大自我的形成——最终救赎 6
4 现实意义——做生活中追风筝的人 7
结 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1 引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最原始的本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的。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与本我不同,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力。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赛尼的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广泛的热议。小说以第一人称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阿富汗和两个孩子之间成长的故事,全文以风筝作为引线,追风筝的人这一题目表面上是指的是哈桑,为阿米尔少爷追风筝,实际上也指阿米尔追逐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
这本小说中的真实社会背景使得很多研究都是从这方面入手,如路小英的《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她没有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更多的描述,而是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这种大视角下对阿富汗当时的环境进行了分析,让读者们看到战争、自然和人类这三者间的种族、阶级、宗教矛盾,一次来呼吁人们远离战争,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小说的名字还是全文中,风筝都贯穿全文,在张瑞雪的《论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向》里,风筝代表的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友情,是自由,是勇敢。哈桑为了阿米尔去追逐风筝,那是他们美好的记忆。也是为了风筝发生往后的一系列事情,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哈桑德的儿子追风筝,寓意找回自己。《追风筝的人》整个故事结构和内容让大家更多注意的是主人公的成长,所以大多数研究围绕成长主题,在余煜均的《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先是向我们阐述了成长小说的定义,而后概括小说整体内容,再由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事情引出小说中的成长主线,与成长小说的定义相呼应。
本文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主要研究方向,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运用其中,与阿米尔成长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的行为,来展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心理状况下所做出的选择。
2 关于“罪”——本我驱动下的过错
本我遵循享乐原则,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首,大多处在童年时期。而童年时期的阿米尔,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在本我的驱使下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不断做出错误的选择,由小错发展到难以弥补的“罪行”。
2.1“罪”的产生
1964年的阿富汗,宗教等级区分严明,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阿米尔和哈桑,从一出生便被套上主仆这层关系。一起出生,一起玩耍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关系。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以自己的需求和快乐为基准,它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的欲望的大锅,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超我是内化了的社会道德约束,大都源于父母、老师的影响。自我是本我中因为受到外部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的一部分,代表着理性。自我负责满足本我、超我 以及外部世界的要求,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的矛盾。“一个健康的人格结构,应该是由一个强大的自我支配的。”[1]P123
阿米尔的童年时期一直被本我支配着。他和哈桑用镜子折射太阳光惹怒邻居,要求哈桑用胡桃去射邻居家的牧羊犬,而在哈桑被父亲教训的时候他沉默不语,下意识的避开了本该由他来承受的教训。哈桑与生俱来的仆人身份使他注定不能读书,可是他喜欢那些故事,所以当阿米尔发现哈桑解谜能力比自己强时,他会用哈桑不理解的东西来嘲弄他。对阿米尔来说,始终陪伴着他的哈桑是仆人,仆人怎么能比自己优秀。对优越感的渴望使得阿米尔在本我的驱使下用伤害哈桑来获得对乐趣,使本我得到极大的满足。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势必要受到周围环境和家人的影响,支离破碎的社会环境下,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深深印刻在阿米尔的身体中,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产时死去了,因此父亲毫无疑问会成为他对他人格影响最大的人。父亲的地位和他的善良使得阿米尔认为父亲是一个完美的人。“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 [2]P12可见父亲在阿米尔的人生中占据着绝对的位置,正是父亲完美的形象对阿米尔形成无形的道德压力。阿米尔性格怯懦,别人欺负他他从来不去还手,阿塞夫将他们堵住的时候,也是哈桑承担起来保护他的责任,犯错了也不敢去承担责任,父亲的话他总是听不懂。在阿米尔父亲的眼里,这个孩子太不像自己,所以他对阿米尔格外严厉,让阿米尔感觉得不到认可。同时他对哈桑的赞赏总是折磨着阿米尔,使得阿米尔人格失调,在犯错的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两个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但是阿富汗明确的宗教等级观念影响下,阿米尔从未在心里认可哈桑这个朋友。“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阿米尔所犯的这些错误,是对自己本我的满足,他会下意识的避开痛苦,做出让自己觉得快乐的选择。小孩子并没有很明确的道德观念,这个时期是十分需要有人进行引导的,阿米尔没有母亲,父亲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父亲畸形的父子关系使他不仅没有得到引导,反而刺激他犯下更大的错误。
