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意识与人性内涵沈从文边城的文化意蕴(附件)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浓郁的乡土意识和深刻的人性内涵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浓郁乡土意识源于作者生长环境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积淀。还有作者对乡下人所特有的情结以及湘西故土对作者创作的深刻影响;作品对青年男女淳朴爱情的刻画,以及端午节赛龙舟的描写,还有湘西民俗语言的运用,都体现了作者对乡土风情的抒写,也奠定了这部作品的文化意蕴及特色;作者在作品中所特意设计的执着的守候、亲情的守候和忠诚的守候等情境,分别表现出三种意蕴的文化象征;沈从文在《边城》中所表现的对田园风光的描摹,对人性美的赞颂及其乡土文学情怀,充分体现了他乡土抒写的基本特色及其文学史上的意义。
目 录
1 绪论 1
2 沈从文的乡土意识 2
2.1 生长环境的积淀 2
2.2 乡下人情结 3
2.3 湘西故土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3
3 《边城》中乡土风情的抒写 5
3.1 三次端午的描绘 5
3.2 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刻画 6
3.3 湘西民俗语言的运用 6
4 《边城》中三种文化象征的描写 8
4.1 执着的守候 8
4.2 亲情的守候 8
4.3 忠诚的守候 9
5 沈从文的乡土抒写在中国文学上的意义 10
5.1 田园风光的描摹 10
5.2 人性美的赞颂 10
5.3 乡土文学情怀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绪论
沈从文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他是20世纪文坛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对沈从文《边城》研究一直是文坛上的热点,夏志清认为“《边城》是最完善的代表作”,[1]而刘西渭极力赞美《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他认为《边城》作为代表作对沈从文先生经典作家地位的树立功不可没。[2]故事中的人物只是这个图景中的亮点之处,是深得“边城”气韵的体现[3]总之沈从文《边城》描绘的是传统的湘西社会质朴美好的人文景观,由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故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乡村题材,也是他投身乡土写作的基石以及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从文浓厚的乡下人情愫,使他创作出笔下优美的田园风光式作品。小说《边城》中乡土风情的描写有民俗语言的运用、湘西文化的象征等都是农村人真实生活的写照。还有山水的优美、闲适的生活环境、劳动人民的淳朴品性也都给小说赋予了浓厚的乡土风味。在农村的生活经历给沈从文创作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善良、淳朴的农村人,但是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主人公翠翠敢爱的人物性格,当她知道自己已经爱上傩送并对自己这份爱藏在心中,而拒绝嫁给别人是一种对爱情忠贞不一、一旦爱上就不放弃,敢于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的人物写照;天保为人豪爽、敢作敢为、心胸宽广,在他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公平的竞争方式,而知道翠翠喜欢的是弟弟,他选择忍痛割爱。虽然在人物塑造上各不相同,但各有各的特点,都是对农村人的真实人物塑造。
《边城》中有着对山水的描绘、人与人之间纯正的交流,还描绘了端午节热闹非凡的情形、湘西特有的地方语言,有地方文化特色都是描写人性的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以及沈从文浓厚的乡土意识,突显出《边城》中的乡土意识与人性内涵,构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式牧歌。
2 沈从文的乡土意识
“乡土意识”是沈从文对故土的一种自然情愫,也是他作品中所体现的乡土意识,从沈从文的农村生活经历、生活环境、自身的乡土意识都对他的作品有着重大影响。根据收集的资料,沈从文创作题材大都以湘西题材抒写为主,因此沈从文的作品跟他的生活环境及自身的乡下人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1 生长环境的积淀
沈从文是一位湖南凤凰走出去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是由“湘西世界”支撑起来的。他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对于沈从文的介绍也都是说他属于湖南凤凰人,可见大家对他自诩“乡下人”称号的认同。虽然他自称自己是出身于农村,但是由生活环境来看湘西地处与湖北贵州相接壤,面积有15486平方公里,正所谓“一脚踏三省”。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湘西发展并不缓慢,为沈从文的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沈从文所描绘的《边城》中的“茶峒”世界,是四川与湖南之间的一个四面环山、依山傍水的城镇,这与他故乡的地理位置极其相似,可见《边城》的选题由此而来。茶峒处于管辖边境的城镇,人们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中形成了纯朴、善良、不虚伪的品性。真诚的人性美、浓厚的少数民族乡土风情熏陶着沈从文,使他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乡下人情怀,他才能创作出具有优美健康、自然闲适的田园风光艺术特色的文学作品。沈从文是1923年离开家乡闯入北京,踏出了他的人生第一步。他曾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中说:“与城中人截然不同我自己骨子里有着与生俱来的乡下人的性格和气质,我们有自己特别的表达方式,城里人与我们有太多的不同。”[4]P128走出乡村的他虽然大多时间是生活在城市,但他一贯说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
1902年沈从文诞生在官僚家庭也可说为书香家庭,祖父沈宏富曾担任清朝贵州提督,外祖黄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贡生,是地方上唯一的读书人。沈从文家中姊妹共九个,他排行第四,在沈从文父亲那一辈家中条件优越,造就了父亲豪放,爽直的男儿本色。在庚子联军入京第三年,由于大沽失守,家中产业削弱了大半,父亲的败落,远离他乡。虽然沈从文从小生活条件极差,但是母亲对沈从文的教育从没有放弃,教他识字识药。而在判逆时期的沈从文跟人打架、逃学、看杀人,沈从文的母亲不得不把他送入军营,因此沈从文对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少之又少。在军营的生活中,虽然身边不断发生杀人、强奸、打劫等这类残暴的行为,但他的内心深处是渴望文化的。据此,沈从文生活的纯朴湘西世界与之内心深处纯粹的心灵,为沈从文在《边城》中创作的自然而不悖乎与人性的生命形式做了重要基奠。
2.2 乡下人情结
作为以“湘西世界”为题材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沈从文有着浓厚的“乡下人”情愫,首先,从沈从文出生家庭上说。在沈从文祖父一代,为了延续香火,娶过苗族女孩。因此沈从文身上流淌着的是苗族血液,由于苗族备受歧视造就沈从文自卑的心理,同时形成他独特忧郁的乡土气质。他一直以“乡下人 ”自称,其实就是苗族血液里传承下来的自卑心理,流淌的血液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生活在大都市或是受到文化的熏陶自己依旧是一位传统的“乡下人”。其次,在沈从文从军时期也是他创作的精髓。尽管在军队中有许多杀人、抢劫等经历都给他提供丰富的生活阅历。再次,沈从文在1922年接触新文学后,对文学世界充满希望。在他独闯北京的时期,偌大的城市却毫无他的容身之地,这狠狠的打击了抱有极大期望的沈从文。加上他亲眼目睹生活在城市中的阶层市民都有着一股文化味儿,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谈吐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这使沈从文又一次受到打击。受到双重打击和经济萧条还有都市生活压迫感的沈从文,更加坚定自己是一位“乡下人”。他没有放弃自己乡下人的身份,并以此创作出富有自身特点的文学作品,让他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尽管在文坛上有了一席之地,但他从来没有肯定自己是城里人,而是一位住在都市里的乡下人。有了都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对照,根深蒂固了沈从文 “乡下人 ”情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