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食指诗歌中的意象

浅析食指诗歌中的意象[20191216202240]
内容摘要:诗人食指影响了北岛、芒克、多多等新一代诗人,奠定了“文革”后新文学的基本格局,被誉为“朦胧诗”的前驱,他的一生都在追逐着诗歌,用他独有的格调记录下红卫兵运动中知识青年生活的点滴,表达了他对待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感悟。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往往不会直接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本文从食指诗歌意象的选择、类型、组合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理解食指的诗歌体系,研究食指诗歌风格具有指导意义,也能透过其诗歌的语言和内容感受他柔软质朴的内心传达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食指诗歌意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意象的选择 1
(一)“母亲”的意象 2
(二)“季节”的意象 3
(三)“阳光”的意象 4
三、意象的类型 5
(一)象征性意象 6
(二)描述性意象 8
(三)情绪包容性意象 9
四、意象的组合 9
(一)并置式意象组合 10
(二)叠加式意象组合 10
(三)通感式意象组合 12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浅析食指诗歌中的意象
一、引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这个动荡的岁月里,8亿人民群众呼喊着“万岁”、“打倒”的时候,一个19岁的少年用诗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于真实生活的执着感受。1968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大多数人迷惘无措的时候,他呼应了“五四”以来的传统,开拓了自由、个性的诗风,创作出一批同当时红色主流诗潮完全不同的诗歌,被后来的人们誉为“文革诗歌第一人”。他,就是朦胧诗人的前驱食指(郭路生)。
关于食指诗歌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其研究的领域多集中在诗歌的主题、诗歌的风格等方面,对诗歌中意象的研究相对单薄,这是不应有的疏忽。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之说,他第一次把“意象”视作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而且指出意象的创造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由此可见,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特殊重要性,研究食指诗歌就应该进入他的诗歌所创造的意象。
本文从食指诗歌意象的选择、类型、组合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把握诗人食指的精神脉络和情感内核。
二、意象的选择
每个有特色的诗人,其诗中都有独特的意象系列,它直接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指向和审美情趣,体现着诗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精神追求。食指诗歌意象的选择与他质朴、含蓄的诗歌风格是离不开的。诗人多多在《被埋葬的中国诗人》中回忆说:“在我看来,就郭路生(食指)早期抒情诗歌的纯净程度上来看,至今尚无人能与之相比”,这里很好地说明了食指质朴的诗歌风格。一方面,食指从小就懂得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感情,显露出一颗善良的心,体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这就决定了食指诗歌的意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生活中美好而阔大的意象,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情感,表现他柔软质朴真淳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食指的一生十分坎坷,漂泊异乡、婚姻失败、精神抑郁以及被抓入狱等经历,让他感受到了真实的伤痛,所以食指诗歌也敏感地关注到一些微小柔弱的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意象,呈现出他含蓄隐秘的内心世界。当然,在食指诗歌的意象群体中最突出的还是美好而阔大的意象,如“海洋”意象体现了食指的生活理想、信念追求和与世俗的抗争,表现时代大环境,“海洋”不仅是时代的缩影,还成为食指守望心灵和灵魂漂泊的写照;如“成长”意象记录下的是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成长历程,既有重逢时的喜悦也有离别时的伤痛,既有辛勤的劳动场面也有丰收时的美好期盼;如“未来”意象则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对理想的追求,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残酷现实的审视。这些都体现了食指对于诗歌和命运的挚爱和追求。这些意象往往成为朦胧诗人所共通的情感中介,相同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使得“海洋”、“成长”和“未来”成为新中国同龄人的共同审美指向。
我们特别关注食指自身所独有的诗歌意象,因为这些意象选择更多地融铸着诗人独特的思考和视角。这种意象我们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母亲”、“季节”、“阳光”等,它们在食物指诗中传达出他的独特生命感悟和体验。诗人食指走过了比同龄人更加坎坷的路程,经历了更多的迷惘和痛苦,但他的内心仍然保持着豁达和坚韧,他用诗歌去触及人们更为隐秘的内心世界,转而来表达了一代人的诗性思索和精神探求。
(一)“母亲”的意象
食指的母亲时维元家境优越,从小就饱读诗书,她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良好修养对少年时期的食指影响颇深,为食指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诗人在诗歌上的成就离不开这位伟大的母亲的滋养,母亲的爱植根于诗人心中,是不断推动诗人向前进步的动力。因此,在食指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母亲”的意象,而“母亲”的形象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朴素、温柔善良和慈祥悲悯。更为重要的是,食指关于“母亲”的意象又是结合着自己的特定感受去加以呈现,而这种呈现的社会背景却却又是母爱受到责难的非常时期,这就决定了食指诗中“母亲”意象的特定审美价值。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让人感到伤痛,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作为农村青年队的一员,1968年的12月20日食指离开母亲去山西杏花村插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就是在与母亲离别的列车上伴着对妈妈的依依不舍所创作,诗人食指曾经满怀留念地这样写道: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扣子”、“针线”、“风筝”等传统意象,而没有采用那个时代惯用的“红旗”、“海洋”等意象来描写当时宏大的气氛,是将抽象的感觉变成一种具象的疼痛,把那个时代给他带来的疼痛写得举重若轻。