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隐忍思想看姚木兰女性的包容性(附件)

摘 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的盛衰为背景,以主人公姚木兰一生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历史场景。书中道家气息浓厚,讲述姚木兰一生利用道家哲学如何思考,如何成长,如何爱,如何受难,如何养成某种习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同时反思道家思想对姚木兰女性的包容性有何作用。
目 录
引言 1
1 道家情怀女性最依靠的码头 2
1.1包容万物的道家哲学 2
1.2 心灵慰藉的终极归属 4
2 道家别韵——姚木兰无奈的包容 6
2.1 顺乎天命之道——对生活现实的屈服 6
2.2 清净无为之道——对田野自然的偏爱 8
2.3 生死循环之道——对生命无常的恐惧 8
3 梦中寻道—人生包容的悲剧色彩 11
3.1 快乐,包容的喜剧外衣 11
3.2 忧伤,妥协的悲剧内核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美国时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旨在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小说共分为三卷,分别是道家女儿,庭院悲剧,秋季歌声,每卷开始都引用《庄子》,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增加了道家文化的厚重感。
纵观整部小说,记叙了姚木兰三十多年的成长经历,她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嫁于钟鸣鼎食之家,就婚姻而言,她是没有遗憾的,但她的爱情却是不完美的。姚木兰一生受道家思想熏陶感染,道家的顺乎天命,清净无为,生死循环思想,她全部都学以致用,让它成为生活的指南针。
像姚木兰这样一位现代派女子,她仍然笃信道家的命中注定、田野哲学、生死循环、正因为诸多信念的存在,才让她的人生走向另一种可能,所以说道家思想对她的一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 道家情怀女性最依靠的码头
虽说儒家学说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中国人教之亦憎之,但是儒学毕竟有他的缺点,它过于崇尚现实,而缺乏浪漫的影子。而道家哲学补了儒家的所缺失的部分,道家的生存哲学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女性群体本就是最易受伤害的一类,故包容万物的道家哲学恰好补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女性柔弱的心灵。
1.1包容万物的道家哲学
《京华烟云》洋洋洒洒七十余万字,林语堂自述本书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喜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林如斯在关于《京华烟云》中说道“此书的最大优点不在性格描写的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眼前,不在心理描绘得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1]P8道家提倡顺其自然的哲学,一切从心出发,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诚如,“时序有终始,世情有变化,祸福有循环,他们都各自追寻自己的目标。如果勉强改变它的本性,只会导致双方迷失正道,对万物并没有什么好处可言”。[2]P30道家强调的便是这种自然天性,一切皆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去进行。
《京华烟云》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道家的气息,这源于作者自己也体现在作品主人公姚木兰身上。小说共三卷,每卷开篇都引用《庄子》中的话语,足以证明林语堂对道家学说的重视。上卷主要讲述主人公姚木兰从童年到出嫁的一段人生经历,笔者认为这是在讲述她如何形成这种道家情怀,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和言传身教的指点造就木兰一身道气。上卷第一章中讲述道:
木兰这才高兴了,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子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1]P22
木兰曾听见父亲说:‘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的另一项理由是:‘正直自
持,则外邪不能侵。’[1]P16
姚木兰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父亲这种道家思想的影响,对她以后的人生起着指向性作用,自此这种顺其自然,顺呼天命的思想就在姚木兰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了。
林如斯曾说“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是积极的,”[1]P8这里的消极主要指的是道家的追求无为而治思想。“消极避世并非一种崇高的道德,而是一种在没有法律保护下的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它是自卫的一种方式,我们培育这种品质,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消极避世是因为它们要保护自己”[3]P176道家学说的本质是田野哲学,他们崇尚自然天性,希望在自然中找寻真我,但同时他们也逃避了现实,这与儒家的‘入世’截然相反,道家强调的是‘出世’。木兰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她对田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与‘出世’的心态不谋而合。虽然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嫁于钟鸣鼎食之家,姚木兰并不依恋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华,她渴望自然,在她绫罗绸缎的外表之下,珍藏着一颗冰清玉洁,如烟如梦的心灵。[4]P71由此可见,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注入木兰的血液中,造就了她豁达,稳重的性格,也为她以后归隐田野埋下了伏笔。
道家对待生死是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生是死的结束,死是生的开始。生死相息,生死循环,人生短暂不必在乎生死,人到生时自会生,人到死时必将死,然而世上并无几人面对生死可以淡然如水,包括姚木兰都不能做到坦然面对生死,小说文本中的姚思安是一位真正的道家子弟,北平的人都知道他是位‘老神仙’。他是小说中唯一个自然之死的人物,他是在安详中逝世的,小说第三十四章中描写到:
我在你母亲去世时为什么一滴眼泪也没流,你们大概会纳闷儿,一读《庄子》,你们就会明白。生死盛衰,是自然之理。顺逆也是个人性格的自然结果,是无可避免的。[1]P398
生死原是互为循环,何必为生而喜,又何必为死而忧呢?道家的生死循环论是博大精深的。不因生而生,不因死而死,人生在世,生死原是生命常态,这便是道家包容万物的哲学。
1.2 心灵慰藉的终极归属
女子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社会地位卑微的一类人群,中国自古就有男权本位的思想。“林语堂通过《京华烟云》在情节安排上也有意让男性退隐,使女性处于显位,其女性崇拜的表层意识掩盖了中国几千年积淀的男性本位立场。但是,林语堂仍未能超越男权意识的制约,由此彰显了林语堂复杂的女性观。”[5]P29在男权的控制下,女性总归是弱势群体,在茫茫尘世中,她们有太多的无奈和辛酸,被三纲五常压着,被三从四德压着,完全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她们在痛苦,绝望的边缘挣扎着,道家情怀恰好让她们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港湾,也成为心灵慰藉的终极归属。
道家哲学是一门生存哲学,它思考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短促的人生,寻找一条通往精神解脱的道路,所以道家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性,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追求超越与自由的精神境界。道家精神中所包含的一切,正是女性在尘世中找到出路时精神上最好的一个安居点。“正因为这样的道家情怀,这笃定与淡然,所以《京华烟云》虽然也感情复杂,纠葛丛生,但却显得轻松自如,怡然自得。”[6]P93这种道家情怀也造就了姚木兰不同的人生,若不是在这种道家情怀的氛围下,姚木兰怎么听从礼教的安排,逆来顺受的接受包办婚姻,这不是包容大度,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即便是与荪亚结婚后,心里仍然牵挂的是孔立夫,这一种爱情上的灵与肉的分离,她既然没有得到完美的婚姻,也没得到完美的爱情,只是在别人眼中很圆满。“林语堂曾提出女性的生活保障以及最终归宿是婚姻家庭。”[7]P34在选择了婚姻以后,她不能表现出对孔立夫的爱,内心渴望这个精神陪伴,但行动上在努力做好一位贤妻良母。试问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对爱情的背叛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42.html

好棒文