2.2 以“罪”驱“罪”,“罪”的积累
每年冬天,喀布尔都会举办风筝大赛,这是阿米尔和哈桑最喜欢的活动。他们一起参加过很多场比赛,哈桑总能为阿米尔追回掉落的风筝。1975年的冬天,那是他们一起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也是哈桑最后一次追风筝。“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巡回赛,你觉得呢?” [3]P72,父亲无意的一句像一颗种子落在了阿米的脑海里,一旦赢得比赛,就能得到父亲的赞赏,父亲会对他刮目相看,他在家中如同游魂野鬼般的生活也许就会结束了。长久以来父亲对阿米尔的不认同使得阿米尔珍惜这个机会,阿米尔渴望胜利,是因为他想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当他亲眼目睹哈桑被阿塞夫等人堵在巷子里欺辱的时候,他选择了跑开。“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阿米尔不断说服自己他只是太害怕阿塞夫了可是他的心里却翻滚着另外一个答案,“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个时候阿米尔依旧是选择了满足自己本我的需要,而将哈桑视作满足自己本我必要的牺牲品。亲眼看到哈桑被欺辱的时候,他想过自己应该站出去,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可是他迫切想得到父亲的关注,父亲种下的种子在那一刻疯狂的成长。他选择了走开,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而全然不顾哈桑的痛苦。父亲果然对他大有改观,可是他自己却总是回想起哈桑被人强暴的那一幕。他无法面对哈桑,这件事情成为了折磨他的肉中刺,所以他用伤害哈桑的办法来刺激哈桑,让哈桑还手,想得到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慰藉。可哈桑总是让他“失望”,于是阿米尔的愧疚便与日俱增,终于在收到哈桑生日礼物的那一刻,他打算用最与愚蠢的方式结束这一切。依旧是为了自己,他用污蔑哈桑偷盗的方式赶走了哈桑,以为这样就能结束一切。在本我的驱使下阿米尔从开始的“小打小闹”演变成了无法弥补的“罪行”。
目 录
1 引言 1
2 关于“罪”——本我驱动下的过错 2
2.1“罪”的产生 2
2.2 以“罪”驱“罪”,“罪”的积累 3
3 关于“赎”——超我的监控与强大自我的形成 5
3.1 超我道德准则下的惩罚——自我惩戒中的磨砺 5
3.2 强大自我的形成——最终救赎 6
4 现实意义——做生活中追风筝的人 7
结 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1 引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最原始的本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的。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与本我不同,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力。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赛尼的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广泛的热议。小说以第一人称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阿富汗和两个孩子之间成长的故事,全文以风筝作为引线,追风筝的人这一题目表面上是指的是哈桑,为阿米尔少爷追风筝,实际上也指阿米尔追逐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
这本小说中的真实社会背景使得很多研究都是从这方面入手,如路小英的《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她没有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更多的描述,而是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这种大视角下对阿富汗当时的环境进行了分析,让读者们看到战争、自然和人类这三者间的种族、阶级、宗教矛盾,一次来呼吁人们远离战争,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小说的名字还是全文中,风筝都贯穿全文,在张瑞雪的《论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向》里,风筝代表的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友情,是自由,是勇敢。哈桑为了阿米尔去追逐风筝,那是他们美好的记忆。也是为了风筝发生往后的一系列事情,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哈桑德的儿子追风筝,寓意找回自己。《追风筝的人》整个故事结构和内容让大家更多注意的是主人公的成长,所以大多数研究围绕成长主题,在余煜均的《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先是向我们阐述了成长小说的定义,而后概括小说整体内容,再由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事情引出小说中的成长主线,与成长小说的定义相呼应。
本文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主要研究方向,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运用其中,与阿米尔成长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的行为,来展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心理状况下所做出的选择。