诗人也没有着意突出地描写母亲慈爱悲悯的形象,但一个亲切而生动的母亲形象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的诗人是最感性的了,“伤心总是离别时”这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中都是相同的,在离别的时刻,也总是最多情的,天生心性敏感的诗人在此刻也总会深深地抓住此时的情景生动地摹写告别母亲的悲伤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离别的母子,此刻的离别之情,母亲就是“缀扣子的针线”,儿子身上的衣服是母亲用一针一线缝制的,把衣衫披在身上,母爱也深植在心田。从这里或许也能够看得出,诗人内心所怀抱着的古代游子漂泊异乡思念高堂老母的心境,毕竟在诗人的内心世界里,一个传统而深情的游子心结非常重,这也是诗人对母亲深爱之情的灵魂共鸣。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母亲”意象的出现在鼓励造反、不讲亲情的特定年代,因此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在《吹向母亲的海风》这首诗歌中,诗人也写到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去吧去吧/吹向母亲身边的海风 / 母亲已经为你推开了千山的门户”,将思念化作“海风”吹向了母亲,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在意象中得到充分呈现,特殊年代里的人性美和亲情美得到了充分展现。
诗人食指对于“母亲”这一意象的描写,或许很多读者在此刻所想到的最多的应是一位母亲在离别的车站送行的场景,在特殊的动荡年代,除了家或者有家似无家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母亲那儿才是最温暖最安全的避风港,然而诗人食指虽然在描摹“母亲”这个意象的时候,还是用一种自身取得情感触动来写“母亲”的留念和不舍,这在传统诗歌的“母亲”意象表达中,又非常具有诗人食指自身特有的先锋情愫。一方面是传统的,一方面是先锋的,更重要的是反潮流的,这才是食指“母亲”意象的重要特征。
(二)“季节”的意象
在食指“季节”主题的诗歌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季节”转换将内心的情感变化以物化的方式尽情的表达出来。离开了故乡,诗人来到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不忘记诗歌创作,他的诗被广泛的传抄。1969年的《杨家川》开篇就赞美春天“绿的水,青的山”,中间插入了“去年苦战乱石岗”的劳动场景,最后在“高粱一熟一大片”的喜悦场景中抒发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蜕变,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祖国,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1971年创作的《架设兵之歌》中“隆冬”、“盛夏”的季节更替,体现出新一代青年“战严寒”、“斗酷暑”的豪迈。
多希望你是温暖的阳光 / 能暖化我心中冻结的冰层 / 冰雪下掩埋着有希望的小草 / 寒风曾折断过它修长的细茎 (《希望》)
“阳光”、“小草”这几个意象代表的是新的生命,但它们都被冰雪掩盖着,这代表的是诗人对梦想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处于“文革”这个历史时期,在苦涩和迷惘中始终保持着乐观与自信,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活力。在这些意象中,季节的转换其实写出了诗人对于生活转机的渴望和赞美,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会感到其中蕴含着特定的时代内涵,隐藏着诗人的特定生活感受。
“文革”结束以后,诗人的创作的《冬日的阳光》、《秋雨》、《苦夏》等作品都没有离开季节意象,面对“风雪”毅然前行,深刻地描写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所受到的伤害,对人的心灵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在食指写的爱情诗中,有一首风格很像《刘三姐》那样对唱的诗歌《新情歌对唱》,里面有这样的诗句:“桃花开罢李花开”,这是春天爱情开始“萌芽”,之后就写到“红花绿叶谷穗扬”的秋天,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同样基于诗人对时代转换的真切感受和由衷赞美。季节的转换,既是自然的规律,更是主观的期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季节”意象在食指诗歌中是有着特定内涵的,是他的生活体验的直接外化,也是他的理想追求的表达。这些关于“季节”的意象中,既有表达对“冬天”的抗争体现对人意志的考验,也有表达对“春天”的期盼,体现美好理想的追求,呈现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其哲理思索。
(三)“阳光”的意象
食指等知青诗人,在特殊年代被现实生活抛入了农村,成为社会生活的边缘人,残酷的生活使得他们时刻处在迷茫之中。但是,这一代诗人大多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这种“集体无意识”在有力地支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观照态度和言语方式。因此他们诗歌的精神内质是共同的济世态度、民族责任和忧患意识,因而形成了作品中的矛盾张力。这就是:一方面有着迷茫,另一方面有着追求,往往呈现的是迷茫中的追求和追求中的迷茫。这种矛盾张力在食指诗歌中的“阳光”意象中表现得极其充分。“阳光”在诗中就是迷茫中的追求,就是失望中的希望。食指诗中“阳光”意象是非常突出地存在着的。如1967年的《鱼儿三部曲》 是诗人食指的代表作之一。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是在那个冰冷的“冬天”,当时红卫兵运动已经处于低潮,很多年轻人也因此情绪低落,失去了理想和目标。这时诗人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河沟,发觉自己就像是河沟里受困的小鱼儿,渴望春天阳光的温暖。鱼儿在冰层下面,希望温暖的阳光可以化解冰层,这象征着红卫兵运动落潮以后,青年知识分子渴望把青春热情融革命之中,之后沉睡的鱼儿在黎明前袭来,但是渔夫洒下了渔网,鱼儿内心充满了恐惧,春天来临了,冰层解冻,但鱼儿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诗中的“阳光”、“渔夫”都具有象征性,“鱼儿迎着阳光愉快欢跃着 / 不时露出水面自由地呼吸”,“阳光”象征党、祖国和毛主席,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趁着夜色,凿开冰洞/渔夫匆忙地设下了网绳”,这里的“渔夫”则象征的是文革,是罪恶和失望。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预示了红卫兵运动的结局。再如写给妻子寒乐的《冬日里的阳光》的几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3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