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

摘 要在中华文化中,“剑”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众多文人骚客都对“剑”钟情不已,常常为“剑”高歌,使得诗歌中的剑气与豪情交相辉映,留下了众多倚剑抒情的佳作,李白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剑”意象也成为李白诗歌中展现其个人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特殊媒介,它成为诗人寄托情感、抒发情怀、言说志向的重要依托。本文通过分析李白对“剑”的痴迷,以及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剑术的经历而精通剑术的事实,来说明李白引剑入诗的缘由,以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分析“剑”意象在李白诗歌中所具有的助力情感抒发,寄托功业梦想,见证真挚友谊,塑造独特形象的功能,来理解李白对“剑”的深层次情感;通过分析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进一步说明诗人对“剑”的深层次情感;最后通过探究诗人的尚武精神和进取精神,以此表达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独特意义。本文通过对李白的诗歌中多次提到的“剑”意象进行深入分析,以体现李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目 录
引 言 1
1 李白引“剑”入诗的缘由 2
1.1 钟情于剑 2
1.2 精于剑术 2
2 “剑”意象在李白诗歌中的功能 3
2.1 助力表情达意 3
2.3 见证真挚友谊 5
2.4 塑造独特形象 6
3 以“剑”抒情的表现手法 7
3.1 用典 7
3.2 对比 7
4 “剑”意象的意义 8
4.1表达积极浪漫的进取精神 8
4.2表达不甘平庸的尚武精神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剑”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商代的一些史料中,人们就发现了剑的身影。在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演进后,原本作为武器这一单一用途的“剑”,到了隋唐时期,更增加了装饰品的作用,佩剑十分盛行,成为展现文人们的尚武精神和抒发情感的器物之一。
作为盛唐时期诗歌发展巅峰的代名词,李白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剑”在李白诗歌频繁出现,占到李白诗歌总量的十分之一。李白常常将自己比作雄剑,表达对报国无门,只能碌碌无为的不满;表达对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热烈期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近几年,学者对李白诗歌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其诗歌中的“酒”意象、“月亮”意象等方面,对其诗歌中有关“剑”意象的内容涉及较少。因而本文旨在从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究李白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本文运用文献细读法,通过对李白的诗歌加以仔细研读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李白诗歌中“剑”意象所蕴含的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以及所表现出的李白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情感。
1 李白引“剑”入诗的缘由
“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与制“剑”有关的史料出现在商代。在中国古代,“剑”被标榜为“百兵之君”[4]P144,由皇帝到文人均喜欢借由佩剑来显示各自的身份,也正因为如此,由于“剑”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历来备受世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把它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一部分,李白也不例外。如此一来,李白的诗作中出现众多与“剑”有关的篇章便不足为奇了。这不仅与李白精于剑术有关,同时也与李白受历代能人志士的影响而钟情于剑不可分割。
1.1 钟情于剑
李白曾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影响,钟情于剑。
据有关统计,在《全唐诗》所收录的李白诗歌中,“剑”字共计出现了107次,不计与地名相关的“剑阁”,“剑壁”外,“剑”作为武器,出现103次,计算上属于“剑”的名词:“吴钩”、“湛卢”、“干将”、“莫邪”,“匕首”、“龙泉”等,总计“剑”出现118次,涉及李白106首诗,约占李白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2]P1476
正如王瑶先生在《李白》[3]P22一书里所说:“李白常把剑带在身边,无论到哪里,李白都喜爱佩戴长剑,喜爱抚弄长剑。”李白自己也说:“高冠佩雄剑,锦带横龙泉。”由于剑与冠帽都是文人日常的装扮,对于文人来说必不可少,由此可见,李白对“剑”的钟爱之情不言而喻。又说:“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会解下日日佩戴在腰间的宝剑。由此可知李白是随身携带剑的,他一生好像几乎和剑没有分离过,他对剑的感情十分深厚,非常钟情于剑。
1.2 精于剑术
李白从少年时期就接触剑,学习剑术,诗中也曾多次提到过自己的学剑经历。
少年时学“剑”。李白在《与韩荆州书》[4]P1054中说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由此可知,李白少年时代就学习过剑法。由此可见,李白虽是一介布衣,流落在外,居无定所,但是在年少时就学习过剑术,并且有一定的造诣。青年时学“剑”。李白在他二十五岁时就经三峡离开了 蜀地,这个时候的李白还没有入仕,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等地。[9]147公元736年,三十五岁的李白写下了《五月东鲁行打汶上翁》[4]P749“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这正是李白当时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白选择了到当时的鲁地即今天的山东定居并跟随唐朝著名的剑术家裴显学习剑术。[6]365由于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剑”术的相关经历,故而李白精于剑术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剑”意象在李白诗歌中的功能
由于李白自幼年时期便对剑十分钟情,并且有较长时间的学剑经历,于是在李白的诗歌中与“剑”意象有关的诗数量庞大,表意丰富。通过将“剑”引入诗歌之中,借用“剑”意象的独特意义,来抒发李白的思想情感和胸怀抱负。如助力各类情感的抒发、寄托李白的功业梦想、见证李白与朋友间的纯真友谊、彰显李白的独特个性。
2.1 助力表情达意
“剑”作为一种助兴的工具,常常在许多场合备受青睐。
个人高兴时可以拔剑而舞。李白曾在《扶风豪士歌》[4]P810中写道:“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这便是李白在自己酒酣耳热后情不自禁地舞剑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愉悦心情的生动写照,也与崔宗之对李白“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6]P351的欣赏和称赞十分契合。
朋友舞剑时,李白更是不甚欣喜。李白在和朋友宴饮时,如果有乐器伴奏,他们便会一边舞剑一边作诗,诗舞唱和,如《少年行二首》[4]P223中:“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就是通过描写肩负使命的荆轲离开燕国去往秦国时,高渐离在易水边击筑为他送行的场面,以此来歌颂高渐离和荆轲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抒发了李白自己交到了挚友的喜悦。
军营中的剑舞也别具一格。它不仅缓和了单调枯燥的军旅生活,让其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起到了弱化战争血腥、残忍的一面,带给士兵们以希望和憧憬的积极作用。如在《司马将军歌(以代陇上健儿陈安)》[4]P472中:“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 将军舞起手中的长剑,壮士们的呼号声震耳欲聋。[3]P86将军用舞剑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激发将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人激动不已,同时也激发了李白矢志报国的满腔热血。
“剑”作为一种活跃气氛的重要工具,不仅能够表达与宴宾客们愉悦的心情,让人借此一书胸臆,得以恣意欢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激发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实用价值。
2.2 寄托功业梦想
李白身处盛唐时期,这个时期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李白是一个狂傲的人,总是希望可以有一番大作为,有自己的事业,因此“剑”也就成为了李白个人功业梦想重要寄托,也是李白实现借以人生理想的手段与建功立业的重要工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0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