2 关于“罪”——本我驱动下的过错
本我遵循享乐原则,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首,大多处在童年时期。而童年时期的阿米尔,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在本我的驱使下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不断做出错误的选择,由小错发展到难以弥补的“罪行”。
2.1“罪”的产生
1964年的阿富汗,宗教等级区分严明,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阿米尔和哈桑,从一出生便被套上主仆这层关系。一起出生,一起玩耍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关系。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以自己的需求和快乐为基准,它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的欲望的大锅,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超我是内化了的社会道德约束,大都源于父母、老师的影响。自我是本我中因为受到外部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的一部分,代表着理性。自我负责满足本我、超我 以及外部世界的要求,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的矛盾。“一个健康的人格结构,应该是由一个强大的自我支配的。”[1]P123
阿米尔的童年时期一直被本我支配着。他和哈桑用镜子折射太阳光惹怒邻居,要求哈桑用胡桃去射邻居家的牧羊犬,而在哈桑被父亲教训的时候他沉默不语,下意识的避开了本该由他来承受的教训。哈桑与生俱来的仆人身份使他注定不能读书,可是他喜欢那些故事,所以当阿米尔发现哈桑解谜能力比自己强时,他会用哈桑不理解的东西来嘲弄他。对阿米尔来说,始终陪伴着他的哈桑是仆人,仆人怎么能比自己优秀。对优越感的渴望使得阿米尔在本我的驱使下用伤害哈桑来获得对乐趣,使本我得到极大的满足。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势必要受到周围环境和家人的影响,支离破碎的社会环境下,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深深印刻在阿米尔的身体中,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产时死去了,因此父亲毫无疑问会成为他对他人格影响最大的人。父亲的地位和他的善良使得阿米尔认为父亲是一个完美的人。“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 [2]P12可见父亲在阿米尔的人生中占据着绝对的位置,正是父亲完美的形象对阿米尔形成无形的道德压力。阿米尔性格怯懦,别人欺负他他从来不去还手,阿塞夫将他们堵住的时候,也是哈桑承担起来保护他的责任,犯错了也不敢去承担责任,父亲的话他总是听不懂。在阿米尔父亲的眼里,这个孩子太不像自己,所以他对阿米尔格外严厉,让阿米尔感觉得不到认可。同时他对哈桑的赞赏总是折磨着阿米尔,使得阿米尔人格失调,在犯错的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两个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但是阿富汗明确的宗教等级观念影响下,阿米尔从未在心里认可哈桑这个朋友。“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阿米尔所犯的这些错误,是对自己本我的满足,他会下意识的避开痛苦,做出让自己觉得快乐的选择。小孩子并没有很明确的道德观念,这个时期是十分需要有人进行引导的,阿米尔没有母亲,父亲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父亲畸形的父子关系使他不仅没有得到引导,反而刺激他犯下更大的错误。
2.2 以“罪”驱“罪”,“罪”的积累
每年冬天,喀布尔都会举办风筝大赛,这是阿米尔和哈桑最喜欢的活动。他们一起参加过很多场比赛,哈桑总能为阿米尔追回掉落的风筝。1975年的冬天,那是他们一起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也是哈桑最后一次追风筝。“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巡回赛,你觉得呢?” [3]P72,父亲无意的一句像一颗种子落在了阿米的脑海里,一旦赢得比赛,就能得到父亲的赞赏,父亲会对他刮目相看,他在家中如同游魂野鬼般的生活也许就会结束了。长久以来父亲对阿米尔的不认同使得阿米尔珍惜这个机会,阿米尔渴望胜利,是因为他想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当他亲眼目睹哈桑被阿塞夫等人堵在巷子里欺辱的时候,他选择了跑开。“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阿米尔不断说服自己他只是太害怕阿塞夫了可是他的心里却翻滚着另外一个答案,“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个时候阿米尔依旧是选择了满足自己本我的需要,而将哈桑视作满足自己本我必要的牺牲品。亲眼看到哈桑被欺辱的时候,他想过自己应该站出去,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可是他迫切想得到父亲的关注,父亲种下的种子在那一刻疯狂的成长。他选择了走开,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而全然不顾哈桑的痛苦。父亲果然对他大有改观,可是他自己却总是回想起哈桑被人强暴的那一幕。他无法面对哈桑,这件事情成为了折磨他的肉中刺,所以他用伤害哈桑的办法来刺激哈桑,让哈桑还手,想得到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慰藉。可哈桑总是让他“失望”,于是阿米尔的愧疚便与日俱增,终于在收到哈桑生日礼物的那一刻,他打算用最与愚蠢的方式结束这一切。依旧是为了自己,他用污蔑哈桑偷盗的方式赶走了哈桑,以为这样就能结束一切。在本我的驱使下阿米尔从开始的“小打小闹”演变成了无法弥补的“罪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