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学方法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附件)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是《四书》之一,其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学者去深思和探索。
目录
绪论 1
1 当代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2
2 《论语》中教学方法的现代阐释 2
2.1对教师的要求 4
2.2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 4
3 借鉴《论语》的教育方法实现当代语文教学的创新 6
3.1从教师出发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3.2从学生的主动性出发,革新教学方法 7
3.3从学生个别差异入手,采取针对性教学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绪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诸多方面。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教育思想却是超前的以至于今天的我们仍旧可以从中受到启示。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更值得我们重视。本论文立足于《论语》中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现代阐释,希望对现代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所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度改革和深刻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理念、把握教育发展规律、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除教育难题呢?研究表明,只有让教育走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列,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才能得以较快发展,当然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论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论语》带给我们的也会是一场对教育的全新解读。
1 当代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语文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最开始的学生听、教师讲这种单一模式演变为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这一角色的转变,并且加入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投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仪、电视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教师可以更好地借助多媒体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预期的目标,使语文课堂变得不再死气沉沉。但在语文教学中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语文的学习,只是年龄太小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语文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为什么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如数学或者英语那样成绩高呢?这就反映出我们现如今的教育的确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么何为时效性呢?“时效性是指在信息的新旧程度上制约着决策的客观效果,应紧紧把握其时效性特点,充分发挥其时效性的功能,应与时俱进,分析策略的有用性。”而语文课堂中的时效性是指,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新旧知识融合的过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笔下生花。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提高。例如,写作能力,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中之重,在中小学每两周就要进行一次写作练习,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教师总是说因为学生的语文功底太差,语言组织能力不过关。[1]P157但本质原因是因为语文教学以及学习的时效性问题,只能说这不是靠一时的突击就能解决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花费大量的功夫去练习,去积累。而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时效性,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当然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磨练。因此对语文教学来讲要考虑到时效性问题。
其次是语文教学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通常是指语言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和不清晰。语文课堂中的模糊性则是指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有多种解释,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甚至多方面去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会导致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语文课堂特别是语文试卷中存在的这种模糊性应该尽量规范化。比如在很多语文考试中标准答案给的就是略或者言之有理即可,那么这在中考或者高考的阅卷中就存在极大地弊端。在标准答案是略或者言之有理的前提下,高考阅卷时会采用双人阅卷,阅卷的误差控制在五分以内,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因为教师主观因素而造成的误差。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模糊性,学生在做阅读题时每个人对题目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当然写出来的答案也就因人而异了,而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既不能否定同学们的想法还要将学生的思路打开,朝着我们所谓的“正确”的方向上引导。
第三是语文教学中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对事物和矛盾不作全面考察的形而上学思想,表现为只看矛盾的一方,不看矛盾的另一方;只知事物的过去,不知事物的现在和将来;只了解部分,不了解全局;只肯定或否定一切,不作具体分析,是主观性的表现。”语文教学中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思维打不开,千篇一律,不能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或者说不能用对比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导致语文课堂不那么灵活,学生都是按照一个思路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语文考试的主观题中,学生往往只能看到问题的一方面而看不到另一方面,因此做出来的答案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数,甚至不得分。学生不能用全面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这种现象也是老师最头疼的了,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目前为止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能在仅有的代课经验中一点一滴的总结,而《论语》中的教学方法极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第四是语文教学中的被动性。语文教学中的被动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200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语文课新标准教学着重提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而这一学习方式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区别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的主动学习,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所以教师就必须将课堂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融合为一体。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整个活动过程,观察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及时化解,拓宽学生的思路。其次要调整师生关系定位,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而决不是“指导”。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使学生能了解到主动学习各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完成学习目标。?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